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校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校论文,数字图书馆论文,特色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特色数字资源,是指内容具有特定学科或学科群的数字作品或数据的集合。本文试从这一问题对党校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作一些探讨。
1 数字图书馆及其资源的组成
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是有所区别的。所谓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又D-Lib)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的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既有集中又有分布地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处理文献信息为主的大型数据仓和信息服务系统,是新型的图书馆。它并非一个实体机构,而是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底层,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通过广域宽带高速网络向全世界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而数字化图书馆,则是目前传统意义的图书馆,利用数字图书馆技术,数字化地存储和处理信息,并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一种重要服务手段。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可分为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由域名、网页、信息资源库组成。信息资源库又由元数据库和对象数据组成。一般说的数字图书馆资源,主要是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库,就是以数字作品汇集而成的数字资源库。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由多个甚至是无数个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地组成,又由一个或某几个中心数字化图书馆集中它们的元数据以管理一定范围内的数字资源。在整个数字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某些数字化图书馆,由于其信息资源的特色等因素,又组成纵向或横向体系的数字图书馆,党校数字图书馆就是由多个党校数字化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组成。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党校系统图书馆努力建设自动化多功能的图书馆,许多省级市级党校图书馆实现了业务自动化,有些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如光盘文献等的数字文献,有些建立了书目数据库、题录数据库为主的数据库,但能建设全文数据库的馆却很少,离数字化图书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党校系统要建设数字图书馆,应大力进行省市级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特别是对已在人力物力方面都积累了一定基础,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地处网络重要节点的省级党校图书馆,更应大力扶持。在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库通过全国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各具特色,方可形成合力“建设全国党校系统分布式的超大规模数据库群”。
2 特色资源是党校数字图书馆存在的意义
目前因特网上的中文信息,一是数量少,二是严重雷同,因而:缺乏对读者的吸引力。如许多图书馆上网内容大多是书目数据,并且数据更新速度太慢,因此而大大限制了读者的使用,甚至难以吸引读者访问;一些网站只有很少自己的特色内容,大多是互相抄袭的短文;更有甚者,为了吸引部分网友,网站内容低级趣味。综观英语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趋势,英文信息和中文信息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落差,虽然全球华人占有世界1/4的人口,但网络上的中文信息却少得不成比例。当无穷无尽的英文信息通过因特网排山倒海而来,中文却相对成了“少数民族”语言的时候,中国的数字图书馆若不能及时面对现实,改变和扭转这种状况,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传统将会面临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党校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是增加网上中文信息的需要。全国省部级党校近百所,地市级党校有几千所,如果都逐步地建成数字化图书馆,并以中央党校为中心点,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地的省级党校为骨干节点,连成系统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其特色资源通过各地党校图书馆共同提供,虽然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目前网上中文信息数量不足的局面,但通过不断地积累,数量之和将是可观的,质量更是可以不断提高。
(2)是在网上建立马克思主义阵地的需要。当今世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和机构可以说有不少,但鱼目混珠。在互联网上既有权威性,又能全面地、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不断发展真理的网站却没有。中国共产党是世人公认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校不在现代信息传播领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还指望谁来担当这一重任呢?因此,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我们共产党人的理论工作者首先要勇于承担这一历史任务,迅速地建立起传播和教育人类的真理网站。
(3)是占领信息消费市场,争夺网上访问者(读者)的需要。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信息成为无形的消费品。网上信息需求,也是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的教职员工、在校和历届学员、党政军领导干部、党团员以及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是党校数字图书馆的访问者和潜在读者。面对如此大的用户群,党校数字图书馆如果能用自己的特色信息资源去吸引他们,就能产生社会效益。同时,数字图书馆通过电子商务的有偿服务,也将获得商机,在信息市场上获取经济效益。
