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文艺论述的理论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述论文,文艺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江泽民文艺论述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理论、方针、路线,它将长期对我国的文艺事业发挥指导作用。
从根本上说,江泽民文艺论述是马列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理论在新形势下的继承与发展。无论从论述的方法还是从论述的范畴,无论从理论立场还是从基本观点,无论从价值取向还是从美学精神,我们都能看出前后之间的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们是统一的科学体系。理论和实践表明,江泽民文艺论述已经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文艺理论和思想发展的最深厚根源,在人民群众的审美创造活动之中。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历史变革,中国人民在完成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时代要求我们的文艺理论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有所更新,必须有新的理论确认,这是非常现实的迫切问题,也是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邓小平文艺理论就是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它恢复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本来面目,提出了改革开放时期文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科学基础,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原则,探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并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学说给予极大的丰富。应该说,在马列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中,邓小平文艺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面貌确立了基本格局和框架。
江泽民文艺论述正是在这种前提下继续前进、向前发展的。
关于江泽民文艺论述与马列主义文艺观、特别是与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理论的传承关系,这里不准备着重阐释。只要接触一下江泽民文艺论述本文,这种感觉和认识都是会很清楚的。
这里,我想着重谈一谈江泽民文艺论述的理论个性,或者说,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地方。从这里,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江泽民文艺论述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取得三者的协调发展,这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不难发现,江泽民文艺论述的大量内容,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总主题进行的。文艺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问题的高度重视,提升了文艺问题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说:“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注:江泽民:《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1月24日)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这两个“事关”,就把问题的重要性提到空前的高度。特别是,江泽民论证了文化不仅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7年9月12日)。),更是发前人所未发,使我们看到了包括文艺在内的整个文化同国运、国脉、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论述,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史上,具有开创的意义。
文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是有国际、国内环境的现实依据的。国际上,文化的冲突与竞争已成为十分尖锐的全球性课程。在国内,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建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如何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相适应,如何总结我国近百年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汇的经验教训,寻求新的关系模式,如何在西方现代化国家出现后现代文化危机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步其后尘或受其严重影响,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江泽民显然正是从这一高度论述文化、论述文艺与文化的关系的。因为文艺同整个文化一样,不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而且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关系到“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7年9月12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已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7年9月12日)。)。惟其如此,人们才领会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任务的高尚性和艰巨性,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前进步伐。
江泽民文艺论述,是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纷纭、更复杂的文艺局面下做出的,它需要对一些新命题加以概括,需要对一些新概念加以界说。恩格斯说过:“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4页。)诚然,江泽民文艺论述从总体上还沿用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理论的话语系统,但其中毕竟提供了一些新东西。例如,面对外来文化、殖民文化的冲击,明确提出“民族文化”的概念;面对文艺事业引进市场机制的情况,正式提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注: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月19日)。)的概念;在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同时,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文艺发展繁荣的“精神动力”的概念(注: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12月16日)。);在提倡文艺部门领导干部努力成为“行家里手”的时候,提出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办法来领导文艺”(注: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12月16日)。)的概念;在学术问题上,提出首先要坐下来,“从长计议、以理论证”(注:江泽民:《团结奋斗,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在首都元宵节文艺界座谈会上的讲话》(1991年3月1日)。)的概念;在文艺问题“更复杂了”的情况下,提出总的要求还是要在“大的原则上统一,小的问题可以讨论,一时难以取得共识,可以存异”(注:江泽民:《团结奋斗,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在首都元宵节文艺界座谈会上的讲话》(1991年3月1日)。)的观念;在谈到如何才能出好作品时,提出“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注:注:江泽民:《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1月24日)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的主张;在谈到作家、艺术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时,提出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写作的“原料、灵感、思想和艺术技巧的无尽源泉”(注: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1989年11月28日),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的看法……总之,这许多提法、概念、命题,只要我们认真开掘,就会发现其丰富的、深刻的、新鲜的理论内涵。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拿出一个命题试做些剖析。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是写进党的十五大报告的一个提法。江泽民曾经指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注: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我们有理由说,这一提法是对“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重大发展。它是在新时期文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既目标明确又层次清晰、既行之有效又符合方向的新规定、新政策。也就是说,新时期在文艺上怎样落实“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提法具有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功效。
