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费用造假手段及其甄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费用论文,手段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成本费用造假手段及其影响
1.混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
(1)对固定资产运杂费、安装费等的造假。企业为了虚减损益,就通过虚高费用的办法,把应计入固定资产的运杂费、安装费等直接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影响纳税。另外,存货采购费用一般应计入存货成本,企业却将其统统计入期间费用,导致资产虚减,期间费用虚增,影响当期损益。
(2)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设备,对利息费用和外币折合差额的处理。按规定,与引进设备款有关的利息费用和外币折合差额均应计入引进设备的资产价值,予以资本化,企业却擅自将其计入期间费用。这不仅偷逃了企业所得税,也使该项资产的货币计量发生错误,进而会影响该项资产投入使用后折旧的计提,并影响纳税。
(3)将自用产品用于在建工程时造假。一是将自用产品的成本挤占生产成本,不计入在建工程,虚高生产成本,虚减在建工程;二是不按照视同销售的要求来计算并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
(4)月末分配应付职工薪酬时,将在建工程人工成本挤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或期间费用,导致在建工程成本虚减,虚高库存商品成本或期间费用,影响资产计量和当期损益。
(5)自制设备耗用原材料时造假。企业为了少交增值税,故意将工程领用原材料挤入生产成本,这样不仅会影响在建工程成本,从而影响固定资产成本,而且会虚高产成品成本,虚高主营业务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纳税。
(6)自创无形资产计量的造假。企业为了虚高费用,就将应该计入自创无形资产的支出计入期间费用;如果想虚减费用,就将理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
(7)利用债务资金进行在建工程投资,在对债务资金的利息进行确认时,故意混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另外,企业溢折价发行债券,在期末摊销溢折价时,故意多摊或少摊,造成费用或资产不实。
2.违规摊销和计提。
(1)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不提或少提折旧;无形资产不摊或少摊;低值易耗品、包装物、长期待摊费用延长或缩短摊销期限,故意少摊或多摊。以达到虚减损益或虚高损益的目的。
(2)在建工程延时或提前转增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规定,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应及时转增固定资产,并于转增次月开始计提折旧,计入成本费用。企业为了虚高当期损益或虚减利润,会将在建工程延时或提前转增固定资产。
3.费用名目转化。将部分税前扣除有比率限制的费用超限额部分转变为其他限制较宽松或没限制的费用名目入账,以达到全额税前扣除的目的或减少相关税费等目的。如对业务招待费、对外捐赠等造假。
4.成本费用互化。分配应付职工薪酬时,故意混淆成本和费用。企业为了减少纳税,期末不按照受益原则分配工资,而是故意虚高期间费用,虚减产品成本,从而虚减存货。
5.其他。
(1)利用材料成本差异率造假。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在材料成本差异率为负数即节约的情况下,为了虚高成本费用,就会人为降低差异率,故意少结转节约差,导致成本费用虚高;如果是为了虚减成本费用,则反其道而行之。在材料成本差异率为正数时,亦以类似方法造假。
(2)月末对完工和未完工产品的生产费用进行分配时造假。企业根据需要,人为虚高或虚减已完工产品成本,一方面导致产成品成本虚高或虚减,一旦销售,就导致主营业务成本虚高或虚减;另一方面导致在产品成本虚减或虚高,进而影响当期损益和存货价值。
(3)滥用会计政策。结转存货发出成本时,违背可比性原则,随意变更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而且不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4)采用假投料的方式虚高成本。采用虚构投料的手段来虚高成本费用,目的是降低当期损益,减少当期应交所得税。
(5)故意不做假退料处理。领多少就计入成本费用多少,以领代耗,在存在剩余材料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成本费用多计,导致虚高成本费用,降低当期损益,减少纳税。
(6)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对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预付账款不进行重分类调整,不考虑明细账户期末余额的性质,直接用资产抵减负债或负债抵减资产,这样处理的结果:一是导致资产减值损失提取不正确,而且影响当期损益;二是导致资产和负债不实。
(7)确认减值损失时造假。年末对资产价值进行确认,计提减值准备时、固定资产清理时、财产清查中出现盘亏或毁损时,故意虚高或虚减资产减值损失。
(8)利用销售退回造假。当期假销售下期假退回是为了虚高本期收益,实现企业当期的利润指标;真销售假退回,是为了虚减本期收益,减少纳税;真销售真退回时,只冲减主营业务收入,故意不冲减主营业务成本,从而虚高费用,虚减利润,减少纳税。
(9)营业税金及附加的造假。企业为了少交税,在计算消费税、营业税等时,对税率的选择很随意,采用的是就高不就低的办法,再就是虚减计税基础。另外,企业还对残次品、等外品及联产品、副产品销售收入不作销售处理;对废品及下脚料销售收入不作销售处理;对自制产品或半成品自用、降价处理等不作销售处理,以虚减收入和流转税,进而影响当期损益。
(10)扩大工资总额,多计提职工福利;发放奖金,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账户核算,直接列入成本费用;虚报职工人数;滥发加班津贴等。
二、成本费用造假的甄别
