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教育中“自然”的起源_道德教育论文

论道德教育中“自然”的起源_道德教育论文

论道德教育的“自然”起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源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2)11-0211-05

一、“道德教育起源”问题界说

1.统一对“起源”的理解

“起源”一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事物发生的根源,即事物从何而来;二是指事物因何而生。根据前一种含义,探求事物的起源重在揭示其最初是什么,或称最初形态;根据后一种含义,探求事物的起源就应该说明其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要完整地解释事物的起源,应该说明事物最初是什么及为何会出现。因此,在“道德教育起源”的问题探讨中,必须既追溯道德教育的最初形态,又说明其产生或出现的原因;而在原因的探寻中必须克服线性的单因素因果分析的定势,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起源”这一问题中的所指

当前,关于道德教育的界定,虽未完全达成一致,但还是有一些共识:在道德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上,都认为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把道德教育视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有意识的影响。对道德教育的这种理解也可解读为在道德方面的教育。那么在“道德教育起源”的考察中,就不仅要从教育活动成立的三大要素和有意识的影响这两大特质来衡量原初的某种活动是否可称为教育,还要考察其教育的内容是否道德或道德内容。

3.道德教育起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或作用

已有的各种道德起源说与教育起源说虽未能圆满地解答问题,但提出了导致道德起源与教育起源的各种因素:(社会)本能、劳动实践、生存需要、交往、授受、生物前提、语言、经验,等等。在道德教育起源中,这些因素无疑仍然存在,但在这些因素之外,还需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如道德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要考虑到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涉及社会的、心理的、生理的因素;人不是突兀地存在于世上的生灵,要考虑到人的史前活动中是否有道德教育的雏形,这涉及自然因素;教与学是教育的结构形式,要考虑到这种结构形式产生的原因,这涉及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等等。

4.说明各种因素在道德教育起源中如何发生作用

基于道德教育在根本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起源说中所揭示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应同样适用于道德教育起源,即劳动、需要等是动因,交往、语言等是条件。所不同的是,不能用单一的因素去推论起源,而应考虑诸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自组织角度去理解道德教育的起源是涌现的结果。

二、道德教育起源的自然史基础

道德起源的“本能说”、教育起源的“前身说”都认为在人之为人之前,道德和教育已经存在,它们与人类的道德和教育有所不同,但却是人类道德和教育的史前形态。这种观点的准确性虽仍需检验,但至少已包含了合理的元素。因为人不能与猿截然分开,人是带着猿也就是动物的特性走入人的世界的。考察人类的活动和属性不能忽视人作为“生物人”的这一特性,考察人类道德教育的起源必须从自然史角度考察“道德教育”是否曾作为一种活动形态出现。

1.道德起源的自然史基础:社会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

达尔文最早从“自然史的角度”探究道德的起源。他立足于自然主义的进化理论,从动物道德的研究入手论证人类道德的根源在于社会性本能。①当代生物社会学和进化伦理学继承达尔文的观点,同样认为人类的道德意识来自动物的社会性本能。动物行为学家瓦尔(Frans de Waal)提出人类道德的基础及公正感起源于哺乳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②他们从社会性动物具有社会性本能推断人类祖先还是类人猿时已具有了一定的公正和规则意识。这种意识对于后世子代来说就是内在本能了。可以设想,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生命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与周围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各种遗传特征在漫长的演进中逐渐发展起来。在生存竞争中,人类发现公正、合作、互助等规则更有利于群体生存,从而也更能保障该群体中的个体的生存。长此以往,遵守这些规则成了一种社会性本能,道德意识萌芽。当这种意识在长期的活动中已固定为下意识的反应而无需刻意的努力时,它便以本能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人类道德起源的自然史基础。

