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小康建设总目标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加强农村论文,总目标论文,党组织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带领农民奔小康,是90年代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也是整个农村工作的“牛鼻子”。而要搞好农村小康建设,最关键、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小康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92年以来,晋城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各级党组织把党的建设和小康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面推动农村各项工作,抓党建促小康迈出了可喜步伐。到1995年,全市已建成40个小康乡(镇),1075个小康村,分别占到全市乡(镇)、村总数的33%和44.3%,受到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晋城召开了全省小康建设现场会。全国15个省、市2300余人也前来参观学习,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鞭策。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围绕小康抓党建
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带领农民奔小康是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体现。为了实现全市提前二年达小康的目标,1992年初,市委常委带领组织、宣传、纪检部门的同志,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通过对733个一类支部和476个三类支部党建现状问卷调查,以及对全市10个首富村进行重点“解剖”,我们发现,凡是提前进入小康,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村,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特别是有一个善于牵“牛鼻子”的带头人。这些地方党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比较强,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发挥得比较好,反之则不然。从“解剖麻雀”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第一,抓小康建设,必须首先抓好党的建设,没有一个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党组织,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小康目标也不可能实现;第二,抓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小康建设,离开了小康建设,党的建设就会偏离党的基本路线,党组织就不能正确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我市一部分党组织还不能适应小康建设的需要:一是一些党组织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关系,忙于抓经济,跑资金,搞外联,上项目,而忽视党的建设,不注重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部分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意识不强,没有把小康建设当作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工作不主动,不积极,缺乏信心和勇气,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村,处于束手无策、消极被动状态;三是一些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与方法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组织设置死板单一,工作思路狭窄,工作方法陈旧,仍是沿袭传统的、封闭的“自身循环”法,就党建抓党建,使党建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制约了“两个作用”的发挥;四是一部分党组织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党员队伍老化,思想观念滞后,精神状态不佳,缺乏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本领。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把全市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真正统一到奔小康的总目标上来,把农村党组织的工作重点真正融于小康建设的实践之中,市委提出了“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发展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小康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党建为保证”的工作思路,确立了围绕小康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小康的指导思想,并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狠抓全市党员干部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使全市各级党的组织和干部逐步取得共识,基本形成了围绕小康抓党建,万众一心奔小康的氛围。
二、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小康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格局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基层党组织单一的设置模式,与这种经济格局很不适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党组织与党员“两个作用”的发挥,制约着小康建设的步伐。我市各级党组织与党务工作者通过大胆探索,本着有利于经济,便于管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分类指导,对全市原有的组织设置形式进行了改革,基本适应了小康建设的要求,其主要形式大体有五种类型:
——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分居住区、片设置党组织。这种形式在全市有1774个党支部,占到支部总数的73.2%。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这种组织设置形式正在由以农业为主向乡镇企业为主转变。1992年以来,针对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而企业党建相对滞后的情况,市委召开了全市乡镇企业党建例会,制定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乡镇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地位以及党员管理、教育、监督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到目前,全市乡镇企业共有党员10730名,设立支部826个,党小组3608个,大大加强了党对乡镇企业的领导,为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根据行业管理要求,以乡镇企业总公司或骨干企业为依托,分行业、分企业、分车间班组设置党组织。这种形式在全市共有总支9 个,支部529个,党小组1745个,分别占到全市各类总数的37.5%、21.3%和22.1%。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带来了党组织设置的行业化。这一新的特点,虽说目前在全市仅占30%左右,但由于它同乡镇企业大发展走势趋同,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今后党组织设置的一种主导形式。我市第一个亿元村城区西关村就是采用的这种设置形式,总支设在泰森总公司,16个分支除4个农村支部按片设置外,其余全部按行业设置。
