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开江县讲治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当堂反馈是近些年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还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目标性、层次性及有效性的课堂训练,非常有益于学生学习能力及素养的提升,能使学生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本文笔者以用好当堂反馈材料为研究中心,分析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主要策略,以期能具有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当堂反馈;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老师们逐渐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及理念,开始从“应试教育”这一“门槛”中走出来,采取新颖、适宜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先学、当堂反馈的学习平台。但从目前当堂反馈材料的教学设计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局限着学生的有序发展。“导学为主”、“当堂训练”是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唯有加强对课堂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的研究,才能够确保将课堂训练的积极优势发挥出来,助力于提高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效率,促使师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
一、坚持因材施教,设计层次性的当堂训练内容
因材施教是现代化教学的基本性理念,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反馈的训练中,需要坚持训练设计的层次性需求,这样才能确保所设计的训练内容能够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取得循循渐进的进步。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相关内容时,不妨先给学生设计层次性较强的当堂反馈性练习题,先给学生设计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如:(-9)+4+(-5)+8;13+(-5)+(-6)+(+34);(-3)+1/4+(-1/3)+(-1/6);0.56+0.38+(-0.35)+0.48等等。此练习基础性较强,所以具有“普适应”特点,可以让每个初中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但如果从全面角度而言,当堂训练如果仅对有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性设计,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就好比对于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来说,这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小儿科”,没有任何的挑战性、趣味性及刺激性,无法体会到成功时的喜悦感。因此,当普适性的练习题设计与练习完毕,老师还需要有意识的设计拓展性的练习内容,给优秀学生挑战自我的充分机会。如设计这样的训练内容:学校附近有12个工厂,其中有5个都是面包厂,以每个面包厂150人为基础进行了具体的人数统计,统计结果进行如下展示:
请学生们计算5个面包厂总共有多少工人呢?
此种练习题的设计,不仅凸显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练习灵活性特点,还考察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情况等等,是对数学课本知识的拓展与升华。对于一些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而言,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在反馈环节中,要鼓励学生进行选做,也可以鼓励优等生辅助学困生去做,以便于达到整体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真正坚持“因材施教”理念,实现“因材施教”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坚持突出重难点原则,设计针对目标的练习内容
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当堂反馈最主要的目标。如果说课堂训练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内容不符合或者不相关,那么就难以将课堂训练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因此,在设计当堂训练内容时必须要坚持突出重难点的原则,要确保所学新知的教学目标和设计训练的目标完全一致。比如在学习《因式分解》相关内容时,此节课的重难点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求根法”,所以在学习完这些理论性的内容之后,老师需要给学生设计对应性较强的练习内容,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将公式灵活运用到解答问题之中。如设计这样p(y-x)-q(y-x);x2-7xy+12y2等等,这样当对每个因式分解的具体方式进行了对应的训练之后,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还使得学生能够针对问题灵活采取有效的分解方式。当然在临近下课的课堂检测环节中,老师还需要设计与教学主题有关的适当训练题,以达到检测教学成效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真正使得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实现训练的实效性目的。
三、坚持适度是适量原则,提高反馈的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练习内容时,需要坚持适度与适量的原则,切不可有多多益善的想法,更不可采用题材战术,当然还要注重目标训练及目标教学的吻合性,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要做到训练——反馈——解决问题三者的完全统一。否则只要存在一点练而不反馈,或者反馈不解决的情况,都会局限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想要实现训练、反馈及解决三者的统一,就需要坚持当堂训练材料的适度和适量原则,训练时间需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反馈及老师点拨时间需要控制在6分钟左右,唯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当堂反馈取代教学主题的情况,才不会存在任何的“喧宾夺主”之嫌。此外,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不同,对于当堂训练内容而言,不是非要坚持在新课讲解结束后的15分钟内进行,可以在新知讲解的各环节中进行穿插性的训练,这样的效果也是十分不错的。对于复习课和新课的当堂反馈方式,老师也需要意识到两者的不同,如复习课当堂训练的训练量、难度都可以进行适量的增加,难度系数可以按照6:3:1的比例来设计,这样达到的复习效果会更加的突出,能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结】
总而言之,当堂训练材料及内容的设计与运用环节,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当堂反馈形式的多样性角度着手,如自主预习、课堂初的预习情况检查等环节来设计,这样才能将当堂反馈的促进作用发挥出来,真正为教与学架起最有效的桥梁,为高效课堂助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依托当堂检测打造高效课堂——初中数学“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当堂训练初探[J].杜大贵.新课程(中学). 2015(08)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初中数学“贵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陈大兴.中学教学参考. 2014(02)
论文作者:谢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2月总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当堂论文; 反馈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内容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效率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12月总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