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插图的若干问题商榷——以上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插图论文,教科书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因此在教材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但是教材中的插图若存在问题,也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困惑,并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下面以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为例,探讨书中插图的一些问题。 一、插图的科学性问题 插图反映的信息有很多,其中有表面的静态信息,也有深层次的动态信息,看图者的视角不同,对插图的认识也就会不同。因此,插图的制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科学性问题。 1.实验操作步骤出现纰漏 【问题插图】图1所示是教科书上册第二章中“图2-9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插图。 【问题商榷】图1是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学插图,该图包含了许多静态信息,如实验药品、仪器等,但也蕴含着一定的动态信息,如反应的进程,即药品添加完毕,将要开始反应制取氧气。此图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按照该实验的步骤,反应开始后,不能马上收集,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氧气混有装置中的空气,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开始收集。如图中所示,反应还没发生,就将导气管一端放在集气瓶口,会给学生造成“反应发生后即可马上收集氧气”的错误认识,从而产生了不必要的困惑,建议将导气管口移出集气瓶口。另外,装满水的集气瓶悬置于水中感觉有些别扭,建议将其置于水槽底或玻璃片上。 2.微粒大小变化违背规律 【问题插图】图2所示是教科书上册第四章中“图4-13化学变化是反应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的插图。 【问题商榷】图2用于辅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但该图却存在着一定的科学性错误。图中表示镁离子的小球与表示氧离子的小球大小一致、表示氧原子的小球与表示镁离子的小球大小一致,这个表示显然有误。按照元素周期律的有关知识推断,镁原子应大于氧离子,而氧原子也会大于镁离子。另外,编者在对该图进行分析时,为降低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理解的难度做了一定的“特殊”处理,即将镁原子和氧原子作为构成氧化镁的微粒进行分析(详见上册课本第103页),笔者认为此举不妥,它会导致学生对“构成物质微粒”的认知絮乱,因为这显然与他们已有的“氧化镁由氧离子和镁离子构成”的认识不符。为此,建议选择反应物和生成物没有涉及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作为例子,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之类的反应。 3.插图信息自相矛盾 【问题插图】图3所示是教科书上册第五章“本章作业”中第5题的插图。 【问题商榷】图3是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可控装置图。从发生装置上看,长颈漏斗内的液面高于与试管内的液面,说明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表示锌粒与稀硫酸已脱离接触。但收集装置中的导气管口冒出的气泡情况却说明锌与稀硫酸处于接触反应状态(笔者已通过实验证实关闭止水夹,当长颈漏斗与试管内的液体出现高度差时,导气管口就不会出现连续的气泡),二者自相矛盾。 二、插图的客观性问题 插图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因此插图的制作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主观臆造,否则会使学习者产生不必要的困惑,从而影响插图使用的效果。 1.反应现象的表示有所遗漏 气泡、沉淀等作为化学反应的外观表征现象向来是实验观察的重点,但这些内容在教科书的插图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问题插图】以下是从教科书中摘录的四幅插图。 【问题商榷】图4、图5与图6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所对应的现象“气泡出现”均没有画出。图7表示的是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从反应前后锥形瓶中的蓝色溶液一模一样可以看出,该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也没有得到体现。 2.文字信息与插图信息不相符 实验类的插图在教科书中占有很大的份额,由于该类插图更多的是辅助说明实验操作的过程,因此一些文字叙述的内容经常在插图中被忽视,从而使插图反映的信息与实际操作的内容有所出入。 【问题插图】图8所示是教科书上册第三章“图3-2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中的插图。 【问题商榷】图8烧杯B中的浓氨水为3~5 mL,烧杯C中的甲溶液是由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配制而成。按照实验要求,可知两烧杯中溶液的体积比约为1:4,而插图中二者的体积比明显偏离这个数值。 三、插图的统一性问题 统一性是教材规范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教材信度的因素之一。 1.插图比例大小不一 微粒的“不可见性”,使微粒插图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制作插图的尺寸各一,这就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样的微粒,在不同的插图中大小各异。 【问题插图】图9所示是教科书上册第三章中“图3-6氢气球中聚集有大量的氢分子”和“图3-7水滴中聚集有大量的水分子”的插图。 【问题商榷】对于阅历尚浅的初中生而言,看图时肯定不会去考虑图像比例的问题,当把两幅插图并列呈现在他们的面前时,给予他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插图本身所直接呈现的内容,因此当他们将两幅插图进行表面比对时,自然产生了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氢分子中的氢原子比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大?如果疑问没有得到解决,势必对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造成潜在的障碍。 2.插图格式搭配欠妥 化学插图主要包含实物图、平面图及立体图等。不同格式的插图给人的视觉感受各不相同,编者常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安排不同格式的插图,因此在教材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同格式插图的搭配,这样因需的搭配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平面图与立体图混用 【问题插图】图10所示是教科书上册附录“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液体试剂的量取”的插图;图11所示是下册第六章中“图6-21过滤操作”和“6-22蒸发操作”的插图。 【问题商榷】图10所示为同一实验基本操作的两个步骤,但两个步骤所使用的同一种仪器(量筒)的表示即迥然不同,一个为立体图,而另一个则为平面图,变化之大确实不合人们的视觉逻辑。图11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这两幅插图是分属两个不同实验操作,采用不同的格式呈现也无可厚非,但作为有着较高学术权威性的教科书,还是不应该存有任何令人感到遗憾之处,若将“蒸发操作”的插图改为立体图相信整体会美观得多。 (2)实物图与电路图混用 【问题插图】图12所示是下册第六章中“图6-5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图13则是第九章中“9-9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的插图。 【问题商榷】图12和图13属于电路连接图。一般来说,电路连接图有两种表示形式:一种是实物连接;另一种用表示实物的特定符号进行连接,即所谓的电路图。上述两图主干部件均采用实物形式呈现,而导线却采用电路图的符号形式呈现。表面上看,导线画得笔直好看,但若从深层次来看,在实物连接图中使用电路图中符号,会让人觉得这种电路连接图格式不够规范,为此,建议导线还是用实物表示的好。 总之,化学教材中的插图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辅助理解知识大有裨益,对帮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认识事物的本质及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教科书插图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挖掘插图所蕴含的功能和价值,从而能使教科书插图这一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标签:初中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