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销”到“销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从“产销”到“销产”,虽只是顺序的颠倒,但价值却非同一般。
这个价值既在于它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又在于它顺应了农村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客观需要,还在于它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来看,流通业已从计划经济的末端产业变成市场经济的先导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生产既是经济的中心环节,又是经济的首要环节。其他环节都服从服务于这一中心环节。流通业作为计划经济的末端产业,其主要任务就是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照计划要求进行调拨运输,按票证制度规定进行销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生产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流通的作用日益凸现,逐渐取代生产而成为经济工作的“龙头”。龙头一动,整个龙身就会舞起来。有了销售与订单,生产就会跟上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包括农户能不能有效地组织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在很大程度取决于销售与流通环节;分散的农户种什么、怎么种,也已不再听命于计划与官员,而是根据市场信号自主决定;农产品何时卖,以及以什么价格出售,也不再由承担统购统销职能的供销社说了算,而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在这种转变中,“产”与“销”一起向后转,“销”由“后已”为“前锋”,由末端产业蜕变为先导产业。
从农村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来说,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发达地区农村已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踏上了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跨越,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短缺变为阶段性、结构性与地区性过剩。短缺的阴影渐行渐远,限量购买的各类票证走进历史,各类促销券应运而生。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这一变化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农产品的丰富,而且还表明农业发展由过去受资源单一约束转变为受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中,农产品价格既受国内市场的制约,又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农业收成如何,农民收入如何,固然与勤快与懒惰有关,更与说不清道不明的市场流通有关。
从发展现代农业来看,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农业的发展超出了初级生产的范围,拓展了纵向和横向上与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改变了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分割的现象,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其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囊括了一、二、三产业,并具有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等基本特征。对照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我国农业发展虽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很大差距,生产与营销脱节,发展方式粗放。这不仅导致了农民丰产不丰收,而且又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因此,牵住流通这个牛鼻子,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二)
从“产销”到“销产”的转变,不仅具有上述理论依据,而且又具有实践价值。
这既是典型样本的深刻启示,又是广大农民的真切期盼,还是保证农产品市场稳定的现实途径。
从典型样本来看,这几年山东农业发展亮点纷呈,现代农业突飞猛进,农民收入增长加快。个中的经验很多,关键的一条就是山东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兴办各类农产品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冷链加工,具有较为完备的产前、产中与产后服务体系与农产品营销体系。山东也因此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集散中心,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量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山东人曾自豪地说:“只有生产不出来的蔬菜,没有卖不掉的蔬菜。”资料显示:该省自2000年超过广东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省份后,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2002年~2007年平均增长达27.13%;出口份额从2002年的21.8%上升到2007年的25.3%。在2006年我国面临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实施食品安全法新法规的情况下,该省农产品出口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年农产品出口高达92.5亿美元,比名列第二名的广东省(41.4亿美元)多出一倍多。
从农民的急切期盼来说: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一直是政府与农民心头之痛。从生产领域看,2亿多分散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难以形成扩大农田经营规模并提高地块整合性的机制,极大地阻滞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规模效益的产生。而且分散弱小的个体农户又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削弱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增大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从个体农户来说,分散的农户信息来源少,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无法对行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其生产经营大多停留于低水平状态与无组织状态,要么以不变应万变,几十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要么别人种什么我也种什么,从众与跟风比较普遍,从而增大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从流通领域来看,分散的农民商品量小,虽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但缺乏商业组织发育的内在机制,难以形成农民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加之,分散农民经济实力小,谈判地位低,交易成本高,或信息无法沟通,致使农副产品无法成交,货到地头死;或者被压级压价,人为增大交易成本。面对滞销的农产品,无奈而又无助的小农欲哭无泪,急切盼望将农产品卖出去,实现心中丰产又丰收的梦想。否则,老年人的医药费、小孩的上学费、家庭日常开支就没有着落。
从稳定农产品价格来说,保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既是政府的责任,也符合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从政府来说,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农产品市场的剧烈波动对百姓生活、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都是不利的。从农民来说,家庭承包田是一家人的衣食之源,只有市场稳定收入才能稳定。对消费者来说,农产品价格上涨则意味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前几年,生猪价格剧烈波动,既给生产者带来了巨大冲击,又使消费者怨声不断,还让政府主管部门忙活了好一阵子。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飞涨与暴跌并存,更让人捉摸不透。既有一些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如玉米、粳米等主要农产品和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又有一些农产品成交价低得出奇,甚至低于成本。以备受关注的大蒜为例,两年前大蒜出奇的价贱,一袋40斤的大蒜售价才两、三元钱;时下这一袋大蒜要价200元,身价暴涨100倍,有网民甚至给这些价格飞涨的农产品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大蒜涨价叫“蒜你狠”,绿豆、红豆、黑豆涨价被戏称为“豆你玩”。与此同时,又有一些蔬菜价格暴跌。在全国第四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河北永年县南大堡蔬菜市场,大部分鲜菜价格大幅下滑,跌至近几年最低水平,有的甚至成本也收不回来。无论是价格飞涨,还是价格暴跌,都会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影响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对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三)
从“产销”到“销产”的转变,是大势所趋,既有理论上的必需,又有实践上的必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
首先,要顺应形势要求,调整工作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产品结构性阶段性过剩的新时期,政府管理农业的任务由过去解决农产品短缺的问题转变为应对农产品阶段性与结构性过剩问题;由过去在生产环节上催收催种变为在流通环节上帮助销售;由过去执行票证制度变为稳定农产品市场。体制的变革、主题的转换与任务的变化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调整工作思路,优化职能配置,创新工作举措。在观念上,要切实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在继续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把流通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在工作部局上,要按照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要求,适应新阶段的需要,调整工作重点,优化配置机关职能,在领导力量、政策扶持、人才配备、资金安排等方面更多地向流通业倾斜。在工作措施上,要更加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精深加工,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与流通业龙头企业,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其次,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提升流通业态。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现代流通方式与经营业态规模小,比重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据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近东的调研,目前40%的农户是自己销售农产品,47%的农户是卖给个体商贩,10%的农户是卖给连锁企业,仅有3%的农户是通过订单销售。因此,要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改造与新建一批农产品物流中心,完善收购、加工、储藏、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立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电子结算系统,尽快形成“畅通、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城乡物流网络,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大力提升市场功能,保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大、力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升农产品经营业态。
再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激活微观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国外经验表明: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扶持与培育,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特殊意义。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金融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销售服务、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大储藏等活动。另一方面要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引导鼓励农民立足本地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积极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做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大力培育农村各种营销协会与流通业龙头企业,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联系电话:025-8664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