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激励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小学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深入了解激励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探究教育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框架,我们“教育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访谈等活动。在小学部分,我们共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是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并且有选择地发放至湖北省部分县市的近20所小学,共发放教师问卷300份,家长问卷2850份,学生问卷2850份;共回收教师问卷289份,学生问卷2810份,家长问卷2604份,回收率均达90%以上。问卷结果显示:激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常用的、旨在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手段。离开了激励,教育将无从谈起,但激励在教育中作用的完全发挥,取决于正确的、合适的激励手段的谨慎运用。
一、从教师问卷看激励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一)影响教师激励效果源于教师的因素
由于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弱,可塑性很强,受外界环境,包括人和事物的影响较大,因此,激励在用以指导学生的发展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我们作出假设,对实施激励行为的主体——教师,其运用激励所产生的效果好坏由以下因素决定:①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教师的学历层次;③教师的职业倾向性和工作态度;④教师的教育经验。
上述假设在教师问卷的结果中得到证实。教育观念是关于教育活动的基本观念,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这里则着重指教师所持的学生观以及对激励在教育中作用的基本认识。
在面对“有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一问题时,78.2%的教师的回答是否定的,77.85%的教师声称他们关注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当然,也有5.88%和4.84%的教师分别仅关注优等生和差生,这显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激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就会主动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激励方法。从问卷统计的结果中可以看到,75.78%的教师认为激励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甚至认为,没有激励,教育教学工作就不可能搞好。
为了调动儿童潜在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新奇事物的浓厚兴趣,教师自身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在我们所调查的289名教师中,有55.02%的教师具有高中或中师学历,37.37%的教师已经达到大专水平,5.54%的教师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达到大学本科水平。92.39%的教师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这使他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92.73%的教师总是有意识地运用激励手段。
在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他们最为崇拜和尊敬的人,在他们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因此喜欢和惧怕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倾向性和工作态度决定了教育的成效。调查显示,81.66%的教师愿意终生从事这一职业,80.28%的教师肯定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很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是受他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的经验的启示。在所有的问卷中,教师都列举了他们在工作中运用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有些方法甚至是独创性的。
另外,教师和学生的亲疏程度也会影响到激励作用的发挥。在问卷中,有86.51%的教师称,他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比较近,而且一直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92.04%的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中,总是尽可能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和关怀。
(二)教师采用的激励手段
从教师的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都极为重视激励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教师总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1.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小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行动依赖于成人的判断,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扬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鼓励。只要教师和家长认为是对的事情,他们都会全心全意地去做。而争上游、当先进,是他们获得成人赞赏的唯一途径。
