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分析论文_叶椿美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分析论文_叶椿美

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分析我国政府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和形成的成因,提出完善我国政府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预警

我国网络的普及和不断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渠道和途径。“到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为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1]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和攻坚期,必然面临以群体为基础的利益的重构,网络成为反映这种变化的一面镜子:某些事件很容易引起社会大众的聚焦热议,网民自身非理性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会具有一定影响,由此催生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现阶段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频发态势,社会影响日益强烈。受处置不及时、应对不恰当等因素影响,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最后演变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因此,对这些事件进行更好的认知和研究,是政府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对策,释放社会心理压力,缓解社会矛盾,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负面影响及演变态势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

1、对网络秩序以及社会秩序带来负面影响,让政府面临巨大的挑战。网络催生了一种虚拟化的社会,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力会明显上升,网民的自控能力会弱化、社会责任感会丧失,虚假的、歪曲的、无中生有的、似是而非的言论必然影响到一些网民,一些比较情绪化的网民受到网上言论的误导,就会更多地关注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原先并不太大的事件也会被逐步放大。

(二)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态势

1、规模有所扩大。随着我国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网民数量逐步增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单个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急剧增多。

2、扩散速度逐渐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交流渠道的限制。尤其是社会化网络与媒体技术出现之后,公众有了便捷的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平台与渠道,使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扩散速度进一步加快。

3、虚实互动性有所强化。网络群体性事件不仅局限于网上,也会在现实中产生很大的影响,网民是社会中的个人,这一类事件必然是网上网下的一种互动。社会化网络与媒体技术出现之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虚实互动性有所强化。

4、冲突性日益凸显。我国社会中多种矛盾的产生主要归因于当今社会利益主体和诉求的多元化、多样化。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群体基于一定目的展开行动,这些目的主要包含个体权利的诉求、公共权益的监督、公民权利的维护等几个方面。这些网民常常采取非理性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但基层政府不能采取围追截堵的极端方式加以应对,双方之间的冲突由此产生并发展演变为激烈对抗。

二、我国政府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政府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现状

1、预警机制。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各级政府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较好的预判,绝大部分政府能够运用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的动因进行检测,并对可能导致事件扩大的因素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这有助于将事件控制在可应对的范围内,并尽可能快地加以处理。依靠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我国政府能够很好地对网络舆情展开监控,从而提早发现问题、准备治理方案,这些均有助于更好地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展开治理。

2、运行机制。我国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理办公室,针对具体情况,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地方政府进行更好的沟通。各级政府针对网络群体事件容易谣传的特点,加强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和沟通,由这一办公室和地方政府统一发布时间的具体进程,避免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通过运行机制方面的建设和完善,整个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方向,在统一领导和协调指挥下,网络群体性事件能够得到更好的处理,让各方都能够比较满意。

3、善后协调机制。我国各级政府能够通过协调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各利益相关方提供沟通的平台,在协调沟通的基础上,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最终达成一致。善后协调机制的建立,是为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缓解各方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让事件尽快解决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得以圆满处理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我国政府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预警机制不健全,预警功能难以真正发挥。尤其是面对网络的不断发展,海量的信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难以为预警机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导致预警机制的功能并不能完全发挥,难以为政府应对提供更好的支持。使政府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更好的应对策略和方案的设计,难以及时地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

2、运行机制不完善,事件处置不及时。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科学的应对,事件处置也受到各个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能力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性,整体处置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

3、善后协调体系缺失,政府职能缺位。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只是尽可能地为各方提供一个沟通平台,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各方常常不能够达成一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就变得比较被动,而且态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增加了治理难度。

三、我国政府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法律基础有待进一步强化

在我国,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法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些领域的法律基础尚不够健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法律基础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也缺乏相关的法律的支持。[5]相关法律的缺失,使得政府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之时,很多工作常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这必然会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影响。

(二)治理机制体系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1、问责制度不明确。在任何人都不用负责之时,公务员会缺乏参与治理的动力。即便勉强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也难以真正全心身地投入到工作中。我国当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没有明确包含问责机制,预警机制建设因而比较迟缓,运行机制也缺乏相应及时性,处置过程中难以凸显科学性,善后机制的运行方面也就失去了主动性。

2、监管制度不清晰。在我国政府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支持,缺少针对性的监管。受此影响,这些机制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因为缺少监管而导致相关的工作出现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对相关部门领导监管方面,即便这些领导者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其下属也都不会对他提出意见。[6]这一情况的存在甚至还可能导致事件应对不力,造成更明显的负面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多方利益博弈对机制效能生成负面影响

1、不同层级政府的利益博弈对机制效能生成负面影响。不同层级的政府存在不同诉求。地方政府的领导者不希望这样的事件对自身的领导形象以及干部考核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在事件一开始进行打压和掩盖。上级政府则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这一类事件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让相关参与方都能比较满意,从而尽快地处理。不同层级政府的利益博弈必然造成一定的矛盾,地方政府可能因为不当的处理而导致这一类事件影响不断升级,不但自身处于被动,也让上级政府面临着很大的舆论和媒体的压力,这些情况的存在会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2、同级政府不同部门的利益博弈对机制效能生成负面影响。从网络管理领域来看,公安、纪检、宣传、文化等部门都有一定的管理职能,但是在管理过程中,这些部门更关注本部门的利益,更多地强化本部门的权力。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出现之初,各个部门尽可能地将责任推给其他的部门,一旦出现问题则争相撇清关系。错失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的最佳治理时机,可能造成治理时间的扩大以及负面影响的增加。

