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功能转变和生产服务业的软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服务业论文,功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作用。自90年代浦东的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功能和城市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变,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更为迅速,其产业软化的趋势导致生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地位和比重日益显要。
一、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背景分析
1.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有关研究(康德拉季耶夫,1972;宁越敏,1994;马玫,1995等)表明世界经济发展呈周期性变化,世界经济重心已发生过多次转移,世界城市的形成与之有密切的关联。世界经济重心19世纪初首先在英国形成,伦敦大都市的国际性空前强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重心向西欧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转移,美、德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中心,纽约这个世界城市迅速崛起;目前重心有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东京这个世界城市已与纽约、伦敦构成鼎足格局。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第四次长波下降期和第五次长波上升期的过渡阶段,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陆续出现,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决策与控制中心及国际信息中心等典型特征,必须依赖现代智能化办公楼的发展,城市网络中的城市节点(Urban Nodyes)为寻求其能级的提升,往往通过办公楼的优先发展带动城市办公职能的强化。东京70年代以来城市的发展基本上就借助了这种发展思路,至于90年代初其带来的“泡沫经济”的冲击也正是当今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以及微电子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球科技革新浪潮,主导产业由轻型向重型过渡,生产服务业逐步软化,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其中跨国公司、跨国生产企业和国际财团是经济全球活动的载体,城市是全球经济空间高度集中的区域,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国际大都市的管理职能强化,并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神经中枢,推动城市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促使全球经济迅速协调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无论是数字、图形或文字传递的信息,都几乎能立即传递到世界的任何角落,这使银行、金融、保险、咨询等生产服务业迅速获得全方位发展,拉动了办公楼发展的市场需求,对全球经济发展赋予了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2.中国崛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力量在空间形式上的集中体现,它起着主导经济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作用,并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故中国崛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首先是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争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无论是科技产业化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还是跨国公司向中国深入推进、区域内部产业转移,归根结蒂都是被动接受转移。由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在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中处于制高点的地位,发挥着控制和决策中心的作用,因而在迅速发展中的中国的崛起就显得十分迫切。其次,由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中心,是全球经济循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其本质特征是国际性和开放性,它的崛起因而也是中国资源配置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需要。
再者,中国崛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颇具可能性。其一是当今相对和平稳定的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也为中国崛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其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逐步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经济活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的地域之一;其三是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发展腹地广阔,具有崛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特别是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在亚太城市网络中已具有较高的能级,因而其发展潜力难以限量。
3.上海“一个龙头和三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基础最为雄厚,对内对外经济辐射力最强的核心区,其中心城市——上海本世纪30年代以来便一直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90年代后,上海再定位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国际大都市,使其至少成为未来全国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和技术流的集聚与扩散中心,这必将对上海CBD的商务办公和管理统筹等枢纽功能提出更高要求。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把培育和发展现代化大市场列位改革重点,先后建立了证券、金属、化工、技术、外汇等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现代大市场的先发效应逐步显露,兼之浦东开发开放的剩数效应,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亦为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连结世界经济的桥梁和枢纽。这也使得上海办公楼市场的运行、生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具有良好的依托和广泛的服务群体。
二、上海城市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1.上海城市功能转变的实质
(1)目标的确定和功能定位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党和国家对上海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
