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八大经济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创新能力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全面把握我国各大经济区的优势与不足,在更加纵深的层次上推进区域经济、科技分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本文借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课题报告《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将中国(大陆)划分八大经济区域的观点[1],采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有关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设计方案[2],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其政策内涵进行了初步研讨。
1 八大经济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置
本文所设置的评价指标为:①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总指数,该项指标反映各区域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与管理和创新的经济绩效;②知识创造能力是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的基础,它主要由研究开发投入、专利申请、科研论文和投入产出比四项分指标构成;③知识获取反映了一个地区企业对知识需求的程度、对创新的扩散水平和知识流动基础设施的水平,它由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三项分指标构成;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最核心的部分,它主要由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新产品产值四项分指标构成;技术创新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它所涉及的指标较多,主要包括创新的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五项分指标;⑤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最终反映形式,它由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五项分指标构成。
2 八大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得分统计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划分的八大经济区: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和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和天津)、东北地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和内蒙古)、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和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和新疆),统计计算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八大经济区技术创新能力得分(见表1)。构成八大经济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五项指标的各项分指标得分统计,分别如表2、表3、表4、表5和表6所示。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八大经济区创新能力总体态势的分类和评价,我们通过SAS软件编程运用Ward法对八大经济区创新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谱系图和聚类结果(见表7)。
表1 八大经济区创新能力平均得分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下同。
表2 八大经济区知识创造指标的各项分指标得分统计
表3 八大经济区知识流动指标的各项分指标得分统计
表4 八大经济区企业创新能力指标的各项分指标得分统计
表5 八大经济区创新环境与管理指标的各项分指标得分统计
表6 八大经济区创新经济绩效指标的各项分指标得分统计
表7 八大经济区聚类结果
3 八大经济区创新能力评价
1)南部沿海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属于我国技术创新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在八大经济区中处于第二梯队(B档),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指数为31.32,在八大经济区中居于第3位。南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但仅是创新能力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的68.91%。在构成创新总能力的五项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企业创新,为37.19,得分最差的是知识创造,为24.25;排名除创新环境与管理排名第4位外,其余指标均位于第3。另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南部沿海地区的这五项综合指标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相对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来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五项指标内部,南部沿海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居于第1位,研究开发投入、制造和生产能力、创业水平和宏观经济则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并且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从科技运行的区域环境看,南部沿海地区的优势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育以及民间资本为主的高新技术投融资机制的建立。近年来,广东省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事实说明,南部沿海地区的先行省份在高附加值经济领域的竞争中已抢占了先机。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南部沿海地区的不足是区域内的发展差距比其他地区要大,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泛珠三角的概念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强大的感召和凝聚力。
2)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技术创新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在八大经济区中处于第一梯队(A档),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指数为45.45,在八大经济区中居于第1位。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6倍。应该说,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均处靠前位次,它们所组成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创新密集区域。在构成创新总能力的五项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企业创新,为54.85,得分最差的是知识创造,为29.66;排名除知识创造处于第2位外,其余指标均在八大经济区中位于第1。在五项指标中,东部沿海地区的这些分指标均处于前三位,并且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从科技创新的支撑条件看,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是良好的产业基础,国外资金的大量涌入,民间资本的有效富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形成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力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的不足在于,上海对周边区域的吸纳与凝聚作用有余,而辐射与带动作用不足,在行政分割篱笆墙下形成的诸侯经济使长三角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展开,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长三角二级城市之间的过度经济竞争导致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
3)北部沿海地区
北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技术创新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八大经济区中与东部沿海地区共同处于第一梯队(A档),其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指数为38.59,在八大经济区中居于第2位。北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1倍,与创新能力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为15.09%。在北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和山东的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前列,河北省则相对较差一些,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于第18位。在构成创新总能力的五项指标中,北部沿海地区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创新绩效的得分最高,为44.68,而知识获取的得分最低,为32.44;另外,除知识创造居于第1位外,其余四项指标均位于第2。在五项指标里,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一样,所有的指标均居于前三位,并且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北部沿海地区的最明显优势是原始创新能力远远高于其它地区,北京作为中国科技、教育中心的地位在短期内还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够予以取代。该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环境的不足在于与东部沿海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相比,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实现的载体不很完善,另外,该区域内大中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产业聚集和技术聚集的空间阻断明显,“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带、“泛黄海”经济圈的概念虽多年反复炒作,却难有实质性进展,使该区域内的省市难以就一体化的参与主体、行动方案形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区域科技创新的“聚合质量”。
