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芦巴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胡芦巴论文,栽培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芦巴又叫芦巴子、香草子、香草、苦豆等。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胡芦巴的干燥成熟种子,供药用,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有温肾,祛寒,止痛等功能。治下腹冷痛、疝气等症。主产于东北三省、河南、河北、安徽、四川等省。山东省部分地区早有栽培历史。
一、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株高40~80厘米。全株有香气。茎直立,中空,常数枝丛生。叶互生,三出羽状复叶。花1~2朵腋生;无花梗;萼筒状;花冠蝶形,黄白色或白色;雄蕊10枚;雌蕊1枚。荚果细长,长5.5~13厘米,扁圆筒状,略弯曲,尖端成尾状,直或略弯,有疏柔毛,具有明显的纵网脉。种子多数,有长尖,直径0.3~0.5厘米,矩圆形或斜方形,淡棕色,表面不光滑,两侧各具深斜沟1条,有明显的脐。花、果期4~7月。
二、生物学特性 胡芦巴喜凉爽、干旱气候,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土壤均能种植。重盐碱地、低洼、积水地,排水不好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地不宜种植。以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粘壤土为佳。
胡芦巴喜温暖干燥的气候条件,耐旱力较强。南方气温较高,一般生长期为210~240天。北方山东等地区冬季较冷,一般生长期为180~200天。从播种到果实成熟都需要光照,才能生长良好、产量高,故应选择向阳的地块进行栽培。
三、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 播种前,每亩施圈肥杂肥2000~2500公斤做底肥,15公斤磷酸二铵,50公斤过磷酸钙做基肥。深耕20~25厘米,耙细整平作畦。我国南方因雨水多,常采用1.3米宽高畦,沟宽30厘米,深约20~25厘米,若小块土地高畦可放宽到2米左右。北方地区干旱常作1米宽平畦,以待播种。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北方春播在开冻后,也可“秋分”前后播种。南方常秋播。一般南方条播时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20~25厘米横向开1.5厘米深的浅沟。有些地区也采用穴播。穴距30厘米,每穴种子6~10粒,每亩用种量1.5~2公斤。土壤干旱先浇水,待水渗下后,地表稍松散时再播种。平畦按25厘行距开浅沟条播。每亩用种量1.5~3公斤。
田间管理 1间苗松土 播种后一般20~30天才能出苗。秋播,年前苗出齐后;苗高3厘米时,按株距6~10厘米间苗;苗高10厘米以上时,按株距15~20厘米定苗,去弱留强。苗高10~15厘米时浅锄土表。开花前期要清沟培土,防止植株倒伏。间苗定苗时结合进行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2排灌 出苗前一般不宜浇水,幼苗期如气候干旱要适当浇水。定苗后一般不用浇水。但遇到严重干旱可适当浇水。雨季注意排涝,切忌地内积水。
3追肥 秋播的,第二年春幼苗返青后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春播的,定苗后施苗肥每亩尿素5公斤或粪水2000~2500公斤。追肥后立即浇水。
防治病虫害1霜霉病:常在4~5月在植株叶片上有白色似霜的霉点处,可喷洒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3~4次,即可控制发展。增施钾肥,实行轮作也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2菌核病:常在4~7月份发生。根部腐烂,并有白色菌丝和鼠粪状菌核。可用50%托布津500倍液或50%速克灵1000倍液浇灌。
3白粉病:南方多在5~7月份发生。发病初期可喷粉锈宁5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倍液,亦可用波美0.3度石硫合剂喷雾。
四、收获加工 秋播的第二年“芒种”前后收获。春播的当年“小暑”前后收获。当植株呈现黄色,荚果尚未开裂之前割下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净杂质,晒干即可供药用或供工业上使用。一般亩产300~400公斤。众多专家认为:99年市场情况看好,以身干、粒大、坚实、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五、成分 胡芦巴的种子主要含龙胆宁碱(Gentianine)、番木瓜碱(Garpaine)、胆碱(Choline)、胡芦巴碱(Trigonelline),种子烘干至浅褐色时,约有2/3的胡芦巴碱转变为烟碱等生物碱、皂甙原(主要是薯蓣皂甙原、雅姆皂甙原)(Yamegenin)等其它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