2.教育的自然史起源:社会性动物有意识的技能授受

与道德一样,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意识曾经也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不过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意识并不是人类的特权,至少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是存在着意识现象的。例如黑猩猩会制作或利用简单的工具以获取食物。而最新研究也表明猴子能够进行有意识的传递经验技能的活动。日本科学家从2004年开始对泰国的一群长尾猴(食蟹猴)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发现猴群中的一些猴子能够用捡到的人类头发当牙线来清洁牙齿缝隙。以猴群中的7只拥有1岁幼崽的母猴为特殊观察对象,他们发现,当小猴在面前时,母猴用工具清洁牙齿的动作比小猴不在面前时有更多的停顿、更多的重复,而且持续的时间更长。这表明,母猴这些夸张的动作是为了教会自己的孩子使用工具。③这说明动物中存在我们人类所理解的那种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递经验技能的活动,即“教”,它也吻合许慎《说文解字》对“教”的阐释:“上所施,下所效”;而且传递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人们以往理解的生存技能。由此,完全有理由推论人类的教育起源也有自然史基础。第一,人类自身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这决定了人类的许多活动带有动物活动的痕迹,甚或说,人类的许多活动以人类未进化为人时的动物活动为基础;第二,由猴子能够进行有意识的经验技能的传递活动可以推测,人类的前身也有能力进行相似的经验技能的传递活动,因为猴与人同属灵长目,人类的前身在智能上不低于猴,猴子能做的事,人类的前身也可以做到;第三,食蟹猴尚能进行非生存技能的有意识的传递,人类的前身在生存压力下更有可能且必然会进行有意识的生存技能的传递,这种活动符合人类教育意识性的基本要求;第四,基于人类的前身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经验技能的传递活动仍然处于自在状态,在人类及其社会尚未形成之前,这样的活动完全自生自灭,因此,它也只能说明人类教育有人作为动物时的相关能力与活动为基础,它构成了人类教育起源的自然史基础。

3.道德教育起源的自然史基础:社会性动物的“规则教育”

从道德起源与教育起源均具有自然史基础能否得出道德教育的起源也有自然史基础呢?这里面有一个困难。那就是当人们在讨论教育时,往往是从经验或技能的授受角度进行的,从这一理解出发,道德教育就应该是道德经验或技能的授受活动。但道德起源的自然史基础只说明人在天性上有道德的“本能”,既是“本能”就难以进行有意识的授受,也无此必要。因此,要说明道德教育起源有自然史基础就必须说明人类的前身已有道德经验或技能的授受活动,或者说明人类的前身拥有道德经验与技能授受的“本能”。在此方面,目前虽无直接的相关研究,但也不难推论。

首先,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并不存在道德经验与技能,但社会性动物在生存压力下形成了最适当的群体生活结构和群体生存法则或规则,这些生存法则或规则往往与其合作、互助、公平等社会性本能相联系。其次,同样出于生存的需要,社会性动物也拥有维护规则的本能,出于维护规则的本能而对规则破坏者采取的行动可以理解为一种“规则教育”。例如,在猴子等高级灵长类动物中,不仅存在合作、互助的社会性本能,而且形成了适合生存的群体结构和等级关系。在一个猴群中,猴王是最高权力者,拥有众多特权,如优先享用食物,一旦有其他猴子破坏这一规则,偷吃了猴王的食物,便会遭到其他猴子的殴打,以示教训。当老猴王被新猴王取代而沦为一只普通的猴子后,它便不再享有原先的特权,在食物的取用上若未先“孝敬”新猴王也会被“教训”。这是一种公平的“规则教育”。

可见,社会性动物的有意识的“规则教育”与一般的经验技能的授受不同。它主要不是通过类似于母猴有意识的示范和小猴的模仿进行的,而是借助于群体对规则破坏者的惩罚实现的。当然,在“规则教育”中也可能存在有意识的示范,那可能是成年动物带着幼体参与群体共同生活时对规则的遵守,也可能是惩罚个别规则破坏者而对其他群体成员造成的警示,不论这种有意识的示范是否也是社会性动物的一种本能。总之,在人类之前,我们人类社会意义上的道德尚未出现,但存在着作为人类道德起源之自然史基础的社会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维持社会性动物生存的法则与规则。猴、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的意识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为了生存,它们能够有意识地维护规则,惩罚破坏规则的个体。可以推测,人类的前身古猿或类人猿也拥有同样的规则生活和“规则教育”活动。人类正在这样的规则生活和“规则教育”活动中进化而来。换言之,高级灵长类动物的“规则教育”活动是人类道德教育起源的自然史基础。