3、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对机制效能生成负面影响。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出现之时,可能会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7]政府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和处置的过程中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避免因为两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四、完善我国政府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的途径

(一)完善治理机制的法律基础

1、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健全监管机制。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有力的管控和约束,但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法律建设方面还是不足,政府立法部门应该加强网络法律建设。地方政府则可以根据地方在网络管理和网络群体性事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的地方指导文件,[8]这有助于网络相关法律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从而让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有法可依。

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要从现实着手寻找问题存在的根源,了解网民的心理动态,政府应在日常工作中重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广大网民的整体的法律意识,这有助于政府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更好地管理和引导网民理智表达与加强自律。同时应该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网络监管中来。通过完善网络监管体制,提高网络参与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减少网络问题的发生和找到更合适更理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迎合民主发展、网络自主发展的趋势。

(二)加强治理机制体系化建设

1、明确问责制度。依法处置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任人。一是扩大问责主体。除内部问责以外,还应强化与外部监督相结合。例如强化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和群众团体等问责主体的监督作用,充分落实问责主体的监督权限、方式和程序。同时党政机关需切实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和媒体的知情权,鼓励问责主体监督,这样才能顺应民心,使问责更加健全,更加公正、公平、民主。二是明确问责客体。明晰不同层级行政人员的责任,加强了行政人员的责任观念,同时也是追究他们责任的有力依据。三是构建责任追究体系。要尽快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问责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追究方式,从而做到真正有效的追究问责。此外,政府应该具有危机意识,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动向。要组织专业人员,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网络舆情开展系统持续的监测和收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潜伏期就全面掌握其信息并对潜在危险进行预警。

2、完善监督制度。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监督组织机构,监管责任部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时进展,防止行政人员以权谋私或不作为等现象发生。完善政府决策听证制,使广大群众真正参与到民主监督中来,通过多种监督形式促使各级政府部门顺利有效地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的发声通常能够引领舆论走向,矫正舆论偏差。因此,在“论坛”、“微博”中牢固树立主流媒体思想,达到“理性对抗理性,以思想交换思想”的目的。在主流媒体之外,政府应该重视网络门户以及移动网络媒体,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一个多媒体联动的沟通协调运作机制,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和应对,让事件各方都得到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结果。

完善监督制度的过程中,应急预案是否成功制定是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应急预案,然后交给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后对外发布。最后按公布的应急预案进行日常的培训和演练,在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适时修改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后,为防止消极舆情扰乱社会秩序,损坏政府形象,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和危害,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策略。在网络预案的监督中,要监督相关部门是否制定完善的事件信息发布规定和流程,这有助于使整个事件的应对更加透明和规范,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广大网民理性看待。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预警功能,政府要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时刻关注舆情,通过动态的检测,时刻了解网络舆情的现实情况。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的网络舆情,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分析系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判,把握本质,认清走势,并提出应对建议。

(三)健全各方利益诉求平衡机制

1、实现各方利益诉求平衡。首先应该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整合,努力找到利益平衡点;同时,应健全职能配置,做到责权利相一致,减少利益冲突;再次,应完善制度,优化博弈规则,限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利益消极作用的发挥和逐利动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网络群体事件善后协调工作小组,让一些法律专业人士、相关协调工作部门的专业人员等都加入进来,不断提升整个工作小组的专业能力,形成一个协调互补的专业协调团队,这样能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圆满处理提供更好的工作保障。

2、优化政府管理理念,强化政府人员面对群体性事件发生时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克服狭隘私利的影响,提升政府人员执行能力。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部门负责。在具体应对过程中,第一当事单位或当事人要及时进行解释或作说明。当地的政府部门要及时成立应对小组,将有关信息报送上级领导并请示处理意见,同时抓第一时间联系网络舆情中所涉及的单位和个人。

3、构建各方利益表达新渠道网络。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要考虑个体利益。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时候,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诚恳、负责的态度直面现实,敢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并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同和联动,为构建各方利益表达的新渠道而共同努力。社会化媒体虽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大大地提高了公民的参与程度,但也存在着容易失真的缺憾:人人争夺话语权的混乱无序的状态严重干扰了信息真实性与客观性检验,通常会造成谣言满天飞,导致其他受众不知所措。因此,事件若要在社会化媒体中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就必须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来提升社会化媒体的深度与信度以补其不足。

参考文献:

[1]董志成、姜继葆.网民数量世界第一背后,我国的这些努力你需要知道[N].中青在线, 2018, (4)

[2]王韬.社会动员视野下的网络群体事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3]刘振华、邓钟雨.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治理[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9)

[4] 许立新.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及应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6): 89-90

[5]靖小琴,刘巧玲.论网络言论理性表达引导[J].湖北社会科学,2014(2).

[6]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析论[D].山东大学,2012.

[7]陈瑞.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治理的应对策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6):20-22.

[8]吕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传播模式[J]. 新闻世界,2013(7)

论文作者:叶椿美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  ;  ;  ;  ;  ;  ;  ;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分析论文_叶椿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