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明
身份证号码:37068219870923XXXX
摘要:土地是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土地出现质量问题,再好的城市规划、道路工程、建筑、园林等都无法确保城市能朝着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步,如何让土地洁净、健康、安全是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前提。
关键词:土地工程技术;城镇土地;生态整治;应用
1导言
在城市土地工程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宜居宜业城市发展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遵循“生态化”规划理念,通过修复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重建新型人地关系,实现水土气生和谐共生的有机生态系统,实现 “自然—人文—生活”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2土地工程生态化整治技术
2.1河道治理技术
城镇河道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引水灌溉和生态景观等功能,城镇河道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所具备的功能合理选择河道断面模式。在城镇河道断面设计阶段应坚持生态水利的理念,不仅要满足“系统整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坚持注重生态的治污理念,通过合理的河道断面设计为人们营造一个绿色的景观环境。
2.2土壤治理技术
常用的土壤治理技术有挖掘填埋、客土法、土壤气提、低温热脱附等。其中,高污染区适合挖掘填埋,虽然这项技能对设备及操作的要求较低,但它不仅是简单的土方挖填平整,还需要准确计算土地平整的工程量,依据地形、地貌确定土地平整工程的施工方法,并采取水土保护措施,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河流水体治理技术
河流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由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以及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的流入河流,致使水质恶化。大量废水和生活用水排入河流,导致大多数的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同时,还要修筑排污渠,将污水统一排放到下游进行处理。同时,还要检测河流水体的污染指标,在河道两侧之间安装多个净水植株栽培系统,将其固定在河道周围,重构两岸土地土林,修复生态环境,扩大滨水空间,为河流污水治理提供有效装置。
3土地工程技术在城市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3.1项目概况
石川河起源于陕西省铜川市焦坪北山和耀县瑶曲镇的北山,是渭河重要的支流,自西北向东南走向,流经铜川市王益区、耀州区,渭南市富平县,西安市阎良区、临潼区,最后于西安市临潼区的交口镇(街道办)流入渭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全长137km,盛产细砂、鹅卵石,为石头之川,故称石川 河,总 流 域 面 积 4154.0km2,河 床 平 均 比 降 为6.0‰。其中富平县境内(位于县城南部)全长 37km,流域面积132.4km2,石川河的水利资源开发利用已有2200年的 历 史,历 史 上 最 大 洪 峰 流 量 为 1300 m3 /s(1969 年),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河水截流,致使石川河成为季节性河流。陕西富平县石川河属渭河支流,由于县城南部地势较低,汛期主泄洪沟携带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严重堵塞河道,生态环境恶劣。通过实地调查与监测,发现这主要污染源之一是由于石川河城区段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地表水,从而造成点源污染。而主要污染源之二是农业非点源污染,这主要是由于大量农田沿石川河河道周边分布,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化肥、农药及其它有机或无机物物质,通过降水或灌溉等措施进入地表径流、地下水等水体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这些污染源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因此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面貌,对石川河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促进石川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
3.2土地工程生态化整治技术
3.2.1河道治理技术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河道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河道作为土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城市自然生命力的主体,其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应成为城镇生态系统的支持核心,在土地工程建设中应重视其生态功能的应用。石川河污染河道整治以生态工程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河道综合治理。遵循“系统整合、标本兼治、注重生态,以人为本”的治污理念,采取“截污、疏浚、蓄水、治岸、管理”的综合生态治理措施。河道治理主要采用土体重构的方式控制污损土壤的迁移和转化,提供了稳定的土体结构及洁净的土质环境。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从而改善水质。调水的目的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投加化学试剂进行处理,如采用加入混凝沉淀、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方法。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浊度、COD、SS、TP 去除效果较好,对 TN、重金属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日药剂用量少。生态-生物法主要包括河道曝气技术、生物修复法、水生植物净化法等。
3.2.2土壤治理技术
土体重构包括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两大部分。土地平整是建设用地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尤其是山区或者丘陵区的平整。随着建设用地的日益紧缺,依靠平整措施将未利用的荒山、沟坡改造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行为也越来越多,如我国兰州市“平山造地”工程、延安市“削山造城”工程,都是典型的建设用地整备工程。在土地平整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土方挖填平整,还需要准确计算土地平整工程量,并依据项目区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确定土地平整工程方法,而土方量计算误差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投资。建设用地在填方量大于挖方量,土石方不够的情况下,需设置取土场取土回填,或者从别处购买土石方,进行客土回填。取土场取 土 完 成 后 要 进 行 水 保 措 施 恢 复,保 护 其 生 态环境。在建设用地整治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土体重构。对于未来要建设地面构筑物的土地,需要进行土体无机重构;而未来的绿化用地、生态用地等则需进行土体有机重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首先对材料进行选择,通过置换、增减和复配等措施,从材料的物性、细观结构等方面对土体进行研发,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有机、无机过程,土体培育、污染物修复等方法,从土体的强度、变形以及渗流性考虑,使得土体满足有机生命体的要求。并进行土壤培肥,通过各种农艺措施,使土壤的性状不断改善、肥力不断提高。石川河原河道土地由于受到周边生产生活的污水废水排放、垃圾倾倒以及沿河道的农田大量使用的氮肥、磷肥等化肥排入水体,受到了严重污染。在本工程中对于石川河污损土地重构主要采用物理重构技术以及生物有机重构技术。本工程应用物理重构技术,将原被污染的土地通过换土技术进行集中处理,主要措施是清除了石川河河道堆放的垃圾、河床底泥以及周边污损的表层土壤,然后置换为干净的土壤,使土壤的污染程度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使土体清洁、健康,对规划为绿地、水域等的土地进行土体有机重构,促进生命体的活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根据未来利用方式的不同,对规划为建筑物、道路的土地进行土体无机重构,满足建筑物的土体承载力。通过综合生态治理,结合文化建设,使建设用地项目向生态优化、景观多样性、系统多样性方向发展。
4结语
土地工程是一个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土地质量、解决城市土地问题,确保城市土地安全,协调人地关系的新的学科。土地工程的核心内容是运用土体有机重构理论,按照城市不同土地用途对土体结构、质量、环境的要求,进行重新构建,使其达到土地安全标准和建设标准。在城市土地工程实施中,始终坚持与城市生态化建设有机结合,达到宜居宜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军,钟莉娜.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05):308-314.
[2]张文瑞.土地生态化整治与农业景观设计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4):224-227.
[3]冯文斌.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环评研究[D].南京大学,2013.
论文作者:乔晓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5
标签:土地论文; 河道论文; 生态论文; 工程论文; 土壤论文; 城市论文; 重构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