毫无疑问,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和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要比过去丰富多了,文艺作品的审美层次和接受层次,也比过去繁复多了。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市场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注: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1996年10月10日)。)。文艺创作上出现某些落实、腐朽、丑恶、有害的东西,将糟粕当精华,不能不说与市场负面因素的刺激有一定关系。既然如此,文艺问题上,倘不考虑和照顾到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是脱离群众、不利于文艺生存与繁荣的;同样,倘忽略文艺创作上的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贻误大局,那也会犯历史性的错误。正是基于这一点,江泽民文艺论述中反复申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必要性,是有深意的。
什么是“弘扬主旋律”呢?江泽民说:“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这是发展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主题。”(注: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他还说过,要鼓励创作更多的健康文明、积极向上、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应该成为主旋律”(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7月1日)。)。可见,“主旋律”是一种思想性的、精神性的因素,它并没有限制题材、体裁、内容和形式,并没有限制风格、创作方法和作品类型,相反,它为文艺创作领域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天地,为文艺的多样化存在提供了可靠的前提。
由于“主旋律”是属于精神范畴的美学要求,因此实现起来有它的难度。江泽民特别指出:“从这几年实践看,弘扬主旋律任务艰巨,要下苦功夫。”(注: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月19日)。)并强调,“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反映主旋律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每年都要拿出一批优秀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和文学作品”(注: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在他看来,反映主旋律的文学作品,不仅思想内容要健康向上,艺术表现也应多种多样、生活活泼、精益求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在文化市场和文艺创造竞争中赢得优势。所谓“任务艰巨,要下苦功夫”,原因就在这个地方。
关于“提倡多样化”,江泽民认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只要是能够使人民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精神产品,都应受到欢迎和鼓励。”(注: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他还殷切地希望,要“使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完满地统一起来”(注: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12月16日)。)。
至此,我们可以相当清晰地看到,关于“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思想,在江泽民文化论述中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认识。如果再进一步地探讨,那么还会发现,有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思想提出的时代根源、民族文化传统问题,与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辩证关系问题,促进创作繁荣的措施问题以及判断文艺作品的价值标准问题,江泽民的文艺论述中都有所涉猎。有些具体小例子也能体现这一思想。如江泽民说,我们提倡唱进行曲,从音乐上来讲,它是有战斗力的,但也不能不让在军队里边唱些健康的抒情歌曲。有一首歌叫《军港之夜》,我看是首好歌,不能把它看作是靡靡之音。我们总不能一天到晚唱队列歌曲,休息的时候也不让唱唱《军港之夜》。应该既有战斗的歌曲,也有抒情的音乐。战士休息的时候,唱点健康的抒情歌曲没有坏处。(注:江泽民:《视察广州军区部队时的讲话要点》(1990年6月18日)。)这实际上就把“主旋律”和“多样化”之间的关系讲活了。
总而言之,“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相当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规律,相当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地成为了新时期我国艺术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它确确实实成为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宝库。
江泽民文艺论述中,关于“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思想也十分突出。这是现实提出来的迫切要求,它不仅同爱国主义教育相联系,而且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息息相关。发展民族艺术,当然包括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学艺术在内。江泽民在多次论述中,提到了“增强民族艺术的活力”(22)问题,提到了“建立一种民族艺术自我发展的新机制”(23)问题,提到了“热爱祖国”是优秀“民族精神”的问题,提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要“适应新时代需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注:江泽民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题词(1991年1月11日),见《人民日报》1991年1月12日。)的问题,提到了不仅要造就一大批立志献身民族艺术事业的人才,而且“要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民族艺术、尊重民族艺术家的好风气”(注:江泽民:《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994年12月27日),见《人民日报》1995年5月23日。)问题……这些论述,联系起来,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而这个系统,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中是并不多见的。
按此思路研究下去,我们还会发见江泽民文艺论述中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命题,限于篇幅,就不再展开了。
江泽民文艺论述,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直接继续,它昭示着,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普遍原理应用到现实的文艺事业上去,应用到现实的文艺活动上去,该有多么巨大的意义!
在面向21世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文艺论述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克服困难、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指针。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认真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