1.通过现场了解来甄别。通过到现场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生产、销售情况,结合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造假的可能性和倾向性,在明确其造假的动机后,再有的放矢地选用顺查或逆查的方法。一般如果是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尤其是经营状况比较糟糕的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审计重点可放在是否存在虚减成本费用上,审计时可采用顺查法来确认成本费用的完整性;如果是民营企业,审计重点应该放在是否存在虚高成本费用上,审计时应采用逆查法来确认成本费用的真实性。另外,审计时到车间、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很有必要,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机器的新旧程度以及机器的损耗情况,由此可以推断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情况。
2.通过财务指标来甄别。一般情况下,产供销比较均衡的企业的财务指标都不会有太大变化,即使有变化,也会在一个合理区间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主要产品的销售毛利率,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是否合理;比较存货周转率,判断企业的营运能力变化是否异常;采用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这一指标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是否存在账外销售,是否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税所得额等问题;将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预警值相比,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将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与预警值相比,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多列费用等问题;将管理费用变动率和财务费用变动率分别与历史时期相比,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税前多列支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问题;利用成本费用率来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的关系,将该指标与预警值相比较,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3.通过报表来甄别。一是进行纵向比较,先把审计年度的成本费用直接和基期的成本费用相比较,再进行结构分析;二是进行横向比较,将企业的数据与行业平均值比较,看看这些数据有多大的变化和差别,再结合大环境和市场变化来判断该变化和差别是否在合理范围内,然后将审计人员的分析跟管理层的解释进行比较,以判断管理层的解释是否符合情理。
4.核实销售退回的真实性。销售退回后,理应有退回的商品要验收入库,有业务部门提供的红字发票,有退货方的申请,如果已收款,还涉及款项的退回。审计时,可以先看看往年退货的概率有多大,然后询问销售部门和仓管部门是否有销售退回,询问生产工人和质检人员废品率有多高,再检查销售退回产生的原始凭证,必要时还可以函证买方,向其核实是否真有销售退回,看销售退回后在增加库存商品的同时是否冲减了主营业务成本。
5.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及增减后对折旧的影响。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如下问题:提高折旧率;随意变更折旧方法;在建工程提前报决算,固定资产提前计提折旧;未用固定资产,但仍提折旧;新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是否就开始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是否补提了折旧;变卖固定资产后是否还提折旧;对不得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是否计提了折旧等。在建工程的成本构成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延迟或提前转入固定资产的情况。比较无形资产、低值易耗品、包装物、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金额,看是否存在随意变更摊销方法和期限及其他违规行为。
6.通过询问来查找线索和证实自己的质疑。审计人员可以在检查记录和文件的基础上,采用询问相关人员和单位的方法来查找和核实企业在成本费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询问销售人员,以了解业务招待费用的情况;询问采购人员,以了解采购费用的情况;询问生产工人,以通过他们的福利待遇了解产品成本中人工费用情况,以了解产品成本的大致构成;询问人事处,以清楚人员变动和工资变动情况,由此得知人工成本费用的变化情况;询问给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通过贷款使用情况来判断利息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是否合理。
7.年初年末作为重点审计期间,审计时对截止认定进行再认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可能存在故意提前或推迟确认销售的情况,我们要通过检查相应的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和出库单以及货运凭证来判断其账务处理的期间是否适当。在进行截止测试时,一般会从发货日期、发票开具日期和收款日期或记账日期这三个日期中的任何一个出发追查至另外两个日期。另外,还要注意是否有成本结转和收入确认不在同一个会计期间的情况。
标签:成本费用论文; 当期损益论文; 在建工程论文; 工程成本论文; 固定资产核算论文; 固定资产清理账务处理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工程审计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期间费用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