——根据党员活动范围,以村民小组或企业车间班组为依托,按党员责任区设置党组织。这种组织设置形式的基本特征是:把组织设置和党员作用有机联系起来,使党的活动渗透到日常的生产经营或其它活动之中,使党小组和村民小组的两种功能得到融合和发挥。比如阳城县王村党总支,在党员联户的基础上,把66名党员划编到54个责任区,充分发挥了党员在小康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1994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496万元,人均收入1400元。
——根据党员年龄和特长,以不同的目标为依托,分年龄段设置党组织。这种形式在全市共有25个支部,其中有16个分布在小康村。这种形式主要是针对老党员多,目标大体相同、年龄心理特点大体相似,便于目标考核和开展活动设置的。
——根据党员双向流动情况,以用人单位为依托,对外出、外来党员就地设置党组织。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农村人口固定化的格局已经打破,农村党员外出和外来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我们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三条对策,一是对长年离乡离村务工经商的党员,依托个体协会和集贸市场,按党员人数多少设立支部或小组;二是对外来党员人数较多,生产经营活动相对集中,按党员数量单独设立支部或小组接受当地上一级党组织领导;三是流动人数较少的外来党员,编入支部和小组,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
三、抓住关键,启用能人,选好小康建设的带头人
农村党支部是带领群众奔小康的领导核心和决定因素。“不怕一个烂摊子,就怕没个好班子”,就揭示了班子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重中之重,是选配一个能够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带头人。近年来,全市先后共派出工作队员4500名,对476个三类支部和338个二类支部进行整顿,转化率达75.3%。目前,全市一类支部达1003个,占41.6 %; 二类支部1379个,占57%;三类支部37个,占1.5%,基本解决了由于班子“软、懒、散”造成工作瘫痪半瘫痪的问题。根据多换脑筋少换人,换不了脑筋作调整的原则,全市稳定保留任职10年以上的农村支部书记1722人,从乡、村两级企业干部和复转军人中选拔村级主干459人, 从市县乡三级机关下派进村任职的105人,从农村后备干部中选用村级主干311人,为全市的小康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带头人。
在精心选配支部书记方面,主要采取了五种办法:一是稳定骨干。从全市来看,凡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一般村级干部比较稳定。在全市567个小康村中,连任10年以上支书的227名,占到小康村总数的40%。二是人才回归。随着我市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一大批以能人为骨干的企业家阶层正在崛起,为村级主干的选配提供了新的人才资源。一年多来,全市先后把372名思想好、懂工业、善管理、 敢开拓的企业家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小康村中32%的主干是从乡村两级企业干部中选配的,这样就形成了乡镇企业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引进人才,村级班子从乡镇企业引回人才的人才二级流动态势,使乡村两级企业成为培养和造就基层领导骨干的重要基地。三是机关下派。这种办法对于目前本村人才尚不成熟的地方,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过渡办法。1994年,全市共派450多名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和创办经济实体。 其中担任支部书记的31名。这些机关干部进村后,绝大多数能打开局面,成绩突出。沁水县郑庄乡石室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空壳村”,集体经济一无所有,并负债10万多元。1990年10月份,市城建局科长王庭俊同志驻该村兼任支部书记后,三年抓了三件事:抓水利,建站修渠,实现人均水浇地2.5亩;抓果园基地,栽植了优质苹果园250亩;抓药材基地,1992年22亩,1993年发展到600亩。1992年年底全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60元一跃达700元,1993年达到1500元。四是以强带弱。这种办法主要是解决一些地方由于支部工作薄弱,家族宗派严重,加之财务混乱,办事不公,导致干部矛盾激化,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郊区北板桥村产值超1亿, 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后,镇党委派该村支书李继荣兼任了因班子不团结,处于瘫痪状态的西板桥支部书记。李继荣到任后,首先组织西板桥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同时从北板桥借来10万元,建起10座土高炉,3座6立方米高炉,恢复了3座砖厂,在公路边发展了20个工商个体户, 很快稳定了局势。当年西板桥的工业总产值就比上年翻了一番。五是培植新秀。近年来全市村级后备干部达到4825人,其中经过县乡两级党校培训的3130人。1994年以来先后有311人走上了村级领导岗位。 郊区金村镇霍秀村年仅28岁的李仲明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团结支部一班人,依靠优势办货场,两田分离办农场,抓住机遇办市场,1994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3200万元,人均收入2100元,先后被市、县评为先进党组织,省里命名为文明村和农村改革红旗村。
四、突出重点,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村达小康需要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广大共产党员是这支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为了使党员干部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市场经济行家里手,使每个党员都有一技之长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我们把加强素质培训,适应小康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等都作了较大的改进。
