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市场化、人口出生率与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人力资本论文,收入差距论文,人口出生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增长,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的绝对水平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李实和岳希明指出,2001年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倍,而考虑到城镇居民可以得到大量的实物补贴,这一比例可能达到5倍或6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是世界最高[1]。最近几年来城乡收入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33倍①,而要考虑到非货币因素(如城镇居民拥有的各类救济、保险和保障),这一比例将更高。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例为2.57∶1。这30年来,最低点为1984年,城乡收入比例降为1.54∶1,这要归功于这期间的农村改革。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城乡收入比例大大高于国际一般水平的1.5∶1,而且当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创历史新高。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将使得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而社会的不稳定将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追求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共同富裕,研究经济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消除贫困,而我们现在好像都颠倒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了最终目的,而牺牲一部分人利益成了必须付出的代价,而这部分人主要是农民。政府不能这样只单纯地追求高速经济增长了,需要认真考虑下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了。我们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就是现在牺牲一点,最终都会好的,什么时候会是最终呢,人民当前的幸福才是政府最需要实现的目标。所以政府现在应该把消除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当前的主要目标之一 。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而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人力资本、市场化和人口出生率及其共同作用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同时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考察人力资本的积累、市场化程度和人口出生率及其共同作用将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怎样的影响。希望笔者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消除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的结构分布如下:第一部分为相关文献述评;第二部分为人力资本和城乡收入差距;第三部分为市场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第四部分为人口出生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第五部分为三者的共同作用;第六部分为相关结论和政策意见。
一、相关文献述评
1.文献综述
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之一。关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陆铭和陈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同时得出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而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2]。
林光彬认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发生机制与根本原因是社会等级秩序格局、失衡的财富与收入分配格局、资源的流动性障碍格局与市场等级化格局等一系列社会安排的相互作用,在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双重的游戏规则下,形成了一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自我强化机制” 。收入分配的公平深深地依赖于政治和社会安排。因此,要实现政府主导的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警戒性扩大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等级法权地位平等化、收入分配格局平衡化、农村资源充分流动化与市场一体化[3]。
郭剑雄认为,尽管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变量是多方面的,但是人力资本和生育率是在诸多影响力量中更为根本和在长期持续起作用的因素。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消除,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城乡之间生育率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及其积累率的趋同。所以城乡收入差距调节政策的主要着眼点,应是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和降低其生育率。城乡教育结构调整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政策,同时以城市化推进政策相配套[4]。
王海滨认为现行户籍制度和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和城乡在投资及银行贷款上的差异[5]。
刘文忻和陆云航认为基础教育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资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则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同时城市化明显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对外开放和财政支出的扩大都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影响[6]。
许秀川和王钊的研究表明城市化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工业化的发展则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7]。
2.文献评述和相关论点的提出
以上所列出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而有的学者关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分析简直是生搬硬套,随便找个影响变量就做实证分析,结果显著就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完全不考虑其中的经济学解释。那些滥竽充数的文献我们姑且不论,我们只对以上所列出的具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进行简单的评述。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都分别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然而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错综复杂,学术界很难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达成一致。一些学者单独考察某一个或某几个影响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可能产生的影响,如陆铭和陈钊、刘文忻和陆云航、许秀川和王钊等等。另一些学者则试图找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林光彬、郭剑雄、王海滨等等。前者的研究虽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如陆铭等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化倾向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但是总觉得他们的研究不够全面,对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只能提供治标的参考,而不能提供治本的意见。后者研究克服了前者研究的缺点,但是在根本原因的看法上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林光彬认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等级秩序格局的存在。王海滨认为现行户籍制度和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笔者不赞同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社会等级秩序格局的存在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而现行户籍制度和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等制度性因素只是次生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笔者较为赞同郭剑雄的观点,他认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消除,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城乡之间生育率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及其积累率的趋同。本文将对郭剑雄的观点进行拓展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只有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绝对水平、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差距,提高市场化程度以及降低人口出生率,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当然这是已较为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城乡收入差距将会不断缩小。下面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来解释和验证笔者提出的论点。
