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应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水平做出贡献_农业论文

农业科研应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水平做出贡献_农业论文

农业科研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登上新台阶作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要为论文,新台阶论文,作贡献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科研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大变革时期,国与国之间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在世界格局的大变动中,我国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赢得主动地位;能否顺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成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能否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经济工作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抓好农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两个战略重点。

就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将十分繁重。根据《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与发展纲要》和国民经济“九五”规划总盘子的要求,到2000年我国实现小康目标,如果人口控制在13亿之内,农产品总量要在1993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亿斤以上的粮食和1000万吨的肉类。除了基本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外,农业还要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建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要为下个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整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最近,部党组在与各省、市、自治区农业部门领导同志座谈研究并听取部内各司局工作以及百县蹲点调查汇报的基础上,研究了199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为到2000年再增“双千”(1000亿斤粮食、1000万吨肉)全面打基础,明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切实保护耕地,切实增加农业投入,切实依靠科技兴农,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面临的繁重任务,要求我国农业科研系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现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已占到60%以上,我国只占30%左右,差距很大。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今后农业的增长将更多地取决于单产的提高。除了政策的调整、投入的增加外,科学技术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不然,就不可能为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足够的后劲。

中国农科院应该成为我国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你们的科研水平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中国农科院在科学研究水平上要更多地领先于国内同行,同时还要追踪世界先进科技的发展变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农业科技领域也应该有我们更多的发言权,这正是中国农科院的历史使命所在。

农科院在37年的历程中,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科院几届领导班子积极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的方针,在组织科研攻关、推广科研新成果、参加农业区域开发、进行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但是,我们在肯定农科院历史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在经济建设和科研事业迅猛发展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科技改革的新形势下,农科院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中国农科院要真正支撑起“中国”这两个字,就必须聚集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跨世纪的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立足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为农业生产力的大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起大作用、作大贡献。为此农科院要进一步解决好发展的规划、思路、方向、工作重点和领导班子、学科带头人、科研投入等至关重要的问题,要更多地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主战场,为农业上台阶作出新贡献。农业部党组的指导思想是:通过调动农科院1万人的积极性,进而把整个农业系统12万科研人员和100多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近期和远期发展服务,为下一个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好科技储备。

二、开拓农业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作大贡献

中国农科院在过去30多年中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这是首先要肯定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还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国农业科研储备不足、突破性的成果少、学科建设的方向不够明确、基础研究薄弱、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水平降低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开拓农业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登上新的台阶作出新的贡献,这是部党组,也是全农业系统的期盼。有为才能有位。农科院的同志要有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有竞争中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中,如何进一步明确农科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发挥中国农科院的优势和带头作用?我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与农科院各方面同志座谈,和大家反复探讨这个问题,下面谈几点看法。

首先,要确立以科研为本的思想。近十年来,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单一封闭的计划管理体制已被打破,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开始实施,农业科研系统开始搞活了,农科院的工作出现了一些机构分化、人员分流的情况:一些同志组织起来搞技术开发,把科技成果投入市场、长入经济;一些同志直接到生产第一线,承担重要的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也有一些同志为养活或搞活本单位,搞一些别的经营,等等。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新情况,正确把握放开、搞活和稳住一头的关系。无论是“放开”还是“稳住”,最后目的都是发展农业科研事业。任何时候,农科院的工作要以科研为中心,其它工作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这个宗旨不能变。各种说法都要统一到这个认识上来。

第二,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明年是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决定发表十周年,我们要针对农业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根据整个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今后的设想。通过改革科技体制以及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也是一门科学。农科院这么大的摊子,面临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诸多问题,要建立一套适应农科院特点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机关、后勤等都要围绕农科院工作的宗旨,为科研工作第一线服务,为科研人员安心、专心于科学研究服务,为他们多出成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强对科研人员和职工的思想教育,倡导学习、研究的风气。