实例1:我在班上设立了各种奖励,如守纪律的、成绩好的、爱劳动的、学习有进步的等,在开班会时发给小红旗,十面红旗发给奖票,再用奖票换本子等学习用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奖机会。这样,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对自己有信心,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自信是在童年期建立的,但建立了的自信也会因很大的挫折和失败而丧失,因此,教育者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维持。
实例2:我班有一位同学,不爱动脑筋,也不爱问问题,每次考试成绩总在60分上下。有一次,我发现他在作业本上一道应用题的旁边打了一个问号。原来,他发现那道题跟生活常识相矛盾,我在班上连声称赞他很了不起,很细心,发现了全班同学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我的当众表扬激发了他的主动进取意识,树立了他的自信心,从此以后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期末考试取得了97分的好成绩。
3.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指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格、尊严和声誉。自尊心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儿童一直都在为避免受到谩骂、殴打、讽刺、嘲笑和挖苦而努力发展着。
实例3:我班上有个同学,因其父亲曾经劳改而被同学歧视,从不跟同学一块儿玩,甚至有时不来上学。我经过调查了解到,有些同学当着他的面说他父亲的坏话,并且用非常恶毒的话侮辱他的人格。我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要求班干部以身作则,尊重每一位同学,不许歧视任何同学,和同学们要友爱相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那个学生再也没有逃过学,跟同学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4.寄予信任和期望。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很容易就能建立的,信任的维持则更难。对人产生信任感,很自然就会对其产生期望。而且,信任程度越深,期望值也越高。尤其是获得教师的信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学生会努力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以报答教师的信任,即继续维持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度。
5.给予爱和关怀。
儿童一旦进入学校,他们渴望得到的爱和关怀不再限于长辈和亲戚,他们更愿意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老师的关爱就如雨露般滋润他们的心田,他们因此会茁壮成长。
实例4:我班有个女生,她上课听讲时,注意力不很集中;课外活动时,总是孤零零的,不太合群。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她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离婚,她跟父亲一块儿生活。过了不久,她的父亲过世,她只好跟着爷爷、奶奶。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我经常去关心她,找她谈话,鼓励她好好学习,让她感觉到除了爷爷、奶奶外,老师也很爱她。此外,我还引导她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学习有所进步。
二、从家长问卷看激励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一)影响家长激励效果源于家长的因素
接受同样的学校教育,因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程度及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家庭运用激励所产生的效果好坏是由以下因素决定:①家长的教育观念;②家长的文化程度;③家长与孩子的亲疏关系;④家长的家教经验。
在我们所调查的2604户家庭中,69.2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各种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可以做得更好,表现得更出色,只有1.69%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属于“朽木不可雕,不可救药”的那一类。虽然有65.31%的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遭受失败时,能够耐心地开导他们,但仍有一些家长在孩子沮丧、失望和自责时,不仅不给孩子以安慰和指导,反施以威胁、恐吓、讽刺、挖苦甚至严厉地体罚。“不打不成器”成为这些家长坚信的家教秘诀,“棍棒教育”成为他们经常使用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成长中的儿童以及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就会越加深刻,因此自然会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在父母理智的爱中健康成长,并尽可能地发展儿童的个性和天性。因为调查主要在县市级小学(近90%的学生居住在县城及以上的中小城市)中进行,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有45.33%的家长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28.89%的家长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家长文化程度高,还可能使其对知识的价值和读书的益处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引导孩子好好学习。
家长与孩子的亲疏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各方面的健全发展。调查表明,85.31%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比较亲密。有49.64%的家长经常跟孩子谈心,而47.79%的家长则很少或偶尔跟孩子谈心。57.87%的家长在工作之余,能够挤出时间陪孩子玩,而41.72%的家长则很少有与孩子一起玩的时间。49.71%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心,48.48%的家长坦言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只有全面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才能不断督促和引导孩子的发展。事实上,调查中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更多地被父母与子女这种严肃而又正式的血缘关系所包裹。
(二)家长采用的激励手段
