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海派商业文化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派论文,两个文明建设论文,商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文化这个命题,是胡平同志于1989年的首创,得到了全国商业系统和社会各界的赞同。海派商业文化则源渊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是具有鲜明上海特色的商业文化。它一方面汲取了国内各地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又吸收了东西方的文化精华。经过这几年来的宣传、研讨、实践、创新,商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显示出来。“以文促商”、“以文治商”、“以文兴商”,愈来愈为上海商业企业家们所认识、所接受、所重视。因此,各企业都在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挖掘商业文化的功能,发挥商业文化的作用。近几年,我们在商业文化建设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建设商业文化是增强商业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精神力量。在商业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重要的是塑造企业精神,具有体现本企业特点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作为一种使各部门互相协调的框架,推进企业内部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构成深层次的文化约束。尽管这种文化约束是不成文的,但它是建立在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基础之上,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力量,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文化约束比企业制订的规章制度更为有效,它的无形力量,能够不断激励职工的归属感和为企业多作贡献的热情。这便是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上海商业企业在“凝聚力工程”建设中,始终与商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大家从实践中认识到,物质的激励是短暂的,精神和文化的激励是持久的。因此,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商业文化活动,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精神力量。
二、建设商业文化是提高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在经营策略中重视商业文化的作用。不少成功的商业企业,在企业信誉、商品陈列、环境布置,服务方式、员工形象等诸多方面提高文化含量,达到优良、优秀、优美的境界,创名店、创名牌,吸引消费、创造顾客。许多专家、企业家说:“优质商品加商业文化创出‘精品’”;“名店名牌一半是文化因素”;“商业文化是企业拓展市场的‘王牌’”。这些都说明商业文化与提高企业效益的内在关联,说明重视建设商业文化是企业的成功之路。
三、建设商业文化是建立商业企业的新型管理方式的基础条件。商业文化是一种文化样式,它作用于企业管理,则是使文化内涵渗透到企业管理制度、运作规范、员工培训等各项基础管理中去。企业管理从本质上说,人是第一因素。只有提高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总体素质,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营造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广大商业职工深深感受到,寓商业文化于企业管理之中,确实能够培养人、锻炼人、塑造人,形成有现代管理意识、懂得现代营销的新一代“儒商”。这不但能建立崭新的商业企业管理方式,也会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文化影响。
四、建设商业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商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商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的目标相同,内容互补。从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来看,商业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很好的载体,因为商业经营管理活动与人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而商业文化则扎根于商业经营管理,它发挥长期效应,着眼个性特点,潜移默化,系统有序。商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从虚到实,从抽象到具体,虚功实做。它把无产阶级先进思想渗透到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业务活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文艺、娱乐以至体育、旅游、饮食等生活中,使人们在一个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中受到长期的薰陶,在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社会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步形成对无产阶级先进思想的认同,并在工作中激发起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豪迈气概。
以上是回顾近几年来上海商业文化建设的概貌。1994年春,上海商业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94上海市商业工作会议”,孟建柱副市长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商业系统要开展以企业形象为目标的精神文明“窗口”建设,从而进一步把商业文化纳入了商业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轨道,成为商业企业党组织、行政、工会、共青团的共同任务。
从上海来说,带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海派商业文化,将随着上海建设成为长江流域经济走廊“龙头”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上海的130 万商业职工将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海派商业文化的实践和运作,以加速上海商业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的步伐。目前,上海建设海派商业文化在商业企业中有六种做法,我们要持之以恒,努力创新。