这一战略决策不仅明确了上海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指明了上海迈向21世纪的发展目标。而这个目标一旦确定,上海城市功能也随着定位,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和国际大都市。其基本功能也随之可概括为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五大功能:以集散功能为先导,推动上海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以生产和管理功能为基础,促进上海实现超越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以服务功能为条件,沟通与世界的联系,并保证城市有效运转;以创新功能为动力,增强城市生机和活力。
(2)城市功能转变的实质
上海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在国内外经济活动中真正起到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和枢纽功能,以强大的辐射力带动和影响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其目标的实现和城市功能的逐步转变。而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变,实质上就是实现城市现代化、城市国际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的三个过程。具体可阐述如下:
首先,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当然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没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没有充足的财力来支持城市现代化。它通过城市经济发展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等发展过程来实现。城市现代化是实现上海城市功能转变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城市国际化是指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融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它包括城市职能国际化、城市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国际化、城市运行环境国际化等基本内涵。上海要成为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城市国际化是上海城市功能转变的主要发展方向。
再次,城市持续发展是80年代提出的一个城市发展的新概念。从广义生态学意义上讲,持续发展城市表现为一种生态城市,体现的发展观具备更加全面系统的关联思想,强调城市以人为本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持续发展的城市强调城市土地效用-效益循环的思想,一方面侧重城市土地功能的合理分区,另一方面注重城市土地效益最优化。因而城市持续发展的过程常从经济结构动力、科技文教基础、城市空间扩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去体现,它是城市功能转变的终极目标。
2.上海城市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连锁效应
城市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分别是为城市本身以外地区的人口服务,不为本市区服务的功能、满足本市需要,为本市人口服务的功能,按照影响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城市的功能可能是单项性或多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功能进入调整期,为经济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实践和浦东开发开放的有力推动下,“三个中心”的目标定位使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变方向更为明晰。
(1)城市功能转变导致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业)的转变
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努力实现上海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三个中心”的城市功能转变,也确立了上海“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加快了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的重塑城市功能的进程。特别是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金融、商贸、交通通讯等第三产业的崛起,培育和建立一批集聚力强和辐射面宽的大市场以及积极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导致城市圈层功能分区在地域结构上重组,使城市功能转化引起一系列互动反应。
(2)城市经济结构变化引起城市产业和人口的疏解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确定,以及按照人口分布和人口疏解一致,促进合理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形成及人口分布与产业布局一致,促进部分产业外迁的原则,必然带来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和结构的优化,从而相应的引起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再分布。
上海产业和人口的疏解主要是要适应目前五个圈层建设的需要。中央商务区主要发展第三产业,1997年底,区内工业生产企业(点)和混杂居住区全部迁出;中心商业区主要发展第三产业,保留极少数的“四高二少”的城市型工业;中心城市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发展城市型工业为辅。三分之一的企业作为城市型工业予以保留,三分之一的企业搬迁,三分之一的企业“关、停、并、转”;三个辅城主要以规划中的外环线为中心,以发展工业为主,发展农业为辅;六个二级市,主要是指上海远郊地区,将以发展农业为主,发展工业为辅。总之,上海主城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将向周边地区扩散,向境外投资方向发展;主城高密度人口部分将向城市近郊和远郊转移,以促进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和CBD功能的更好发挥。
(3)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生产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功能转换导致经济结构变化,使第三产业所创产值比重日益上升,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生产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房地产业为例,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土地市场由国家统管向有计划的现代化市场体制过渡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浦东开发的联动效应及上海产业政策的协调,使房地产业日益成为上海产业经济中的先导产业,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4.26亿元,占第三产业总比重的10%左右。上海目前的房地产开发重点主要在城市边缘区,以居住小区建设为主要内容,它不仅带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减轻了旧城压力,而且大大带动了上海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的步伐。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中心城区的再生和集中,使CBD和CCD范围的金融贸易、商务发展成为上海经济的新生力量。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振兴,亦加速了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变,反过来使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变产生连锁效应循环继续。