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实际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合理设置科研机构。搞好科研与教育、科研与推广的结合。要加快培养和锻炼一批懂科研、会管理的后备干部,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坚持科研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科技面向经济,经济依靠科技,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迫切要求。我们的农业科研,必须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去选题、去攻关,否则,就没有你存在的意义和真正的价值。从现在起到200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就是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这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基本满足我国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要求。从总的趋势看,再增加1000亿斤粮食,仍不能满足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消费需求,从大农业、大粮食的观念出发,新增1000亿斤粮食还包括肉、蛋、奶、鱼、油、糖、菜、果的全面发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其中难点、重点问题的解决,主要要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科研的突破性成果的应用。如何增加科技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所占的份额,农业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将大有可为,希望农科院要抓住机遇,为实现这一目标立下大的功劳,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主战场服务中,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优势。

第四,抓住研究工作的重点,做好基础性工作。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4月致李瑞环同志的信中说:“科学技术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的发展结合起来,但也不是所有研究都能直接结合。总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要合理配置,最终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农科院的科研工作要以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同时也要重视开展开发研究工作。要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问题和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如在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上进行重点研究、突破。还要加强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为下边提供好的、新的研究方法。同时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如搞好农业和农业科学发展的战略和策略、农业发展规划、食物结构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抓好农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做好品种资源、情报信息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在农业科研这个领域,中国农科院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不同,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必须改变目前上下一般粗、重复研究的状况。农科院的工作要更多地体现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和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农科院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产生社会效益的,但对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今后的农业科技发展的后劲将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

第五,跟踪世界科研发展的动向,高起点上求发展。小平同志在1988年就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江泽民同志1991年10月在农业科学家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当前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使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农业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创造出新的巨大生产力。”“生物工程、尖端前沿的东西,我们决不能放弃,要结合我们的优势,有重点地跟踪世界科技新潮流;另一方面,要继续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发挥农业常规技术的作用。也就是说,常规农业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要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这些讲话精神,为我们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动向、发展中国特色的农业高科技指明了方向。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必须置于开放的国际大环境之中。我们要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技术的对外交流,及时掌握世界农业科技水平和发展动态,作好比较研究,为我国农业科技引进和出口的决策提供依据。农科院要发挥人才优势,组织力量开展高科技研究,使我们的农业科学家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获得发言权。面向21世纪,我们农业科研要改变现有的落后状况,要借用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作基础,从高起点上求发展,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要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高科技发展道路。

第六,出成果、出人才,作大贡献。农科院的工作成效首先体现在出成果,作为国家队,应多出对提高生产力起大作用、对农业科技进步起带头作用、显示国家科研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大成果。不仅为近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还要为今后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科技储备,积蓄后劲。农科院不仅在农业科研发展中要起领先、带头作用,还要把全国的农业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搞科学技术成果的集成,以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大课题、大难题。根据这一思路,农科院要多做这方面的事:就是集中优势,组织多学科的综合性科研攻关。现在一些研究的学科分得太细,课题太小,机构重复,力量分散,不适应现代科学综合研究和多学科合作的需要。实践证明,现代化的规模生产和经营,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系列成套的科研为先导,这样的科研成果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如,当前养猪生产及产后加工、经营的科学化和规模化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科院就应该组织攻克这样的大课题,出大成果、作大贡献,要有这样的气魄。

出成果要靠人才,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科技竞争的实力所在。农科院在多出成果的同时,更要多出人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这是发展我国科研事业、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要部署。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农业科学技术带头人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从农科院的情况看,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我们要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伯乐作用,发现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要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特别要给年轻人多一点机会,为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今后,能够拿出大成果并在实践中证明是可以起大作用的,要重奖,可以作为学科带头人的,要重养(指创造、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比如农科院正在进行的抗虫棉品种的培育,如果成功,将是一个重大突破,就应该重奖,在这个问题上部党组说话是算数的。

依靠科技振兴农业、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农业部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强农科院班子建设、加快农科院的发展,是部党组实施这一战略重点的突破口。农业部党组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坚决支持农科院领导班子的工作,加强对农科院工作的指导,并从资金、物资投入等方面向农科院倾斜。另外,为逐步形成一个出成果、出人才的激励机制,部里要研究制定对大成果重奖、对学科带头人重养的具体政策。

注释:

本文是刘江部长1994年11月19日在中国农科院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标签:;  ;  ;  ;  ;  ;  ;  ;  

农业科研应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水平做出贡献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