适度规模:煤炭出口的发展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目标论文,煤炭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煤炭出口的步伐, 结束了出口多年徘徊在300万吨左右的局面, 获得了新的强有力发展。 1994 年, 全国出口煤炭2425万吨,是1980年的2.84倍,明显比全球煤炭出口量的增幅0.39倍要快得多,也大大快于煤炭生产增幅。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规划,我国煤炭出口1995年将达到2550万吨,2000年将达到3000万吨。对我国煤炭出口今后的发展规模,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我国煤炭出口量与第一大煤炭生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规划增长量是很小的,指标是不高的,中国煤炭出口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应继续扩大煤炭出口规模〔1〕。第二种是国外的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由一个煤炭出口国变为煤炭进口国的危险”〔2〕。“中国将面临相当数量的煤炭短缺, 并成为一个主要的煤炭进口国”〔3〕。“到2000年, 由于中国煤炭生产的增长赶不上煤炭消费的增长,将转变为动力煤进口国”〔4〕。 乐观的国外观点亦认为,到2010年,中国的煤炭净出口为2500万吨〔5〕。 对上述两种看法,笔者认为过于极端,不大符合实际。认为保持适当的煤炭出口增长速度和达到中等煤炭出口规模,即3500万吨左右〔6〕。 应成为我国煤炭出口的发展目标。
一、从出口煤大国优势比较中看我国的发展规模
1993年,世界煤炭贸易量为3.83亿吨。其中,海运贸易量为3.62亿吨。 世界煤炭贸易量除个别年份外, 基本保持了增长趋势, 1983—1993增长了0.78倍。受资源、开采能力、质量、运输、供应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煤炭贸易,特别是煤炭出口形成了大国垄断的特点,各大出口国在长期的竞争中逐步占有了今天的全球煤炭贸易中的份额,今后的发展规模也将注定是在优势比较中逐步取得的,出口国欲扩大规模只能是在积极参与竞争中得到进口国的承认和接受。因此,通过各大煤出口国之间的优势比较,就不难看出我国煤炭出口在全球煤炭贸易中的地位和可能达到的煤炭出口规模。世界各大煤出口国情况为:
澳大利亚:1978年煤炭出口量就达3868万吨,首次成为世界头号煤炭出口大国,1993年煤炭出口再创新纪录,达1.318亿吨, 占全球煤炭出口量34.41%,已连续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出口国。 举足轻重的煤炭出口地位,使各煤炭出口国无不以澳大利亚的动态马首为瞻。今后澳大利亚出口仍将在世界同业唱重头戏,煤炭出口规模的扩大几乎将是肯定性的。澳大利亚的煤炭出口优势:(1)煤炭资源丰富,易开采。 (2)煤炭外向度很高。(3)煤炭产量继续增加,有能力不断保证供货。(4)出口煤港口条件良好,能适应各种运距的煤炭贸易。(5)生产地距出口港较近。
美国:是自一战至1977 年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全球最大煤出口国, 1978年虽屈居第二大出口煤国,但很快就振作起来。仍雄居全球出口煤第一位达5年。近10年来虽保持着出口煤第二大国的地位, 但却出现了出口煤量连年减少的问题,1993出口煤6703万吨,是近年来出口的最低谷,与全球煤炭出口量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形成了反差,也是出口煤大国中出现减少现象的少数国家。造成这种减少情形的原因是,除美国内需求较大外,不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大形势是最根本性的。主要表现在:(1)出口煤离岸成本偏高,卖价缺乏竞争力。(2)对欧洲等进口煤价较低和用煤量减少的地区依存性较高,重新调整出口市场又非一日之功,制约着出口的扩大。(3)远离欧洲、东南亚等煤炭进口国, 与澳大利亚、南非、波兰、印尼等出口煤大国竞争存在着明显的运距劣势。因此,可以认定,美国重新振兴昔日的出口煤雄风力不从心,在南非等出口煤大国的步步紧逼下,能否保持出口煤国第二的地位值得怀疑,但年出口量亦不会低于6000万吨的规模。
南非:1993年是南非出口煤成绩最卓著的一年,出口增至创记录的5350万吨,比1997年增长6.57%;1994年出口5460万吨,又比1993年增长2.06%,是在全球煤炭出口量下降6.36%的情况下,仅有的少数增长国。在未来的世界煤炭出口市场上,南非将是一个日益增强的力量,其出口量将很可能与美国相匹敌,理由是:(1)出口煤成本低, 卖价灵活性强。(2)煤炭工业外向度较高。(3)出口煤车皮短缺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4)港口条件优越。因此,估计到2000 年南非出口煤将达到7600万吨/年的规模。