三、上海生产服务业软化的发展趋势
生产服务业涉及关于信息收集、处理和交换的相互传递和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其服务对象的主体是服务业中的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等形式,而不是主要向个体顾客。因而“办公楼的区位模式往往反映在国家或城市尺度内的一个较大中心的集中度;从传统意义上,这反映不同办公服务职能和多元化人才市场紧密联系的强有力的中心度”(Herbert and Thomas,1990),即由于现代大城市经济中生产服务业的中心性逐步增长,其扩散远较工业、商业和城市人口等的扩散速度要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实物型生产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服务型产业的权重显著提高,世界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就是逐渐软化和轻型化。
目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与国际大都市的国际产业标准接轨,并提出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目标,即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和资金转向第三产业,特别是内环线以内的中小型街道企业和污染型企业“关、停、并、转”,就地消化或逐步迁移,重点改变上海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比重(见表1):
从就业人口的角度,上海第二产业仍然保持其首要地位,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历史影响依然深刻,并已经影响到上海产业转换的进程;上海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值持1∶0.54的水平,不仅与部分国际大都市(如东京、纽约)的产业水平有极大差距,而且较国内的广州、北京和天津的水平都低。这一方面说明上海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必将导致城市老化和城市功能衰退,另一方面也说明紧抓上海产业转换的契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看好。
1.上海生产服务业空间发展和演替
如果把上海市城市空间由内向外粗略地划分为中心城区、边缘区和郊区三个部分,根据相关研究(祝俊明,华东师大博士论文,1993;戴淑庚,上海城市空间置换,1995;),随着上海城市人口和部分产业的扩散,各产业空间发展呈以下特征:中心城区以办公服务业增长最快,尤其是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等轻型化产业发展迅速,并且开始向上海周边地区渗透;工业就业人口增长指数以郊区最大,边缘区次之,中心城区明显减少。显而易见,工业疏散已进入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商业在边缘区和郊区已出现明显的扩散。总之,各产业和人口都已出现扩散趋势,但唯有生产服务业的扩散表现最缓,并出现中心城区继续集中发展的势头,而且城市办公功能将可能进一步强化,其它城市职能有可能逐步转移和进一步分散,集中和分散并存。历史上工业和制造业的崛起,曾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和都市规模的扩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少专家(Gottmannn,1979;Manners.G,1974)预测,服务业将再次维持或牵引城市走向新的繁荣。当今主要工业国家最近10年来,金融保险业和不动产业的权重平均上升3-5个百分点(Gordon..p,1991),也充分反映“虚拟经济”的成分与日俱增。鉴于有关人口和产业郊区化带来上海城未来可能存在的“都市空心化”的现象,进而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虚拟城市将取代客观实体城市,上海城市将走向没落或消亡。这些观点已引起城市界关于上海城市未来走向的诸多争鸣,而且类似的争议在当今世界许多大都市中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生产服务业一旦确定其中心城区稳定发展的趋势,城市将仍然维持其作为人类文明象征的地位并依然继续繁荣和发展。当市中心大多数功能出现分散化趋势后,生产服务业仍然在市中心保持首要地位,而且它还将支持商业和饮食业的发展。故它将是市中心区再开发的核心,其目标是把传统的中心商业区转变为金融、行政、专门服务的中心,如1960-1984年间,美国30个最大的城市区增加了1300座办公建筑来实现目标整合。因而可以预见,上海生产服务业未来空间发展的重点必然会在市中心区。
2.现代生产服务业产值构成变化分析
80年代以来,包括金融、保险、广告、旅游、咨询等业务在内的服务行业在上海GDP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国际直接投资对上海办公服务业各部门的投资总额比重已超过60%(茅芜,1997),这亦表明国际经济活动日益集中于那些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上海办公服务业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这里我们取其产值构成进行初步分析(见表2):
由表2可见,80年代以来上海办公服务业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其中金融保险业90年代以来在第三产业中独领风骚,1997年其GDP已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强;房地产业也发展迅速,其GDP自90年代以来成倍增长,逐渐和金融保险业成为了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辅助办公服务业的交通、仓储、邮电通讯等部门80年代以来受到重点发展,并随上海城市建设的加快而加速,这为生产服务业未来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目前,服务业已成为上海产业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部分。在过去的10多年里,由于上海人均GDP的较大幅度提高,消费性服务业增长很快;随着上海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其投资需求进一步扩张,对上海生产服务业的要求已产生新的变化;上海科技进步和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对中介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与内涵进一步延伸,产业向软化方向过渡。生产服务业的软化主要就是指其科技、信息和知识的含量增加,更趋向于软生产要素的建设。如电讯业已成为应用最新知识及电子计算机、光学纤维电缆和人造卫星等工具的高度精密行业,它就是生产由物的因素向软因素转变的一个典型。企业的发展也逐渐注重软因素的建设,轻型化代表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潮流。如全国首批三家中外合资外贸公司之一的上海兰生大宇有限公司近日率先落户刚落成的高级涉外写字楼兰生大厦。大厦具有世界级的智能型楼宇管理系统;采用内外光纤传输和最先进的ATM主干网络系统,办公楼内平均每6平方米就有一个信息点;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沙漏候梯系统,设有多功能国际会议厅,具备六声道同声翻译系统,外商不出大楼即可进行全球性商务活动。这为兰生公司计划本世纪末出口总额破20亿美元的记录增添了信心
上海生产服务业市场的进一步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开拓,刺激跨区和跨国公司加强其辐射网络的延伸,导致银行、金融证券交易、广告、策划、信息咨询公司等机构的快速发展,这些机构的发展必须依托其载体——办公楼的发展,进而将城市CDB的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和优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经济结构等方面发生深远的影响。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服务经济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金融服务业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