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视野下对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研讨
蒙炫静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0)
[摘 要] 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既有政治历史原因,也有复杂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下,要改变目前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落后现状,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推动上下联动的教育制度和结构内容改革。民族家庭成员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也需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多元的教学内容和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
[关键词] 文化教育;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
随着文化教育的日益发展以及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也获得了相应的完善。在如今文化教育环境下,女童接受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正如阿尔及利亚学者巴迪斯所说:“教育好一个男孩,只是培养一个人;而教育好一个女孩 ,则关系到一个民族。”[1]因此,加强关于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研讨和反思,并对其给予更大的重视,寻找出解决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的应对举措,以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女童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而推动西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任务。
一、文化教育视野下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现状
按照目前的国情和国际形势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着女童教育落后的状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教育尤为薄弱和落后。这不仅不利于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东西部教育水平差距日益拉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会严重制约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女童入学难,且入学率普遍偏低
相比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尤其是边疆贫困地区的女童入学难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女童往往要耗费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往返学校的路程中,加上西部地区大多地势崎岖,气候相对恶劣,给女童的上下学造成很大的困扰和不便。此外,大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并非每个家庭都有能力承担起女童的教育成本。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女童入学之路受到了重重阻碍。以青海省为例,2002年女童入学率为92.6%,2017年女童入学率为95.45%。尽管女童入学率有所上升,但现状依旧不容乐观。
(二)女童入学后,中途辍学率高,巩固率低
事实上,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女童辍学率与男童辍学率比较相近。但若是将目光集聚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就要另当别论了。相关调查显示,在西部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女童即便能够在国家规定的学龄期内正常入学,也无法保证按时完成学业。当地女童教育依旧存在着人数难以巩固、辍学率高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辍学率会相应地上升。
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特点,合理选择、组织操作活动,扎实推进操作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做数学”,在体验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积累扎实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女童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较差,文盲现象较为普遍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入学过程艰难,导致入学率偏低,而入学后的辍学现象又极为普遍,这就又使得她们的辍学率高,无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巩固率。这些问题最终导致西部少数民族女童很难按时完成基础教育,更难以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这就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文盲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部分女童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受到家庭内部环境氛围以及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部分女童对于学校教育缺乏系统性的认识。[2]此外,民族地区社会缺少对女童教育的关注,使得女童求学态度不积极,学习动机较差,这就造成女童在接受教育时成绩不佳,没能很好地完成义务教育,进而限制了当地女童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这也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教育视野下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发展受限的成因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一)家庭因素
广西梧州市龙圩区税务局全面推行“放管服”改革后,不断优化纳税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办理涉税业务,节约了办税时间和成本,赢得了广大纳税人的点赞,纳税人的满意度也随之得到进一步提高。2017年在全市纳税人满意度测评中,从原来的第七名跃上到中上水平。另外,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让纳税人应享尽享税收优惠,惠及面达100%。据统计,2017年度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共180户,优惠减免5726.9万元;享受政策性减免优惠2700户,减免增值税150万元。
由于社会历史传统和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限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父母本身文化程度就比较低,综合素质水平不高,这就造成了他们无法给予子女优质的家庭教育。此外,古代的重男轻女观念在不少地方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依旧禁锢着大多数人的思想,使得绝大多数家庭对于女童上学抱有一定的歧视和偏见。
2.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来自当地,因而难免受到当地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如一些教师存在重男轻女的想法,这就会对女童带来不良的影响。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先生所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如果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学生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亦然。因此,这些隐性的重男轻女的暗示对女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会进一步降低其学习积极性,瓦解其意志进而怀疑自我。
循证护理人员由护士、病区护士、责任护士共三人组成,对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详细掌握循证护理的方法、目的等。
依法监管是有效实施改造的基础和前提,在五大改造中居于基础地位。在监管改造方面,应当围绕执行刑罚、矫正恶习、转变思想这一主线,实现由人管理逐步向制度管理的机制转变,加强对罪犯“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防控,充分发挥正规管理对罪犯的约束、引导、激励作用,确保监狱时刻处于可控、在控的安全状态。
根据欧盟数字能力框架中五个领域构建出的数字能力指标体系,并从知识、技能、使用态度三个维度上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对学习、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评价、就业这五个阶段需要用到的数字工具特点进行分析,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本校研究生数字能力的现状,针对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年级、专业、文献检索课程、本科就读高校(是否985或211高校)、A类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基本信息,对他们进行差异性比较,利用SPSS中T检验来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得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显著性差异分析研究生的数字能力差别。
(二)学校因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教育问题,大半是女性教育问题。要发展教育事业,是无法绕过女性教育这个难点的。”[3]而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相应的教学机构组织无法准确掌握本地女童教育的特殊性,无法制定出合理适宜的教学计划,这些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原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缺乏对具体地区、具体民族的针对性,使得女童的求学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女童入学率的提高。在学校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大多实行的是单纯的“升学型”教育模式。此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也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多元化、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未能很好地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过于注重主流文化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少数民族女童实际生活发展需求的针对性。