激励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也可对应举出很多例子,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激励的运用。
1.以物质奖励为手段,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
物质奖励是一种常见的奖励方式,这里可分两种情况:A、由家长先施以物质刺激,许诺当孩子获得家长所期望的成功或满意的表现时即可得到物质奖励;B、当孩子获得家长所期望的成功或满意的表现,为了鼓励孩子进一步发扬广大,给予孩子一定的物质奖励。
从家长问卷分析,能够作为奖励的物质种类很多,但主要是:
(1)学习用品。如:笔、本子、书、学习机等;
(2)生活用品。如:零食、运动鞋、衣服等;
(3)儿童玩具。如:赛车、变形金刚、游戏机、积木、汽车、卡通影碟等。
2.以精神鼓励为手段,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
与物质奖励不同,精神鼓励是以语言、文字、表情、神态等为载体,传达对孩子获得成功或有满意表现行为的肯定、赞赏或期望和希冀等,通常以表扬为基本形式。
实例5:每当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或做了好事,我通常不用物质奖励,而是毫不吝啬地表扬他,有时在亲戚朋友的面前夸奖他。我总是对他温和地说话,充满爱意地看着他或向他投以赞许的目光。我觉得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家长通常还会给孩子另外一种形式的精神奖励,即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各种选择,实际上是让孩子玩的天性得以发展。儿童可以自由选择各种玩的形式,如看电视、打游戏、跟小朋友一起玩耍、走亲戚等。总之,尽量给孩子多一点的自由空间,让他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3.以情感激励为手段,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情感激励是通过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怀来进行的,父母与孩子的亲昵行为,如亲亲脸蛋、拥抱一下、跟父母同睡等都是情感激励的表现。陪孩子一起玩、跟孩子谈心、努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等,都是为了满足孩子情感需要,如获得亲情、得到关爱、拥有朋友等。
三、从学生问卷看激励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的运用
(一)存在于学生中的无形激励因素
1.学生的理想和目标。
在我们所调查的2810名学生中,男生占53%,女生占47%;一、二、六年级学生各占14%左右,三、四、五年级学生各占20%左右。有32.49%的学生崇拜革命领袖、英雄人物,27.86%的学生崇拜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师等,18.40%的学生崇拜体育明星、歌星、影视明星,15.48%的学生崇拜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如教师、父母等,2.74%的学生崇拜大老板,2.53%的学生没有崇拜对象。儿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崇拜对象集中在大肆宣传的明星和英雄等人物上。但无论他的崇拜对象是谁,只要他了解了那些人物的成长历程,就会懂得:不管什么样的成功,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对儿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一种指导,一种激励。
2.学生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调查表明,8.7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好,37.0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好,4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般,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差。这个比例基本上符合成绩的正态分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看来一般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什么位置,这个位置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在新的中小学评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的今天,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班上所处的位置也决定了他在全班学生心中的地位,在任课教师心中的地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得到其他学生的尊重和羡慕,得到老师的欣赏和宠爱,得到家长的表扬和赞美。地位不同,它所产生的激励效果也必然不同。
当班干部能够锻炼一个学生的工作能力,还可使学生按照高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激励作用。但是,据调查,有42.1%的学生从没当过干部,13.45%的学生则一直是干部。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也是不公平的。
3.学生与其他人的关系。
根据调查,44.34%的学生与老师相处很好,29.4%的学生与老师相处较好,23.45%的学生与老师相处一般,1.71%的学生与老师相处不好。76.73%的学生与父母相处很好,14.23%的学生与父母相处较好,6.76%的学生与父母相处一般,1.10%的学生与父母相处不好。51.74%的学生与同学相处很好,32.14%的学生与同学相处较好,13.38%的学生与同学相处一般,1.78%的学生与同学相处不好。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小学生与其他人的关系基本和谐,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4.他人对于学生的态度。
在问到“你是一个被老师喜欢的学生吗?”的问题时,41.96%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7.86%的学生回答“不是”,49.57%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到底喜不喜欢自己。另外,在回答“你认为父母对你怎么样”时,79.4%的学生认为父母很喜欢自己,8.19%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一般,2.21%的学生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
