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7; 郑州市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7;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14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 CT头颈部联合动脉成像时的CTA参数优化:螺距、阈值的调整对于头颈血管显影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行头颈部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扫描,均由主动脉弓升部触发。其中A组螺距1.2,阀值120HU,;B组螺距0.7,阀值60HU。对比两组的动脉成像质量。结果A组的颈总动脉起始段与椎动脉起始段的动脉成像质量均明显优于B组(P<0.01),但对于颈总动脉分叉段而言,两组成像质量无显著差异(Z=-0.751,P>0.375), A组的大脑中动脉主干成像质量优于B组(P?)。两组患者在双侧颈动脉分叉段与双侧椎动脉中段的对比剂密度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进行双源CT头颈部CTA扫描时,采用螺距1.2,阀值120HU参数优化,可获得更优质的成像质量。
【关键词】双源CT;头颈部CTA;血管病变;扫描参数优化
【中图分类号】R9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295-01
头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症,诸如血管壁动脉硬化性斑块、狭窄、闭塞等是造成脑出血性疾病、中风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及早发现病变,及时进行支架植入手术或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疾病的风险[1-4]。随着CT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颈部动脉螺旋CTA成像可系统、全面、准确地了解头颈部的血管情况,且具有快捷、无创的特点,为许多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其运用越来越广泛[5-7]。本研究分析了螺距、阈值参数的优化对于双源CT(dau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CTA扫描成像质量的影响,旨在寻找一种能获取最佳图像的头颈部动脉CTA的成像方法,便于其推广使用,现将有关结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并行头颈部CT扫描的80例患者,筛选标准为:患者无碘制剂过敏史,肝肾等脏器功能正常,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9.3±7.5岁。B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0.4±8.1岁。
1.2检查方法仪器设备为西门子双源CT(Siemens Definition)CT扫描机,单圈旋转时间设置为0.28s,视野240mm,扫描覆盖范围350mm,扫描方式为容积,重建层厚0.75mm,间距0.4mm,管电压120kV,电流300mAs,准直器层厚0.6mm,卷积核函数B20f。
患者取仰卧位,固定头颈部,嘱咐患者在检查使尽量避免进行吞咽、呼气等动作。以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45ml左右的370mg/ml的碘帕醇(非离子型对比剂)和生理盐水50ml,控制流速为5.0ml/s,由主动脉弓升部触发;A组螺距12,阀值120HU;B组螺距0.7,阀值60HU。注射造影剂后,延迟10s后开始监测扫描;应用对比剂示踪法,当其CT值超过阀值时,患者呼吸屏气,延迟4s后按从足到头的方向扫描主动脉弓至颅顶的范围。对患者的双侧颈动脉、椎动脉、颅内动脉和颅内静脉进行成像后,分别测量其CT值,取3-5mm2范围内的均值。
在Brain Analysis软件中进行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
1.3成像质量评价手段将CTA动脉成像质量分为四个等级:0级、1级、2级与3级。具体标准如下:
0级:动脉显示不清楚,存在较多伪影,难以观察到动脉的轮廓;
1级:部分动脉或动脉局部显示清楚,但连续性较差,较多伪影且管壁毛糙不平,对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困难;
2级:大部分动脉显示清楚,连续性较好,伪影较少但管壁稍显模糊;
3级:动脉显示清晰,连续性好,管壁光滑,无伪影评为3级。
对于每位受检者的扫描成像质量,均有三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双盲评分,结果取均值。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达,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颈动脉节段成像质量对比A组的颈总动脉起始段与椎动脉起始段的动脉成像质量均明显优于B组(P<0.01),但对于颈总动脉分叉段而言,两组成像质量无显著差异(Z=-0.751,P>0.375),A组的大脑中动脉主干成像质量优于B组(P?),具体见表1。
3讨论
颈动脉CTA成像质量与三类因素有关:CT扫描参数(螺距、阀值等)、对比剂浓度及注射流速。目前,头颈部CTA扫描技术仍未形成统一标准,尤其是关于CT扫描参数的设定引起了广泛的热议[3,5,8]。
作为螺旋扫描技术,螺距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参数。调整螺距由小到大,扫描时间成比例缩短。适当增大时,其对于图像的噪声水平、切片的层厚响应的灵敏度、对比分辨率等则无明显的影响。但过度增大时,意味着检查床移动了过远的距离,易导致采集的数据一致性不太好,从而引起伪像[5,9]。
恰当的触发时间也是保证成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若阈值过低,致延迟时间过短,则动脉内对比剂未达到其峰值水平,且对比剂与血液尚未混合均匀,从而影响图像分辨率,且易造成血管狭窄等伪像;但若阈值过高,致延迟时间过长,则动脉内对比剂的峰值已过巅峰水平,且静脉得到强化,同样会影响成像质量[5,10]。
就本研究而言,A组适当增大螺距,扫描速度较快,能在较短时段内完成头颈血管检查,,因此阀值可较B组适度增高。这样主动脉升部内对比剂达到阈值的平均时间约为13s,加上触发后延迟的时间4s共计17s,扫描至头颈部的时间大概为18~20s,使扫描时颈部血管近段、中段及头部血管对比剂更接近峰值水平,且防止了静脉的过度显影,从而获得了优质的成像质量。。
综上,在进行双源CT头颈部CTA扫描时,采用改变螺距、阀值参数进行优化可获得更优质的成像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建新,王一民,杨诚等.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0,25(8):911-914.
[2]姜召福,苏万芬,姜舒等.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1):66-68.
[3]何锡华,郑晓琳,张旭升等.头颈部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病变的价值及影像学方法的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5,(13):172-175.
[4]李相基,于传宝,李刚等.头颈部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2):58-60.
[5]黄红云,蒲红,陶客言等.双源CT头颈部CTA扫描参数优化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08(1):49-52.
[6]李姝琪,郭君武.双源CT双低扫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5):502-505.
[7]陈钰,薛华丹,张大明等.光子探测器对于低管电压大螺距双能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迭代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7):544-550.
[8]薛跃君,邵燕惠.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在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11):1666-1669.
[9]杜煜,时高峰,王亚宁等.颈动脉双源CTA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的比较[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6):557-560.
[10]王智清,张凌,陈耀康等.双源CT头颈部CTA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5):812-815.
论文作者:郭文伟 马洪宇 顾志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动脉论文; 螺距论文; 血管论文; 头颈部论文; 质量论文; 参数论文; 阈值论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