4)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属于我国技术创新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与南部沿海地区共同处在八大经济区的第二梯队(B档),其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指数为27.87,在八大经济区中居于第4位。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1.94%,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与全国最高水平东部沿海地区的比值为61.32%,其差距为38.68%。辽宁省是东北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省,东北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基本上是由辽宁省来拉动的,而吉林和黑龙江的技术创新能力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构成创新总能力的五项指标中,东北地区得分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得分最差的是知识创造,其次是知识获取,第三是创新环境与管理,第四是创新绩效,最后是企业创新,排名除创新环境与管理处于第3位外,其余均为第4。在五项指标里,技术转移是东北地区在八大经济区中排名最后的指标,这主要是由于东北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对于技术交易的重视程度不够。
东北地区的优势是科技创新存量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配套能力较强,三省对东北经济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东北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地区的劣势在于,国有企业集中,经济的民营化程度低,传统产业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够良好,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和传统产业的结构刚性是制约东北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产业化实现的两大障碍。此外,东北三省四大中心城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伯仲之间,又不各具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城市间的科技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四个城市都想成为东北“老大”,使东北经济一体化喊得响而行动少。
5)长江中游地区
长江中游地区属于我国技术创新实力较差的地区,在八大经济区中处于第三梯队(C档),其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指数为23.52,在八大经济区中位居第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为13.97%,与第一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为48.25%。长江中游地区的四个省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游位置,四省中湖北在全国的排序相对靠前,为第10位,江西较弱,为22位。在构成创新总能力的五项指标中,长江中游地区得分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企业创新的得分最高,为30.87,创新绩效最低,为18.16;排名除创新绩效为第8位外其余均处于第5位,可见创新绩效是长江中游地区比较薄弱的环节,创新绩效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地区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表现,说明长江中游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五项指标中,长江中游地区仅科技合作、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和劳动者素质的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产业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在八大经济区中处于最后的位置。
长江中游地区的优势在于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工业基础较为雄厚,资源和环境的经济承载力较强,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汇与整合,将为该地区带来发展机遇。该地区的缺欠在于地处中华腹地,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区内各省经济差异性较大,却互补程度不高,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与东南沿海兴办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三次国家开发重点失之交臂,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如东部,国家资源按比例分配则落后于西部。
6)黄河中游地区
黄河中游地区属于我国技术创新实力较差的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一样,在八大经济区中处于第三梯队(C档),其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指数为22.89,在八大经济区中处于第6位。黄河中游地区的创新能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3.72%,是最高东部沿海地区的50.36%。黄河中游地区仅陕西省的创新能力比较突出,但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也仅处于第11位。在构成创新能力的五项指标中,黄河中游地区得分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得分最高的是企业创新,最低的是知识获取,另外,这五项指标的排名均为第6。在五项指标内部,黄河中游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八大经济区的最末。
黄河中游地区的优势在于西安、杨陵的科技创新潜力、内蒙古山西的丰富资源以及产业运行的低成本优势。该区域的不足是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各省区对区域整合的认同感缺失。
7)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属于我国技术创新实力最差的区域之一,在八大经济区中处于第四梯队(D档),其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指数为20.68,在八大经济区中位于第7。 西南地区的创新能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64%,是最高东部沿海地区的45.5%。西南地区仅四川和重庆的创新能力较强,创新资源较好,广西、贵州和云南则相对差很多。在构成创新能力的五项指标中,西南地区得分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得分最高的是企业创新,最低的是知识获取,并且这五项指标的排名均与创新能力总排名相同,为第7位。在五项指标内部,西南地区的专利申请、科研论文、创业水平、宏观经济和就业位于八大经济区的最末一位。
西南地区的优势在于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配套能力、多样化的资源组合。该地区的不足是传统产业占主导,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低。
8)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也属于我国技术创新实力最差的区域,在八大经济区中与西南地区同处于第四梯队(D档),其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指数为18.04,在八大经济区中居于最后一位。西北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为34.02%,与最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为60.31%。西北地区的这五个省、自治区的创新能力都比较靠后,西藏则处于全国所有省市的最后一位。在构成创新能力的五项指标中,西北地区得分也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创新绩效,得分最低的是知识获取,在排名中创新绩效处于第5位,其余指标值均处于最后一位。在五项指标内部,西北地区的技术转移、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水平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这说明西北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其余指标值则相对要差一些。
西北地区的主要优势是丰富的地下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区。该区域的不足是人才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产业活动的聚集度不高,区域空间半径大,使经济一体化的空间阻断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