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_金融论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机构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新型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综述

1.目前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研究的主要观点。(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目标是增加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Joseph E.Stiglitz.Andrew Weiss.1981)。(2)关于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何广文(2007)认为,应建设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3)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吴占权、李利萍、朱田(2009)建议,要进一步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以便有效地增加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4)拓宽资本来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应该多样化(杨云聪,2009;雷立钧,2008;William G.Murray,1960)。

2.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观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一词是在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首次作为术语提出的。(2)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白钦先、丁志杰(1998)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就是在遵循金融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金融体制,发展和完善金融机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经济和金融在长期内的有效运行和稳健发展。(3)对金融可持续发展不同角度的研究:金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白钦先1998、2002:巴曙松,2006);张杰(2003)从历史视角分析农村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的发展轨迹,并分别指出其改革路径;易宪容、卢婷(2006)研究了制度对于金融生态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曾康霖(2007)认为,加强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

根据以上的综述得出,目前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几乎没有,而随着农村金融竞争性市场的培育发展,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制度因素

首先,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其次,内部控制监督不严。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刚成立几年,机构规模有限,各机构为了节约经营成本,都没有在内部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监督机构,这样容易引发内部人控制现象。最后,农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农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仅限于地缘、人缘、血缘层面的信用关系,范围狭窄,没有建立起一套标准的农村信用体系,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共享农村地区信用状况,增加了发放贷款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另外,广大农民群众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延缓了信用体系的建设。

(二)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

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产品需求的多样性,但是目前存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以村镇银行为例,还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而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合作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村镇银行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其竞争力不强。

(三)农村金融人才

拥有一批具备专业金融知识和熟悉农村金融市场的人才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已建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一部分是由发起金融机构派过去的,这部分员工缺乏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了解,因而不能很好地为农户服务。受农村地区条件限制,另一部分员工则不得不在当地聘任,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导致较高的操作风险。

(四)资金来源

对于村镇银行来说,首先,资本金来源受限。2006年出台的意见规定,村镇银行单一自然人持股比例、单一其他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这样,局限了大量的民间资本以合法方式入股村镇银行。另外,普通农户入股资金规模较小,也使得村镇银行的资本金来源不足。其次,作为一种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公众对其的了解度还不够,再加上之前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失败,使得人们不太愿意相信这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其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而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受限于“农村资金互助社不得向非社员吸收存款”的制度安排。对于贷款公司来说,“只贷不存”的制度安排使得资本金约束更为严重。

(五)有关贷款的问题

首先,贷款风险控制问题。如何控制贷款的风险,保证贷款本息安全收回,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缺乏相应的贷款定价能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其服务对象的弱质性决定了其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因此,赋予其贷款定价能力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的必要措施。

(六)抵押担保问题

抵押担保问题是制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历来的实践表明,农民缺乏用于抵押担保的财产,因而导致普遍的农民贷款难现象。因此,如何将农民拥有承包权利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起来,这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亟须研究的问题。此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因地制宜,在经营方式、产品设计上对信贷的抵押担保观念进行突破和创新。

(七)政府支持力度

首先,财政货币政策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左膀右臂,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一方面,财政政策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上要审慎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次,政府职能方面。应当认识到,政府不是万能的,其职能是有限的,而且政府本身也是一个有其自身利益取向的利益集团。所以,我们强调政府在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结合以上对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尝试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财务可持续和机构可持续程度。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可持续发展程度用财务指标来衡量;机构可持续发展程度用非财务指标进行定性描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60%和40%。如表1和表2所示。

其中:(1)盈利能力所含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税率是测度金融机构效率最重要的指标。这三个指标分从资本、资产、人均的角度客观反映了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综合性与可比性都较好。(2)费用控制能力方面用营业费用率反映营业费用占营业收入的对比关系。(3)用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比率分别来衡量资产质量和资产流动性。(4)发展能力用资本积累率来加以衡量。(5)正指标指数值越大,效果越好。逆指标指指标数值越小越好。(6)财务可持续能力=(资本收益率×20%+资产收益率×20%+人均利税率×20%+营业费用率×10%+不良贷款率×10%+流动比率×10%+资本积累率×10%)×100。

其中:(1)制度指标包括金融生态和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指标包括:信用环境、竞争环境。竞争环境是指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业务竞争中所受到的各种待遇。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外部保障,特别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而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业政策性保险、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合理性;技术层面(联网结算)等。(2)创新能力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对于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核心竞争力,创新指标用产品、服务创新种类来体现。(3)品牌形象是重要的软实力,对于机构特别是新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采用对产品、服务满意度、网点便利程度和品牌形象认可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做出评估。(4)力资源建设是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金融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此指标包含学历、工作年限、专业技能培训、员工满意度等。(5)评价指标:每类指标设置AB C三个选项分别赋值100、80、60。(6)机构可持续能力=制度指标×40%+创新指标×20%+品牌指标×20%+人力资源指标×20%。

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指标由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部分综合得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60%+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40%。

综合指标60以下为不可持续,60~80为基本可持续,80分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良好。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根据以上对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放宽银监会目前只有商业银行才能作为主发起人,且持股20%以上,自然人要入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超过10%的规定,适当增加民间资本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次,应积极协调沟通,尽快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国家扶贫开发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批发机制,打通资金回流农村地区的渠道,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制度,加强外部监管

监管部门应探索建立适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分类监管制度:对于经营业务广泛的村镇银行,应坚持审慎监管,加强风险监管;对于只贷不存的贷款公司重点关注放贷主体的业务特征和真实利率水平,建立较为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贷款公司的评价体系,为投资者和客户提供关于放贷主体全面、真实的信息;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应赋予其更多自主权,完善其互助、独立特性。

(三)积极引导鼓励新型机构加强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积极借鉴国际小额信贷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特征,创新出更多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应赋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更多的先行先试的权利。

(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生态建设,提供外部保障

加快建立农村地区社会信用体系,推动信用社会建设,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弱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尽快推出农业政策保险等各种形式的涉农保险,建立土地经营权房屋宅基地等农村抵押担保制度;监管机构创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从多方面加大对其支持力度:在税收政策上给与优惠,使其税收政策等同于甚至高于信用社;将村镇银行纳入人行联网结算系统;将符合条件的贷款子公司纳入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库,明确将贷款子公司纳入再贴现范围,在对其办理的涉农和中小企业票据贴现优先办理再贴现。

(六)加强制度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的制度设计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和建立激励机制,使之成为真正的自助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和业务与传统金融机构不相同,须结合探索建立不同于传统风险管理制度的新型风险管理制度。

标签:;  ;  ;  ;  ;  ;  ;  

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