第一,倡导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反映价值取向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服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化结晶,是海派商业文化在企业形象中的核心。为了使商业职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不断激发事业心,责任感,商业系统各单位都纷纷在本企业职工中广泛开展了建立企业精神的征集活动。当共同认定的企业精神一旦确立,一方面全体员工身体力行,另一方面就大张旗鼓地宣传,掀起舆论声势,渲染和烘托商业的文化氛围,出现了不少成功的范例。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在80年代后期形成了“自信自强,敢争第一”的企业精神。上海市第一百货集团在1995年上半年建立后,又创立了“主动领先,敬业高效”的集团精神,以“敢争第一”为核心,推进上海商业中这艘大型的“航空母舰”的启航。华联商厦在“华联精神”的鼓舞下,在停业改造装修以后仅有4 个月的营业期间,夺下了8个亿的营业额;1995年又开展了“我的华联, 我的家”的系列商业文化活动,以文促商,创造顾客。开开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精神的推动下,创造了“头脑(开发、设计、管理)在上海,生产(基地)在外地”的发展模式,近10年销售和利润分别翻了5番。新崛起的新世界(集团)公司推出“共创新世界、共享新世界”的企业精神,使职工与顾客在这个企业都产生了认同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第二,强化质量意识,建立企业信誉。上海商业企业中有商有工,商中有工,工中有商,也有商工贸一体。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商业企业向社会公众展示其海派商业文化水准的体现。一大批著名的“中华老字号”老店新貌,一大批新建的特色商店力创名店效应。名店、名牌、名菜,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赖,畅销市场。“质量一流,服务一流”,成为企业的追求。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已成为商业企业维护本企业信誉的实际行动。许多企业推行规范操作,把住进货关、验收关、上柜关、出售关,已是普遍采取的措施。实行“微笑服务”、“有情服务”、“知心服务”的商业新风,体现了海派商业文化的风采。
第三,讲求营销策略,增强企业魅力。现代商业营销,可以称之为一门综合性的商业艺术,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海派商业文化最明显的表现。富有个性的商业企业形象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广告用语和宣传主题多彩的促销方法,多种的服务方式,都是增强企业魅力的领域。近几年来,各区和商业企业集团结合节庆日的促销活动,推出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庙会,反映了商业文化的个性。如老周虎臣推出的胎发制笔文化,城隍庙的庙市小吃和茶文化,新亚(集团)、小绍兴总公司的饮食文化,大都市的美发美容文化,时装公司的服饰文化,南洋商城的衫袜文化,等等。通过颇具个性特色的海派商业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上海商业的营销艺术和营销文化。
第四,营造购物环境,提高企业品位。90年代以来,上海商业设施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使购物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改建扩建和新建的大型商厦、购物中心、综合商城,无论是企业宗旨、商品陈列、服务规范,还是商场设施、装潢布置等软件、硬件的立意和配置,都充满了文化因素,力求体现海派商业文化的特色,使人们一进入商场就能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和舒适感。南京路的繁华,淮海路的高雅,四川北路的实惠,豫园商城的古典,不夜城的兴旺,徐家汇商城和新上海商城的现代化,及其以人为本、融合生态和购物环境于一体,都从文化角度提高了商业的品位。
第五,借鉴国际经验,促进企业发展。海派商业文化吸收了西方商业文化的有益经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要加快上海商业与国际商业的接轨,这就必须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商业的经验。近几年,上海连锁超级市场、便民店、专卖店、快餐店、服务店的兴起,是导入国际商业经验的成果,从而在商业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业态、管理模式、科技应用等各个方面,既融汇了国际商业文化,又初步创出了上海特色,使海派商业文化扩大了新的领域。
第六,培养商业人才,适应企业需要。上海商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特别要有一大批与之相匹配的、具有文化修养的、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不但要懂得现代经营管理之道,还必须是海派商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92年我们设立了“千人工程”的培训项目。即选拨培训100名企业家,200名经济师、经营师、经纪人,300名外贸人才和400名高学历人才。在基本完成后,又设立了“5051工程”培训项目,即在现有的各类人员中,要有50 %的中级管理人才,5%的高级管理人才,1%的技师、经济师。各局、 各商业集团和各区商业系统相应地设立人才培训项目,以适应商业腾飞的需求。我们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人才,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俗地讲,它是人类劳动成果的结晶。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经过加工、提炼才能上升为文化。海派商业文化的形成,源头虽然是上海商业的发展,而成果主要靠主观上的发掘。我们相信,通过对海派商业文化的概括、总结、提炼,必将产生一个新的飞跃,必将出现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海派商业文化的前景,必将推动上海商业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要把上海商业的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为上海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标签: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