三、道德教育在人与社会的演进中“自然”起源

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道德教育起源的根本动因

人是社会性存在,个体离开社会难以生存和发展,在人类社会早期尤其如此。正如猿群的生存需要规则的维护,社会的运行同样离不开规则。以自然史规则为基础,更为丰富的社会规则规范出现了,是为道德。

然而,人类天性上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人在德性上的缺失,这便产生了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人虽然是物种进化的最高成就,但在出生时却是个未完成性的动物,几乎不具备任何自主活动的能力,没有来自外部的照料无法存活。同时,与动物性相随的“动物性”心理也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障碍。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类祖先作为群居动物,不仅有适合群居的本能,也有作为动物的“纯利己”的本能。虽然进化选择了社会性本能,但利己的动物本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延续。在人类起源和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初民在食物的获取与分配,在性生活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冲突。“性关系上的乱婚或噶列姆家庭及类似的组织,成为原始人互相斗争的内部根源,正是这些冲突给正在形成的社会的生产和团结造成了困难。原初公社发展的需要越来越要求在性关系上抑制动物的自私。”④为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克服人的“动物性”心理,培养发展其“社会性”心理,尤其是要培养人类幼体使之具备必要的德性,才能保证社会的运行,人类的生存。这便促成了人类的道德教育的起源。

2.劳动和交往提供了道德教育起源的必要条件

道德教育是一种活动,其构成至少需要三个要素: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内容(道德规则或规范)、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介质(语言、人际交往)。这三大要素均产生于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和交往。

(1)作为道德教育活动主体的人完成于劳动和交往。在类人猿向人进化的过程中,类人猿的生理、心理在向人的方向发展,类人猿维持自身生存的方式也在向生产劳动的方向发展。显然,很难说究竟是先有人还是先有劳动,但可以说人与劳动互相完成于彼此。而在人之为人之前,交往已经在其祖先类人猿中存在。类人猿因为生存的需要必须结伴觅食,结群御敌(包括自然灾害),相互往来。交往是人类祖先维持生存的必要手段,交往促进了类人猿向人的进化。因此,可以说人完成于劳动和交往。在劳动和交往中,完成了类人猿向人的生理的演变,形成了人的样式。如脑量的增加、躯体的改变、面容的改变,等等。在劳动和交往中,完成了类人猿向人的心理的演变,形成了人的心理。如意识的进步、社会性本能被推崇、动物本能被压抑,等等。

(2)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道德规则和规范产生于劳动和交往。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祖先必须进行劳动和交往。为了维持劳动和交往的正常进行,道德规则和规范应需而生。事实上,规则在社会性动物群体中普遍存在,在猿向人进化的过程中,利于生存的规则自然得到保留并继续发挥作用。生产劳动和交往,物品的交换和分配,两性关系的选择和处理,使原始人之间形成一种社会关系,产生了明确的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要求,即行为规则规范。随着活动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需要处理的关系不仅有群体内部的,还有群体之间的。而这些规则从根本上讲均来自劳动和交往,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道德教育活动必须借助语言和交往才能进行,而语言本身也是在劳动和交往中获得发展的。目前,语言如何起源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从肢体语言、无声语言算起,语言的起源应早于劳动,有声语言虽是否源于劳动仍不得而知,但定然是在劳动和交往中获得了迅速发展。道德教育活动要传递的信息主要是规则规范,较为抽象,除了“身教”示范外,“言传”所需要的介质语言必定是复杂语言,这样复杂的语言必然是在劳动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从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介质之一语言来看,劳动和交往是道德教育起源的必要条件。而从另一介质交往来看,交往对于道德教育起源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育活动就不存在。因为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往来,信息的传递就不可能发生,思想观念上的交流就无从发生,行为举止上的示范与模仿也就不存在。