加拿大:是世界第四大煤出口国,1993年出口2680万吨,占全球煤炭出口的7%。加拿大尽管是传统的出口煤大国, 而且煤炭工业外向度高达83.75%。 但受近年来本国煤炭出口存在的由相应的工资结构引发的高成本,普遍的煤矿开发成本上涨和长途铁路运输及出口煤90%为炼焦煤,而全球炼焦煤贸易不旺等问题的影响,致使加拿大出口煤1993年比1991年下降20%,对重要贸易对象都出现了减少。加拿大炼焦煤与澳大利亚等的竞争的优劣势比较,加拿大炼焦煤出口的复苏前景暗淡。未来能促进加拿大煤炭出口量增加的将是动力煤贸易。但加拿大要恢复到过去的出口煤规模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其动力煤贸易在弥补炼焦煤贸易减少后,仍能得到大量出口的前景不佳,年出口煤规模3500万吨将是加拿大难以超过的。
波兰:1993年出口煤2500万吨,占全球煤炭出口的6.53%,出口煤占生产量的19.23%。波兰做为传统的出口煤国, 其出口煤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规模,但近年来也处在了不断下降的状态,如1985年出口3620万吨,1988年为3100万吨,1990年为2800万吨。波兰充分利用在欧洲的地理优势和早已建立起来的联系,将其出口量的90%输出到欧洲。随着波兰煤炭生产的逐年下降,预计今后其出口量将持续减少,欧洲经济的低速势必影响波兰的煤炭出口,对欧共体各国这样的波兰煤需求国来说,存在着今后5至10年完全失去波兰煤的危险。
以上是1993年出口煤规模大于我国的五国情况,其余出口煤大国还有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1993年都出口1680万吨,占全球出口煤总量的4.39%。俄罗斯出口1200万吨。澳、美、南、加、波、中、印尼、哥、俄等9个出口煤大国,1993年出口煤3.7029亿吨,占全球煤炭出口的 96.68%。可见,各煤炭出口国在展望未来发展时, 必须充分分析竞争对手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分析我国煤炭出口的优劣势:1994年我国煤炭出口2425万吨。比1993年增加了400万吨,是最有成效的一年, 在各出口煤大国中,我国的竞争优势是,与世界排列前4位的日本、韩国、台湾、 香港等煤炭进口市场具有运距短、人文相近、贸易历史久及贸易互补性强等优势,这一直是我国煤炭出口得以发展的关键,我国煤炭出口的80%也正是集中在上述市场中,与其有相当大的市场关联性。而我国出口煤劣势却远大于优势:(1)港口条件有限,不具备远距离贸易的条件。 我国出口港接船条件秦皇岛港为6万吨左右,占出口量的80%以上; 日照港可装10万吨级船,但出口量有限;天津港的可装船级更小,与开展远运距贸易相配套的巨轮装货能力不够,制约了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远洋化。与澳、美、南、加甚至印尼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与印尼共享运距短的优势,加之印尼还具有的低成本、煤质好等优势,使之成了我国在亚洲市场的强有力竞争对手。(3)各进口煤国普遍采取的进口多元化政策,不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在亚洲市场,尤其是在东亚市场的份额。(4)我国的出口煤卖价和煤质在各出口煤国中不占优势, 尤其煤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满足不了进口煤国的要求。(5)我国铁路运输紧张世人皆知,不适应大规模出口煤的形势。这些不利因素在短期又不可能马上解决,就不可能不制约我国煤炭出口的发展规模,使我国失去了下世纪初变成为出口煤中等偏上规模的国家的可能性。因此,在2005年后的我国年出口规模保持在3500万吨适度规模是非常现实的。
二、内需制约与用户担忧决定了适度规模的必然性
一国出口煤的规模大小除竞争环境外,本国的煤炭生产与需求差额的大小决定着其煤炭出口的供应能力,及要把供应转变为出口又往往要看本国煤炭在进口方的信任度。没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大于需求差额,就不可能与煤炭进口方建立起长期的贸易关系,这也是煤炭进口方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是煤炭出口方扩大规模必需首先具备的因素,其次,就要看进口方对出口方的认知程度,双方的有效组合决定着各国煤炭出口规模的能否扩大。下面,让我们分析我国的煤炭生产量、消费量、能源结构和进口国对我国出口煤炭看法及我国出口煤只能达到适度规模的必然性。
