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畲族“粑槽舞”的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
□ 张峰 王定瑜 杨勇 谢治梅 刘振坤 孙海波(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贵州畲族“粑槽舞”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畲族“粑槽舞”受多元文化冲击,保护体系相对不完善、保障经费相对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发展面临一定困难。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大宣传普及、深度挖掘“粑槽舞”文化内涵等传承与保护对策。
关键词: “粑槽舞” 传承与保护
贵州畲族“粑槽舞”源于畲族丧葬祭祀,表现形式独特,动作热烈粗犷,充满原生态气息,体现了贵州畲族自强不息、团结向上、热爱生活的民族精神。于2006年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多用于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和畲族丧葬祭祀活动中。现今“粑槽舞”受多元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体系相对不完善、保障经费相对不足等因素影响,生存空间被挤压,发展面临困难。
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人们休闲旅游的需求更加旺盛。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乡村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更有魅力,人们到乡村旅游的愿望更加强烈。但是,“千村一面”、粗制滥造、过度投资等问题依然严重。专家建议,乡村游要以文铸魂,勾勒最神往的故乡,书写最动人的乡愁,让游客魂牵梦萦——
卫星:为把普洱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粑槽舞”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1.1、原生态“粑槽舞”面临失传危机
原生态“粑槽舞”源于畲族古村落的文化沃土中,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有力实施,大量偏远畲族村落的村民外出就业、居住,而仅存的少数畲族聚居村中,剩下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村寨“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以麻江县陆堡村为例:仅2012年至今,有近130户畲族群众离开村寨到麻江县城、凯里市甚至于省外定居。
同时受多元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冲击,以及畲族村寨禁忌在非丧葬祭祀活动时冲“粑槽”等因素影响。目前原生态“粑槽舞”,仅在麻江县岩莺、营山、陆堡等少数畲族村寨的丧葬祭祀活动中展开,多数畲族丧葬祭祀以做法事代替,畲族古村落中已经很少响起那充满节奏感、提振人心的冲粑槽声。
1.2、现代“粑槽舞”难以融入全民健身活动
校园是当代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力推广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利用学校教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使学生了解贵州畲族民族悠久的历史,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传统媒体要讲新闻真实、传播伦理,自媒体同样要讲表达真实、传播伦理,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制造谣言或者故意误导公众,甚至搞成“网络黑恶势力”横行霸道、行敲诈勒索之实,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
1.3、“非遗”传承困境
加强经费保障,建议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增加对非遗传承人的激励、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工作,提供用于创作、展示和教学的传承场所;给予开展传承活动的经费补助;资助开展宣传、展示、交流、整理出版有关资料等专项活动;协调解决传承活动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保障依法享受获取报酬的权利。加强传承人的动态管理,对于生活困难的传承人群体给予政策扶持;建议设立非遗传承人保障基金会,为困难非遗传承人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激发传承人的内生动力。
麻江县是国务院确定592个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之一,2019年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为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所以“非遗”传承项目投入相对于经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有所不足,导致传承力度不够。但是麻江县依然克服困难,建立了县级传承人传承补助制度,按每一年度进行考核发放,并支持民间传统节日的开展,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展示展演活动,政府还为传承人提供“非遗”活动场所。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存在断代风险。
截止2018年12月,经政府认证的畲族“粑槽舞”“非遗”传承人有10多位,主要集中在麻江县六堡村、岩莺村,年龄在40多岁至80多岁之间,目前没有40岁以下的传承人,传承人年龄老化。传承人多数为自由职业或者务农,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平时参与传承指导的机会不多,经济回报有限。
据了解,国家每年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发放10000元的补助,贵州省级财政对省级传承人每年发放5000元的补助,而县级传承人补助是通过县级考核,获得相应等级的补助经费,经费略低于省级补贴。与苗族织锦、瑶族枫香染、酸汤鱼等能进行产业开发的非遗项目相比,“粑槽舞”难以进行产业开发,主要是传承人通过外出展演获得额外报酬,经济回报不高,很难靠技艺养家,影响了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同时年轻人的参与程度都不高,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传承。随着现有传承人年龄的增加,传承人出现了明显的年龄断层,“粑槽舞”后继乏人,随时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
2、传承与保护对策
2.1、完善“非遗”保护政策
应加大非遗保护的宣传普及力度,鼓励群众参与到非遗保护中。在社区、村镇、各级学校中开展相关的宣传、展示、体验、交流等活动;建议将“粑槽舞”中的优秀文化内涵,纳入当地居民公约、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中;积极支持优秀的传承人、传承团体到省内外进行展示展演活动;组织参加多种形式的非遗学术与实践交流活动。
2.2、提高保护意识,加大宣传普及
胡萝卜:每100克含胡萝卜素1.35~17.25毫克,还含有维生素B族、维生素C、脂肪及糖类和铁、果胶、无机盐等。
建议地方政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继续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使其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非遗的保护;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也要为非遗的保护开发规划方向,要有总体的目标和思路。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地方非遗保护体系,重点在非遗保护的传承工作、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社会宣传、全民参与等各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符合地方实情的创新保护举措;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传承队伍,有针对性的对原生态“粑槽舞”进行抢救性保护,将数字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融入到保护制度中;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添发展活力,让它能够让普通群众所喜爱,促进“粑槽舞”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