2.民族传统文化对女童教育发展的影响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家庭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这就使得西部贫困地区的家庭难以承担女童的入学费用。尽管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但也并没有能真正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现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此外,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许多家长会将儿童作为劳动力投入生产中。现实的无奈和经济的窘迫使得女童失去入学机会,这也导致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部分干部对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服务意识和能力不强;二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三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共享不足;四是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还不够精准。
1.家庭教育自身的薄弱
(三)社会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低,无法提供优质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为其女童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加之当地自然和人文化境条件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不佳,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担子女的入学费用。相关数据表明,西部少数民族家庭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且仍存在为数不少的低收入人群,绝对贫困人口基数仍然较大。[4]因此,在家庭经济因素不利的情况下,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内外因交互作用,女童失学的可能性很大。
2.教师观念存在不合理性
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理念,包括儒家传统文化一些“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落后的伦理道德观,“指腹为婚”等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及轻视女性受教育的民族宗教文化等,“均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价值观念,并进而作用于民族成员的价值选择,制约其价值取向的形成,可见女童教育问题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3]。
(四)个人因素
女童自身缺乏独立意识,自我价值感低,对待教育的态度不积极。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低下,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窘迫,而大多数情况下女童承担的家务活要比男童多很多,她们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和家庭在学校教育方面不对其做任何要求。久而久之,女童也会低估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她们的独立意识也十分薄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女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教育视野下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改善路径
(一)家庭方面
转变少数民族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其一,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须注意对女童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的培养,尤其要注重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其二,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民主化;其三,加强与女童的交流沟通,科学提升她们的沟通能力和掌控能力,培养多元文化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人。
(二)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要确立多元文化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校教育对女童的吸引力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因而要及时更新和改进课程教材,努力挖掘民族地区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资源,其间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汲取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精华,“又要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充分融入现代化的少数民族女童教育进程之中”[5]。第二,加强课程内容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设置课程的同时,不仅要注重锻炼女童的逻辑思维,而且要加强她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她们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积极建构双语教学的课程环境。双语教学是促进女童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的积极方式,既有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更好地促进女童吸收和融合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第四,增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和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的主体性力量。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要运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开展课堂教学。因此,要努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工资、待遇上对他们予以优惠,使他们能安心教学、乐于教学,以提高师资质量”[6]。
(三)社会方面
首先,要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确保地区间女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1990 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声明:“全民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女童和妇女受教育的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清除一切阻碍她们积极参与教育的障碍。必须铲除教育中任何有关性别的陈规陋习。”[7]因此,国家层面应当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指引下,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教育政策、经济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援和鼓励。其次,当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女童更方便地接受教育,例如与本地区实际生活联系,开办一些女子学院或班级,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民族地区女童的学习动机。
式中:ax与ay分别为目标的横纵向加速度;ρ0=1.225 0 kg/m3为海平面的空气密度,ha=6 700为空气密度和高度之间的关系常量,g=9.8 m/s2为重力加速度,k=1为弹道系数。
综上,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既有政治历史原因,也有复杂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下,要改变目前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落后现状,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推动上下联动的教育制度和结构内容改革。民族家庭成员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也需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多元的教学内容和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唯有如此,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才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夏.亚太地区六国女童初等教育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1992(1).
[2] 姚琳,李佳.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女童教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向[C].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6.
[3] 罗利群,吴洪亮.对我国现存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的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5).
[4] 武国亮.西部城市少数民族家庭收入与消费调查报告——以兰州市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8(11).
[5] 王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龄女童辍学问题追踪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6] 宋凤宁,张琼.论少数民族地区女童的社会性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5(2).
[7] 任玉贵.少数民族地区女童辍学问题的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1993(4).
[中图分类号] G75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1-0060-03
[作者简介] 蒙炫静,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9-06-10
标签:文化教育论文; 西部少数民族论文; 女童教育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