二、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
1.理论分析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早在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之前雅各布·明塞尔②(Jacob Mincer)就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而这个理论的创造常常归功于前两个人。这是由于舒尔茨和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发展和完善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经济学界开始注意到这一研究领域,因此二者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马歇尔曾经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说过: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关乎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同时有不少学者提出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就是城乡的人力资本投资差距太大。郭剑雄认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远低于城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4][8]。刘文忻和陆云航认为高水平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6]。
笔者也认为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绝对水平低下和城乡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是我国城乡收入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人力资本存量需要不断的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哪些方面呢?无论是舒尔茨还是贝克尔都强调对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部分,当然在职培训和提高健康水平也是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所以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舒尔茨曾在其名著《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要改变农村落后的状态、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改造传统的农业,只有唯一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农民投资,即通过教育及培训提高农民的能力和素质。我国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和舒尔茨描述的情况十分类似③,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才是解决的有效路径。这样一来城乡收入差距也会跟着迎刃而解。
2.实证研究
一个地区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反映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良好的指标。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的数据,截至2007年末,我国的文盲人口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4%。这一比重是非常高的,足以反映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绝对水平的低下。而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低下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笔者利用大陆31个省(直辖市)区的横截面数据,来验证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的关系。笔者用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来反映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利用城乡收入比例这一指标来反映城乡收入差距。利用这两个指标2007年各省(直辖市)区的横截面数据⑤,通过Eviews5.0软件做了散点图,如图1。
在图1中,纵坐标表示文盲率(利用英文简写ROI,Rate of Illiteracy),其数值指的是百分比;横坐标表示城乡收入比例(利用英文简写UUR,Urban-Rural Income Rate,下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指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高文盲率的地方就会出现高的城乡收入比例,而低文盲率的地方城乡收入比例一般就低。也就是说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高的地方城乡收入差距就小,而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的地方城乡收入差距就大。这一事实说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城乡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
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结果,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我国农村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多么的低下。受教育程度的低下可以说明我国农村缺乏人力资本,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低。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城镇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数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的3倍。这些说明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存量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反映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存量差异的数据难以获得,做这方面的实证分析比较困难。但是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显然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原因时,已经有不少学者都意识到了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差异的重要性[4][5][9][6]。
三、市场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1.理论分析
市场化是指用市场作为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等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意味着对经济的放松管制,工业产权的私有化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不断加大,这是否说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反而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差别很大,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很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是非常低的,平均起来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平均水平就很低。市场化绝对水平低以及上文提到的人力资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和下文中将要提到的人口出生率过高,以及三者之间共同作用才导致了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尤其是中西部各省以及直辖市,使其突破一个临界点,让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的高度。市场化本身是个复杂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很多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问题)解决的手段得到了改进。提高市场化水平将会促进人力资本存量过低及人口出生率过高等问题的解决。所以要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大力加强市场化程度。
2.实证分析
我们再来利用各省(直辖市)区的横截面数据来验证市场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将利用樊纲、王小鲁等人测算的市场化指数来表示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依然用城乡收入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各省(直辖市)区的市场化指数的数据,我们利用他们所测算的最新的2005年的数据⑥。而各省(直辖市)区城乡收入比例则利用2007年的数据。利用这两个指标,通过Eviews5.0软件作出了如图2的散点图。