2.3、深度挖掘原生态“粑槽舞”的文化内涵
贵州畲族是我省十七个世居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脉络,融汇在畲族同胞的生活、生产当中,流淌在畲族的血液里。“粑槽舞”是贵州畲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麻江当地实际情况,可在义务教育学校中,分层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工作,将贵州畲族“粑槽舞”纳入畲族聚居地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将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融合,每周安排1-2个课时,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组织贵州畲族文化专家,编撰畲族乡本教材,在校园中推广;加强校园非遗文化宣传力度和非遗社团建设,具备条件的学校建立畲族民族文化研究室。对于开展非遗活动,在制度、教学计划、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建议深度挖掘原生态“粑槽舞”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整理和理论研究,将原生态“粑槽舞”所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主义新时代价值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提炼。
1.病料中链球菌检出及分离结果将病料和病料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发现4个养猪场的疑似病料中含有大量的革兰氏阳性单在、呈双或链状排列的球菌。
建议以文字形式进行整理记录,组织相关的贵州畲族文化专家编撰书籍;在尊重民族风俗的前提下,完整摄制贵州畲族丧葬祭祀活动中的原生态“粑槽舞”,以影音的形式进行保存。通过文字影音等现代化形式传播民族文化,举办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鼓励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理论成果的传播。
2.4、加强经费保障,激发传承内生动力
(1)“非遗”传承投入相对不足。
2.5、民族文化进校园
“粑槽舞”经过现代艺术加工后,表演形式简洁,器具精美,服装华丽,多用于民俗节日庆典、迎宾表演中。曾经参加过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民族文艺演出、登上全国少儿春节联欢晚会、贵州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舞台,并获得较高评价。但是由于跳“粑槽舞”需要粑槽、木鼓或者铜鼓、鼓架、鼓棒、鼓棒等道具,特别是粑槽在城市中很难购买,而且舞蹈需多人配合才能展开,对于练习者得到体力也有较高要求,儿童和老年人无法长期参与。因此“粑槽舞”虽具有一定观赏性,但是与广场舞、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相对普及、易于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项目相比,缺乏娱乐性、参与性,只有在民间表演比赛前,才会有群众集中练习,平时很少有人主动参与,难以融入全民健身活动。
1) 故障/报警处理建议:当系统中的某一变频器发生故障/报警时,监控系统会给出故障/报警信息,并给出该故障/报警情况下对变频器的处理建议,以便用户对照建议对变频器做出相应的检查。故障处理建议界面图如图7所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提高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能够让群众树立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时代责任感。
2.6、培养传承人
传承人是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主要实践者,以往以宗族传承和师徒为主的传承方式为主。建议以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传承人的重要补充方式,特别是在贵州省内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中职院校中开设初中起点的民族文化传承班,在课程中引入“粑槽舞”课程,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提高学习者文化水平,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培养其综合素质。
同时,加强非遗师资队伍,研究制定专兼职教师职称评聘政策,稳定师资队伍,加强教学专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聘请利用传承人走进校园授课教学,建立聘请传承人授课管理制度,明确和规范传承人的授课待遇。
2.7、服务于全民健身
畲族“粑槽舞”的传承与保护必须要融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建议加快建设配套健身设施,以学校、社区作为开展普及“粑槽舞”的主要阵地,针对各年龄段群众的健身需求,降低“粑槽舞”的学习难度,增强其趣味性、娱乐性,并结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提高群众传承民族文化技艺,支持各级非遗传承人建立民族文化基地。
小学体育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分参与,就要创新教学方式,拉近师生距离,注重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使小学体育课程的设计更加合理,由此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8、打造民族特色旅游村
贵州畲族传统民族古村落,现阶段缺乏特色产业支撑,大量中青年到城市就业、生活,留守人群中以老人、妇女、儿童,“空心化”、“老龄化”的现象越加严重。
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发强度小,原生态村落才得以较好的保存,并且近年来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初步具备民族特色乡村旅游开发价值。以麻江县畲族聚集地陆堡村为例,全村辖20个自然村寨,总人口2757人,共556户,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民族风俗、民族特色古建筑保存完好,极具民族特色,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距离麻江县城15公里,距离凯里市下司风景名胜区12公里左右,车程20分钟左右。
建议政府重视民族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加强古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古村落旅游的投资开发。鼓励、引导、扶持当地村民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充分挖掘畲族民族文化的内涵、多样性,在旅游发展中提升文化品味,拓展文化内涵。增设非遗原生态文化活态展示区,设立相关的器具、手工制品的展示、体验区域,开展具有非遗特色的民俗活动和展演活动,传播传统知识和技能。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转化成经济优势,实现村民就地发展,辐射带动周边村寨就业致富,解决农村空心化现象,留住更多村民参加学习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吕静.“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的再思考[G].东南文化,2018,6.
[2]唐明欢.黔西南州布依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8,2.
[3]周英,王珊.有关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的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02).
[4]王亚琼.贵州畲族“粑槽舞”传统体育文化透视——以麻江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05).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902-(2019)-10-069-2-SY
基金项目: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QNYZ201702)。
作者简介: 张峰(1986-),男,汉族,四川蒲江人,大学本科,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
标签:“粑槽舞”论文; 传承与保护论文;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