从问卷中了解到,只有17.54%的学生能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75.05%的学生偶尔会得到老师的赞扬,7.05%的学生从来都没有得到老师任何形式的表扬。3.99%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34.31%的学生从来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可见,老师关注的仍然是少数学生,优生经常受表扬,差生经常挨批评。这与成功教育、愉快教育还相去甚远。
(二)学生感受到的激励的运用
1.教师激励学生的方法。
根据学生反映,教师运用的正激励方法主要有:
A物质激励。如:奖给本子、橡皮、笔、苹果、钱等;
B精神激励。如:发奖状、发大红花、上光荣榜、授予荣誉称号、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当班干部等;
c情感激励。如:给予学生更多的重视和爱护等。
实例6:有一次,我的语文考了98分,老师奖给我两张小地图,我十分高兴。
根据学生反映,教师运用的负激励方法主要有:
A体罚。如:揪耳朵、打手、踢人、打头、让学生自己在桌子上打手、罚站在门外、扫一个星期的地、在操场上跑步、不准吃饭等;
B罚款;
C精神惩罚。如:在全班同学面前挨批评、把名字写到批评栏里、用眼睛瞪学生、说学生笨(蠢)、赶学生回家、请家长来谈话等。
实例7:有一个星期一的早上,我没有穿校服,于是田老师就让我把课文抄10遍。当时,我非常难过,我觉得这种惩罚不好。
2.家长激励孩子的方法。
根据学生问卷,我们归纳了家长对孩子进行正激励的几种方法:
A物质激励。如:买书、给钱、买电子琴、买玩具、要什么给什么等;
B精神激励。如:表扬、鼓励、给予自由等;
C情感激励。如:给孩子更多的爱、允许跟父母一起睡觉、父母陪着玩等。
实例8:奶奶经常教导我要好好读书。当我进步时,奶奶用最亲切的手抚摸我。当我成绩下降考得不好时,奶奶总是用最温和的话语批评我并鼓励我不断努力。
根据学生问卷,家长对孩子负激励的方法有:
A体罚。如:打骂、用脚踢、罚下跪、罚站等;
B精神惩罚。如:大声训斥、关在小屋里、不理人、恐吓、讽刺、挖苦、不准回家等。
实例9:上次,我学习成绩下降了,妈妈不仅打了我,还让我跪在地上达两个小时。我觉得这样做不好,孩子学习成绩考差了,不应该打骂,而应该安慰和鼓励孩子。
(三)从学生的心理看怎样运用激励
从学生问卷中还了解到,有4.66%的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奖励,2.88%的学生是为了受到同学的尊重和羡慕,43.91%的学生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48.15%的学生是为了考个好初中,将来读大学,找份好工作。可见,目前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强,目标也很现实,这与平时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以及当前的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同时,教师与家长的表扬和奖励、同学的尊重和羡慕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学生的学习。
学生努力学习,除了受获得成功的愿望的推动,也同时受避免失败的担忧的驱使。51.21%的学生为了避免不致因落后而遭同伴、同学的嘲笑,20.18%的学生是为了避免因成绩不好而挨老师的批评,20.82%的学生是为了避免因学习不好而遭到父母的责骂或殴打。由此可知:学生的好胜心和自尊心都很强,仅仅抓住了学生的这个心理,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行为。
据了解,小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同程度的存在。实际上,不管是哪一个学生总会有不想学习的时候,41.8%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家长的要求太高,以至于他们很难达到,5.41%的学生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学习从不关心,6.37%的学生是因为得不到老师的喜欢和重视,10.32%的学生觉得自己学习很差,没法赶上别人,12.49%的学生觉得学习太枯燥,无乐趣可言。这些数据反映出:家长的期望太高,让学生感到目标难以企及,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激励效果难以发挥。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关心和重视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些差生自卑心理严重,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学习的枯燥乏味也反映了当前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
学生问卷还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或表现很好,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各种形式的精神和情感激励。22.8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同学面前表扬,4.95%的学生希望老师给予物质奖励或发奖金,38.58%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10.82%的学生希望当学生干部,21.03%的学生希望授予“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46.41%的学生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18.97%的学生希望父母送礼物,3.81%的学生希望家长发奖金,18.29%的学生希望家长陪着玩,11.00%的学生希望家长给予自由。而当学生在学习上退步或做了不该做的事时,53.77%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理解、宽容、安慰和鼓励,42.70%的学生希望冷静思考、寻找原因、自我鼓励。有72.57%的学生认为,如果父母、家长对自己的奖惩适当,多加鼓励,他们的学习会更好,表现会更出色。
综上所述,激励在教育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尤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他们主要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小学生的自觉性相对不高,但是其主观能动性很强,可塑性很大,因此教师与家长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方式,帮助他们树立和维持自尊心、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和理解,让各种外在的激励方式通过学生内在心理的消解,以促进激励效果的实现。
标签: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物质激励论文; 数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