3.道德教育在人与社会的演进中“自然”起源

道德教育起源涉及诸多因素。每个因素的生成又都与其他因素息息相关,如人的生理、心理条件的生成有来自动物生理心理的遗传痕迹,与环境变化、物种进化有关,又是人自身活动经验不断凝结累积的结果。劳动和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既有动物活动的痕迹,也有人之为人的独特之处,更重要的是与人类本身的进化同步发展,难分因果。同理,规则和语言都与人类史前的动物规则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产生与人在生理结构和心理上的进化有关,与人类的劳动和交往活动有关。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纠结,造成了道德教育起源的下列特征:

(1)道德教育与人、道德、教育共同起源于猿向人、动物群体向人类社会的演进之中。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都是人的活动,原始人在社会性本能基础之上发展出规则规范意识,规则是相互关系和利益的调整,因为规则的维护而发生的对原始人类个体的示范、警示、惩罚即一种雏形的道德教育。而在猿向人进化的过程中,正是各种规则、经验的传递以及为了维护规则而发生的各种示范和惩罚等行为保障了原始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使得猿进化为人,智人进化为现代人。这正是莫兰所主张的:“原人进化过程不能仅仅被设想为生物进化过程,或仅仅是精神进化过程,或仅仅是社会文化进化过程,而应当被想象为是遗传、环境、大脑、社会和文化的相互干预产生的复杂的多方面的形态发展过程。”⑤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就是干预原人进化的因素,反之,原人的进化也是道德、教育及道德教育起源的干预因素。很难区分出到底是先有人还是先有道德及道德教育,它们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复杂事物。如果说“教育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特征出现的”⑥,那么道德、道德教育亦如此,有人就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道德和道德教育,它们彼此作用共同起源。

(2)道德教育的起源是一种“涌现”。“涌现”是指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在整体上的效应。在复杂性研究视野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意指各个因素或部分一旦按照某种方式形成系统,就会产生出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或部分总和所不具有的属性、特征、行为、功能等,一旦把整体还原为互不相干的各部分,这些属性、特征、行为、功能便不复存在。具体到道德教育起源这一复杂问题,生物学前提、道德教育活动主体的生理心理条件、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劳动和交往,以及隐藏于这些因素之后的遗传、环境、文化等都是相关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干预,产生的整体效应是道德教育起源,而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单独导致道德教育的起源。

(3)道德教育的初始形态是生活规则教育。道德教育从起源发展到独立的社会活动,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在奴隶社会,随着学校的产生,教育才成为制度化的独立的社会活动,道德教育亦然。那么道德教育在产生的初始阶段是怎样的形态呢?人、道德、道德教育的共同起源决定了道德教育的初始形态是一种生活教育:道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生活,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早期,道德教育与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相混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原始初民的生活内容都是道德教育内容,如在采集狩猎之类的生活过程中发生的技能授受不属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寓于人类最初的社会性生活内容和社会性活动之中。如日常生产劳动中的分工与协作、食物的分配以及宗教活动、节庆祭祀等。确切地说,道德教育的初始形态是生活规则教育,其形式有示范、环境影响、言语指导、惩罚等,其中群体舆论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影响,因为“在原始道德(成功的习惯做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原始人至少心照不宣地对群体表示赞同……原始人的道德,纯粹是而且整个是以这种对群体的习俗的遵守为条件的……原始道德的有效作用,依靠着群体内部利益的一致以及群体在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上的一致。我们可以猜想,当群体不赞成某事时,其力量是强烈无比的,任何被群体谴责的人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群体对其成员的谴责使他感到苦恼”⑦。

注释:

①达尔文:《人类的由来》,潘光旦、胡寿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49页。

②Tabitha,M.P.and Brown,K.S.,"The Evolution of Morality," Bioscience,Vol.46,No.6,1996,pp.395-396.

③Masataka,N.,Koda,H.,Urasopon,N.& Watanabe,K.,"Free-Ranging Macaque Mothers Exaggerate Tool-Using Behavior When Observed by Offspring," PLOS ONE,Vol.4,No.3,2009.

④B.阿列克谢耶夫:《世界原始社会史》,汪连兴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7页。

⑤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6页。

⑦弗吉利亚斯·弗姆:《道德百科全书》,何怀宏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70页。

标签:;  ;  ;  ;  ;  ;  ;  ;  ;  ;  ;  

论道德教育中“自然”的起源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