(一)煤炭是我国的主燃料,全国能源供应对煤炭的过份依赖,严重影响着我国煤炭出口规模的扩大。1983年,全国能源构成为煤炭73.7%、石油18.5%、天然气2.5%、水力发电5.3%;1991年,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为:煤炭74.7%和76%、石油19.21和17%,天然气2.04 %和2%,水力发电4.68%和5%。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下降1.5 个百分点,天然气下降0.5个百分点,水力发电下降0.3个百分点,唯独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地位继续得到增强,未来随着我国石油净出口变为净进口,且不断增至2000年的5500万吨,2010年的9000万吨,以及水力发电和天然气开发的难以达到大规模化,煤炭的作用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扩大,导致我国能源供应一有风吹草动,就往往直接关系到煤炭的供应能力,影响煤炭出口规模的巨额扩大。
(二)我国煤炭供需形势近年来总体上呈持续缓和,但供大于需的差额仍很有限,这种煤炭出口可供量的有限性,决定了我国煤炭出口只能保持适度增长和达到适度规模,从目前到2010年这段时期看,1993年我国煤炭生产量为11.53亿吨,预计1994年达到11.94亿吨,我国专家预测1995年原煤产量为12.3亿吨,2000年为15亿吨,2010年将达到18.5吨;石油产量1995年约1.43亿吨,2010年将达到2亿吨; 发电量1995年约为1万亿度,2020年达2.7万亿度, 在保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九五”8—9%,下世纪头10年为7—8%后,我国能源供应大于需求的差额也将 是非常适度的,特别是煤炭可供量大于消费需求量的差额将基本属适度型,大约在3500万吨左右。这无疑是我国煤炭可用于出口的规模。
(三)我国煤炭进口政策虽未完全明朗,但对我国庞大的煤炭需求市场而言,进口煤量难以改变我国净煤炭出口适度增长和适度规模发展的必然性。从煤炭可供量因素看,其是生产量+进口量+年末库存量=出口量。目前我国煤炭进口量尚未突破200万吨规模, 对我国煤炭可供量影响甚微。即使未来我国煤炭实行北出南进政策,亦不过是南进为北出提供了煤炭可供量,不会改变我国煤炭出口适度增长和适度规模发展的科学设想。
(四)我国能源消耗,特别是煤炭消耗水平的不可能猛然降低,决定了对我国煤炭可供量与消费量差额的不会猛然增长,亦即决定了我国煤炭出口可供量的适度规模。据国外研究机构报告,同样生产1 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我国为最高,是法国的4.98倍,巴西的3.82倍,英国的2.16倍,印度的1.65倍。 我国产品能耗与先进国家相比, 火电高32%,铜高40%,水泥高66%,平板玻璃高45%,合成氨高83%,纸高38%。而国家掌握的技改资金用于节能的,1981—1983年为4%, 1984年为5.6%,1985年为3.6%,1986年又比1985年低25%。新增的能源为大量低效的设备、高耗能工艺所消费。离短缺→减少需求的良性循环发展目标有很大差距。因此,节能水平的难以上升,也就决定了我国的煤炭出口可供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从用户对我国出口煤能力的担忧和煤质不满情况看,我国出口煤只能适度发展的必然性:
(一)用户对我国出口煤供货能力十分担忧,认为到2000年我国煤炭生产的增长可能会赶不上煤炭消费的增长,从而由煤炭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其理由:(1)我国煤炭难以实现每年增加4000万吨的产量;(2)若把2000年煤炭消费控制在14.75亿吨, 煤炭消费对经济成长率的弹性值就必须从80年代后期的0.57降低到0.4, 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是非常艰巨的;(3)到2000年时,必须从煤炭生产基地到华东、 华南煤炭消费地区运输4.88亿吨煤炭,亟需进行以铁路运输网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否则,将大量依靠进口。这种分析和结论,反映出了日本等我国煤炭用户,对我国煤炭出口能力的怀疑,用户缺乏对大量进口我国煤炭的信任感,将肯定制约我国煤炭出口规模的扩大。
(二)用户对我国出口煤质不太满意,也决定了我国出口煤的适度增长和适度规模的发展目标。据我国统计,1994年1—6月底,我国主要出口的大同煤金属杂物明显增多,雷管有增无减,平朔煤中也有雷管,导致用户强烈抗议〔7〕。日本的我国煤用户普遍认为, 如果中国能较好的解决出口煤存在的质量问题,向主要出口煤国的洗选化看齐,则中国煤炭出口到日本的数量就远非目前的600 万吨的规模, 而是1000— 2000万吨水平。煤炭质量的不符合用户需求标准,显然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制约我国煤炭出口的大规模增加,是决定我国出口煤适度增长和达到适度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实现我国出口煤适度规模发展目标的建议