在培训内容上变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融思想政治与科技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突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精神,外地经验以及本地奔小康的规划与措施,增强了广大党员的小康意识,提高了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自觉性;二是进行现代化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在培训方法上变“一锅煮”为“五针对”,实行因人施教、分类提高。一是针对部分党员干部政策水平不高的问题,重点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二是针对部分任职党员专业知识缺乏,管理能力差的问题,重点进行市场经济基础理论、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经济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针对少数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进行反骄破满、党风党纪、反腐倡廉教育,牢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四是针对部分无职党员致富能力差,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以学会一技之长为目的;五是针对一些个体户党员照章纳税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重点进行职业道德、经济法规和商业服务业等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纳税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在培训方式上变“庄园式”为多渠道,采用课堂讲,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相结合的方式。城区区委投资30万元,组织干部到山东办班,每期半月,连办三期,促进了全区小康建设,1994年率先建成小康区(县)。郊区南村镇孔匠村、陈沟乡山耳东村聘请了英国蔬菜、果树专家,以及北京农大教授辅导专业技术,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1995年7 月统计,全市党员外出参观学习17486人(次), 参加各级各类学校短期培训43675人,培训党员占行政村党员总数的90%以上。其中: 各级党校培训部21560人,各单位岗位培训19829 人, 各类专业学校学历培训3340人。
在培训教育手段上,实行了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在认真坚持校、室、日学习制度的同时,建立完善了全市党员电化教育网络,利用电教片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对党员进行教育。近二年来,我们除引进外地一些科教片、实用技术片、政论片、专题片外,还自制《穿越世纪的响箭》、《神南启示录》、《晓庄之光》各类专题片300多部,农村党员收看率达80%以上。
通过强化培训,党员素质明显提高。48340名行政村党员中,90 %的党员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作用。其中担任村干部的10512人,担任厂长经理的5111人,在企业关键岗位工作的10202人,个体专业户党员6826人,利用一技之长外出劳务经商的3907人,促进和加快了全市小康建设的步伐。
五、目标管理,政策激励,增强小康建设的原动力
在解决思想认识、组织设置、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方面不适应的同时,各级党组织还十分注重在开发小康建设的原动力上狠下功夫。
完善目标管理,变压力为动力。前些年我们把目标管理这一现代管理手段引入党建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小康建设实践中,我们又针对原来党员目标管理“偏重党建,虚多实少,不便操作”的问题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使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小康建设的总目标下得到有机的融合统一。一是科学制订方案,选准赶超目标。如郊区瞄准全国百强县的目标,巴公、南村镇瞄准争创全省第一镇的目标,城区西关村瞄准赶超三晋第一村的目标,使目标更具体。二是层层分解目标,健全保障机制。通过分解,把目标落到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直到每个党员头上,使人人有压力,压力变动力。三是严格考核目标,保证奖惩兑现。通过目标考核,1995年“七一”市委表彰了10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 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00名优秀党员。与此同时,全市处置不合格党员78名。
制订激励政策,造成奋发向上氛围。为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小康建设中的积极性,全市各级党组织层层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陵川县具体制订了关于鼓励领导班子建功立业的奖励办法,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到经济一线的激励政策,鼓励外来投资、扩大“三引进”的优惠政策,焕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阳城县王村把每个总支委员的12项任务,逐月按完成情况排出名次列榜公布。年终按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奖惩。由于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班子内部,从而形成了争先恐后创实绩的新风尚。
开展多种活动,增强组织活力。在小康建设中,市委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了“双学双争”、“树旗夺标”活动,增强了组织活力,促进了小康建设。各县区也根据自己的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达小康活动,像城区的“奔小康立功竞赛”,郊区的“小康建设达四一”,阳城的小康“三级跃”,高平的党员联户,陵川的“上等升级竞赛活动”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
我市在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中,虽然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属刚起步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小康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亟待研讨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合资、私营企业中如何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问题;后进村的主干及后备干部到较富裕村挂职学习,解决以富带贫的问题;在改革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如何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对党员思想的影响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解决村级政权反腐倡廉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使农村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建设,更好地带动小康建设的深入发展。
标签:党员责任区论文; 农村论文; 党组织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小康工业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