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时期金融改革的重点:推进专业银行商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改革论文,时期论文,重点论文,银行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应把国有专业银行改革作为“九五”时期金融改革的重点
改革十余年来,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实现了信用形式的多样化;建立了新的金融机构体系框架;引入了市场机制。但是,人们的通常感觉还是——我国金融体制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第一,作为我国金融结构中的主体——国有专业银行在运作机制上还没有实质性变化,仍然具有浓厚的计划集权色彩;第二,作为金融市场的标志和杠杆的利率没有什么变化,既没有利率形成机制,也没有利率的市场调节机制。随着其它诸方面改革的演进深化,上述两方面问题日益被突出起来,并在现实中有较为尖锐的反映:(1) 由于国有专业银行保持了原有的行政权力色彩、保持了原有的银企一体关系,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日趋下降。又由于国有专业银行掌握的资金占社会总资金的80%以上,这部分资金不活就意味着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运转不灵,致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出现梗阻;况且,这种状况持继下去,不但银行自身资金周转不灵、亏损严重、难以为继,还会使整个金融体系出现危机。(2)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摩擦日益加剧。改革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公有经济比重已接近一半。非公有经济的壮大发展要求相应的金融支持,但社会资金的80%又通过国有专业银行这一间接融资渠道注入到了公有经济部门,它们迫切需要从直接融资渠道寻找出路,而国家又限制了直接融资的规模,这样,造成整个社会的资金供求不但主体错位、比重错位、效益错位,而且运转失调、重点失调、分布失调,两种融资方式摩擦严重。(3 )政策性利率与市场性利率的矛盾日益加剧。国家对专业银行实行是固定的政策性利率,对非专业银行金融机构实行的是半市场性利率政策,实际经济中,在前两种政策性利率之外还存在纯市场性利率;“双重利率”甚至“三重利率”的存在,不但导致利率自身的矛盾,而且导致金融机构资金供给行为的扭曲、寻租和腐败。
“九五”时期,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恐怕就是要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我们把它们简述为融资质量、融资渠道和融资机制这三个问题。那么,解决这三个问题着手重点又在哪里呢?我认为应当是推进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应当把国有专业银行的改革作为“九五”时期改革的重点。这是因为:(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已经明确了如下三点:一是以银行融资为主,二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三是完善利率形成机制。而我国银行的主体是国有专业银行,我国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又主要出现在国有专业银行,进而市场性利率形成机制就主要取决于国有专业银行,也就是说,解决《建设》中这三个金融问题的根本在于推进“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 (2)推进专业银行商业化有利于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专业银行走向市场,意味着间接融通的这一块资金走向市场,它与直接融资的资金混合在一起共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这样也有利于直接融资主体与间接融资主体的公平竞争、提高效益。
所以,整个“九五”时期的金融体制改革必须以推进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为重点,这不但关系到专业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统一的资金市场的形成,关系到利率机制的形成,关系到“九五”时期金融改革的成败。
二、当前推进专业银行改革还是大有作为的
一谈到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目前笼罩着一种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思想。他们认为,国有专业银行的资金的绝大部分投到了国有企业,而当前国有企业效益滑坡严重,造成银行大量的呆滞贷款,但扭转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并非一日之功,国有企业的改革举步维艰,因此,单纯专业银行推进改革不会有什么效果。这种思想的出现不是无根据,它表明了我们专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状况确实不容乐观;这种思想又是不对的,它是一种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没有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果从动态、发展、联系的角度看专业银行改革,我认为专业银行改革是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的,我们不是无从入手,我们而是有所作为:(1) 国有企业的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整体配套推进阶段。以往国有企业的改革虽然成绩很大,但往往顾此失彼,过分强调放权让利导致激励有余而约束不足,强调产权改革而忽视科学管理,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专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大量亏空。现在,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已着手国有企业的整体配套改革,《“九五”建议》中也明确提出“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全面准确把握‘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这一切表明,一个时期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过去那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现有的国有资产的存量会进一步得到保护,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失会基本得到遏制。这也表明,专业银行有物资保证的信贷资产不会再被宰割,所谓的存量部分不会是“一片黑暗”。有了这样的基础,有了这样好的势头,我们专业银行改革也就有了资金和外围体制的保证。(2 )《“九五”建议》还提到改革“要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就意味着,整体配套改革保存的国有资产不但得到保值,而且会得到增值,进而,专业银行以往的不良信贷资产就会得到一定的消化,专业银行的改革就能轻装上阵、加快步伐。(3 )随着金融体制本身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的出台,我们专业银行信贷资金增量部分可以按照市场规则来运用,相应的,专业银行体制也会逐步转向市场化,改革也就大有作为。上述存量和增量的配套改革不但有利于专业银行改善经营环境、提高资产质量,而且有利于银行效益的提高和机制的转换,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专业银行商业化,我们为什么不有所作为呢?
三、“九五”时期专业银行改革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
既然“九五”时期专业银行改革有活动空间,在对待改革速度的问题,我们就要抓紧时间、加快速度。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一个整体改革的配套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改革代价问题。(1 )作为与专业银行改革最紧密相关的国有企业改革已在全面推进,特别是1995年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既包括“改革、改组、改造”,也包括“承包、租赁、拍卖”,还包括“招商引资、嫁接、破产、抓管理”,而且整个“九五”时期都要这样全方位推进,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都将得到实质性调整,与之相应的融资渠道、融资机制和融资质量也将发生很大变化,如果作为“九五”时期融资主体的国有专业银行在机制、体制、方式等方面不予匹配,势必拖改革的后腿或被改革所淘汰,因此,推进专业银行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九五”时期的时间机遇。 (2)目前,专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普遍不理想,有的甚至已相当严重,如果我们对改革还迁延时日,不仅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改革的成本也无处“摊销”,整个金融体制就会因之而面临危机,因此,专业银行改革要有紧迫感、危机感,要抓住时机主动出击。
那么,“九五”时期专业银行改革应当重点从哪几个方面推进呢?笔者认为应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进一步分离政策性业务。 1994年成立了几家政策性银行,初步分离了一些政策性融资企业,如重点建设和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但这还不够,围绕企业转制中发生暂时困难所注入的资金尚需进一步分离。对于这类转制中的政策性融资应该定数量、定投向、定批准程序,实行封闭性管理,从而使专业银行更好地走向商业化经营。显然,如果能逐步做到这一点,专业银行改革还可适当超前,不必座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全到位。(2 )根据企业改组情况改组银行。一是针对国有企业建立大型企业集团的试点,专业银行可调整银行关系,组建银企集团;二是打破按行政区别划设置分支机构的做法,按经济区域和经营重点设立分支机构。(3)允许多层次改革。 可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改革的不同进展以及各专业银行的自身特点,以不同形式推进专业银行改革,允许改革的多层次,如实行“一行两制”、“中国银行走快点”等方案。(4 )落实《商业银行法》。“九五”时期的专业银行改革无论从哪方面入手都要依照《商业银行法》来规范进行,可以说,《商业银行法》是专业银行改革的框架和蓝图,有的改革可依法一步到位。(5 )专业银行要抓管理、练内功。这方面改革掌握在专业银行自己手里,除了建立一系列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办法外,重点是改进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要使专业银行不但管理严格,而且充满活力。(6 )优化增量与盘活存量同时并举。从选好贷款企业和贷款项目入手,用好增量,保证效益;盘活存量固然有很多措施,但关键在于主动出击,实践证明,抓紧催收还贷,落实债务,推动兼并,实行破产等,还是能防止银行资金流失,盘活部分存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