要实现我国出口煤适度增长和适度规模发展目标,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尚需我国煤炭工业和煤炭外贸业联手共同提高我国出口煤在国际市场的质量、成本等竞争力,并要求铁路、交通等能确保出口煤工作的先行性,使煤矿、煤站、铁路、港口等形成有效的联动体系,是我国出口煤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抓的核心工作。具体讲主要是:
(一)煤炭增产和煤炭节约并举,通过增加我国出口煤的可供量,消除进口煤方对我国出口煤炭可供量难以增加的担忧,使用户首先树立进口我国煤炭的信心。我国煤炭需求较大,出口煤的大幅增长也不过是近15年的事情,在国际煤炭市场上作为新兴的煤炭出口方,与煤炭进口方尚未完全建立起特殊的贸易伙伴互相信任关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煤炭工业发展步伐相对于80年代稍有减缓后,煤炭进口方对我国出口煤能否继续保持适度增长的可供量产生担忧也就不无道理。因此,亟需狠抓煤炭增产问题,尤其是出口煤基地的增产问题,以出口煤基地矿的大发展,切实保证我国出口煤炭的适度增长和达到适度规模发展目标的实现。
高煤耗也是影响我国出口煤炭可供量的一大因素。只要我国目前的煤耗水平能稍有下降,则我国每年就可节省出数百万吨的煤炭,无疑等于增加数百万吨的出口煤炭可供量。切需将节煤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尽快走出短缺→增加供应→浪费性要求→进一步短缺的怪圈,逐步形成短缺→节约→减少需求的良性循环。通过节煤措施增加我国出口煤的可供量,增强进口煤方对我国出口煤能力的信赖。
(二)优先发运出口煤和提供出口煤港储存场地,做到铁路运输与港口场地,基础设施之间的成龙配套和高度衔接,提高我国出口煤的稳定、及时供应是煤炭进口方的普遍性要求。目前,我国出口煤的铁路运输和港口储存、装船之间仍存在着不够衔接的问题,我国需在铁路运输紧张和港口场地短缺的情况下,优先安排出口煤的铁路运输计划和出口港的储存场地,保证能及时地将煤炭运往港口和船货衔接的高效化。同时,在港口建设方面,还要化大力气,增加投资,积极扩建港口的装船设施,逐步建造出15万吨级以上的出口码头。这是我国煤炭大量出口到欧洲、美洲、非洲的“硬件”必需条件。这样,我国出口煤方能在市场多元化中实现适度增长和适度规模的发展目标。
(三)全方位、多元化地狠抓出口煤质量问题,不断提高我国出口煤质量的竞争力。能否满足海外煤炭进口用户的要求,决定着我国煤炭出口的发展规模。出口煤质量管理是一个涉及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共管同抓。从目前看,就急需形成矿、路、港、贸一条龙煤质管理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1)煤矿(站)要通过机械化开采和加工途径,逐步实现“无杂物化”管理目标,减少使我国出口煤中最让用户头痛的外来杂物。(2)铁路车皮要清扫干净和保证运输途中不再携入外来非矿、站杂物。从港口接货验收情况看,由于车皮不净,携进煤中许多稻草、稻壳、白灰、石渣等杂物。甚至最为严重的还有1993年6月21日出口韩国的6.05万吨煤中,对方卸船时竟发现有 100—200mm的石块近6吨。故需增加清扫车皮的力量和时效, 切保出口煤车皮的干净。(3)港口要把最后一道关。 充分搞好机器和人员的结合工作,发挥两种作用,最大限度的排出杂物。(4)贸方要及时准确地把国际煤质信息传递到煤矿,积极引导出口煤质竞争力。
(四)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以卖价灵活吸引用户,不断扩大我国出口煤规模。价格适中与灵活是进口煤用户的主要要求之一,能否做到低成本、低价格出口将决定着出口煤的规模。从全球煤炭工业生产能力看,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占据着主导地位,供不应求只发生在严重供过于求之后的短期内,随供求不同形态生产不断变化,满足供应有着绝对把握。这决定了各出口煤国只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加强管理,努力降低从生产到港口的全部费用,否则,丧失市场份额就将是肯定的。我国近年来的出口煤成本存在着不断上升的问题,影响着市场的开拓和份额的增加。今后急需加大管理力度,通过不断提高各出口煤矿的外向度,使之逐步走向国际化,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以成本低和灵活的成交价获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努力实现我国出口煤的适度增长和适度规模发展目标。
注释:
〔1〕《煤炭商情》。1993年6月2日(9期)。
〔2〕《世界煤炭信息》,1994年2 期展望亚洲动力煤市场“peab-odg公司总裁汉弗里斯在第十七届日澳会议上的演讲”。
〔3〕《世界煤炭信息》,1994年15期, “当前国际煤炭形势及政策的方向,日本通产省国际煤炭政策办”。
〔4〕《世界煤炭信息》,1994年6期,《未来以亚洲为中心的动力煤供需》。
〔5〕《中国煤炭报》,1995年2月4日, “亚洲国家煤炭进口主要依赖本地区”。
〔6〕指净出口规模。
〔7〕《煤炭技术与科学管理》199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