在图2中,纵坐标表示市场化指数(利用英文缩写MI,Market Index),横坐标表示城乡收入比例。通过图2,我们发现市场化指数与城乡收入比例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也就越小,而市场化程度越低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也就越大。例如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苏的市场化程度都相当的高,市场指数达到了9以上,而这些地区的城乡收入比例都低于2.6,远远低于国家的3.33。相反,市场化程度很低的地区,如云南、贵州和甘肃等地的城乡收入比例都高达4.4,远远高于国家的3.33。如果全国如上海、江苏或浙江一样,那么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也不至于这么严重。这一事实也说明加大市场化程度对于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性。
四、人口出生率与城乡收入差距
1.理论分析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曾经说过:“在最先进的国家,经济上所需要的是更好的分配财产,而更好地分配财产偏离不开更为严格地限制人口⑦。”我国目前虽然算不上最先进的国家,但是控制好人口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先决条件。而控制好人口,就必须从降低人口出生率开始。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出生率高将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同时还抑制经济的增长而不利于总财富的增加。并且高的人口出生率,带来家庭负担的加重,这将影响到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使得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下降。所以可以得出人口出生率高不仅本身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其还通过降低人力资本存量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2.实证分析
我们还是利用各省(直辖市)区的横截面数据来验证人口增长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各省(直辖市)区2007年人口增长率的数据⑧和2007年城乡收入比例的数据,通过Eviews5.0软件作出如下图的散点图。
在图3中,纵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利用英文缩写ROB,Rate of Birth),其数值为千分比;横坐标表示城乡收入比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口出生率与城乡收入比例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口出生率低的地方城乡收入比例也就低,即人口出生率低的地方城乡收入差距小,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而人口出生率高的贵州、甘肃和青海等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三者的共同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及城乡间差异大、市场化水平低和人口出生率高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所在。这是这三种状况同时存在,并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各自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才导致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上文我们利用各省(直辖市)区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是单独的考察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程度和人口出生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分析有个缺陷就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不够全面。从上文中我们所作出的散点图可以看出,每个点分布的还是比较松散,有的时候反映的关系并不明显,这是因为还有其他因素起作用,但是我们没有考虑进来。例如图2说明了市场化程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负相关,但我们看广东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市场化指数达到了10),而它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很大(城乡收入比例接近3.2)。这就是因为刚刚说的原因,具体来说就是广东的人口出生率比较高而且人力资本存量也不高,这才导致了上述情况。
为了把三种因素都考虑进来,我们建立了一个综合指数,也就是将上文中利用的三个指标(反映人力资本存量的文盲率、市场化指数和人口出生率)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先将三个指标同向化,将文盲率和人口出生率取倒数,然后再将各指标的数值进行单位化处理(就是将每个指标各省区的数值取平均值,然后再除以平均值,最后得到单位化处理后的数值),最后将处理后的三个指标的数值加总(权重相同),得出综合指数。文盲率越低、市场化指数越高或人口出生率越低,综合指数越大。也就说明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市场化指数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综合指数越大。我们得到的结果肯定是综合指数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小。我们利用各省区的综合指数和城乡收入比例,通过Eviews5.0软件得出了如图4的散点图。
在图4中,纵坐标表示综合指数(用英文简写CI,Comprehensive Index),横坐标是城乡收入比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次的结果最为明显,综合指数和城乡收入比例呈现严格的负相关。比上面三幅图的情况要好得多,上面三幅图存在不少异常点,而现在将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以后,这种关系变得十分明显。我们可以得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必须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市场化程度,同时不断减低人口出生率。
六、相关结论和政策意见
1.相关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高低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2)市场化水平的高低也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3)人口出生率的高低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4)我国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以及较大的城乡人力资本存量差异、低市场化程度和高人口出生率共同存在是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所以只有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绝对水平、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差距,提高市场化程度以及降低人口出生率,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2.政策意见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论,笔者提出了以下政策意见:
(1)要想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和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差距,只有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要不断加强对教育、医疗、卫生、能力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要想提高市场化程度,政府必须做到少干预,信息公开,不断健全产品和要素市场,做好国有企业改革等等;
(3)要想降低人口出生率,政府除了通过计划生育这种强制性措施以外,主要还是加强教育。同时政府要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因为很多农村家庭多生孩子是为了防老。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了,再加上素质教育,那么就算没有强制性的计划生育,人口问题也解决了。
综合来说,要从根本上消除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必须不断的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同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降低落后地区的人口出生率。
注释:
①此数值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08》。相同数据都是按此方法计算而得。
②雅各布·明塞尔1958年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发表了名为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③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舒尔茨详细研究了传统农业的特称以及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赘述。可参见西奥多·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第一版,2006重印。
④这里的“文盲人口”是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及识字很少人口,和下文农业普查中所指的文盲不同,那里的文盲指从没上过学同时不识字的人。
⑤各省区文盲率的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各省区城乡收入比例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的数据计算而得,上文中的注释已说明计算方法。
⑥数据来源于樊纲等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
⑦引自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重印本),第320页。
⑧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