(4)是实现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是全球性的,是没有区域限制的,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在于互补有无和共同使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可节省力量,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减少重建。党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只有避免“大而全”、“小而全”、“无重点”的无序发展状态,鲜明地树立起自己的特色,以特色树立形象,才可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3 党校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选取的决定因素
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在图书馆“面向读者”前提下建设的数字资源,从这一点出发,它从一开始就是以重使用为主,而有别于传统图书馆以“重藏轻用”的采集特色馆藏方式。同时,党校数字图书馆本来就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它在数字资源的选取上又有别于一般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在党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干什么?我们可以干什么?从而体现信息的有用性并具有党校数字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
3.1 用户需求
可以说,用户需求决定信息供给,这是信息成为消费品后的一种规律。在“双效益原则”下,用户需求的实现是最能体现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如前所述,党校数字图书馆的潜在用户(或称读者,访问者),是党校的教研人员、党政军领导干部、党校在校和历届学员以及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等,在《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工程一期工程资源建设规划大纲》中,关于党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问题,还列出了党校数字图书馆读者“对象定位”:一是党校学工人员、二是各级各类干部和普通党员、三是普通群众。这些潜在的用户,有对特定知识的需求,对特定情报的需求和特定信息的需求,在对党校数字图书馆网络的访问中,会表现为对特定数据、特定数字文献的需求。
用户对知识、情报、信息的需求是来自社会动力的。21世纪是我国全面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世纪。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将承受着巨大的新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要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完成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站在时代前列。那些可能是党校数字图书馆的潜在用户,就会因为上述的社会动力产生对特色信息资源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党校数字图书馆资源选取的首要因素。
3.2 党校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馆藏、信息资源是一个图书馆贯彻其建馆方针,完成其办馆任务的必要手段,是为读者服务的基础。党校图书馆是党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校学员的第二课堂,也是党校教研人员吸收新知识的重要阵地。党校数字图书馆对这些科研“功能”和教育功能不但不能丢,而且还需要在互联网上构建马克思主义阵地。由于这些功能,才确定了党校数字图书馆资源选取的方向。因此,2000年12月的“全国党校图书馆工作暨数字图书馆建设会议”要求:党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要有思想性,开发各种数据库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党校的性质和任务,体现“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教育思想,围绕“三基本”、“五当代”的教学格局去展开教学资源库建设。
3.3 现有资源能力
开发数字资源是长期和艰难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和资金,在现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先易后难”、“先整理后开发”的办法进行。如在不少党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它们有的收集了具有地方特色或其他对党校教学科研、学员学习和领导参考有用的特色文献或数据,有的还建立了特色数据库,这就大大充实和提高了党校特色数字资源。其基本的做法,就是根据“因地制宜”原则,把原有特色文献数字化后,或把原有特色数据库重新整理后,采用新的统一数字平台。比如把国情、省情、市情、县情联合起来,进行数字化系统处理,成为避免重复建设和节省开发费用的特色数字资源。又如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学说,是党校文献收藏和研究的强项,就可发挥这一优势,建立“党建”数字资源库。再如,党校学员联系本地区本系统的实际情况撰写的论文,往往能反映很多新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对实际工作很有其现实意义,把这些学习论文数字化后,建设全文数据库,很有特色,而且易收集,易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等。
3.4 求实求新原则
在一段相对的时期内,用户的总体社会动力相同,总体需求可以稳定不变。但具体情况可能在不断变化,在长时期内,用户社会动力还会有所变化,因此,用户对知识、信息、情报的具体需求必然变化;各党校图书馆的具体任务和功能会比总体地增加;各党校收集到的特色文献和数据又有不断的变化,因此,党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还要贯彻“求实求新”的原则。
4 党校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的类目
文献资源特色:主要表现在文献收藏的数量、载体、类型、文种、学科专业等,其中学科专业特色最为重要,是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根据《中图法》第四版的类目划分,党校数字图书馆的特色数字资源有以下各类目: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1-A8各类。
B.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逻辑学、伦理学、对宗教的分析与研究。
C.社会科学总论: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管理学、民族学、人才学。
D.政治、法律:政治理论、国际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其中: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历史为重点)、世界政治、中国政治、法律。
F.经济: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H.语言、文字;写作、修辞;应用文写作。
K.历史、地理;革命史。
N.自然科学纵论;科学的哲学原理、科学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