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成 (四川省宣汉县五宝镇学校 四川 达州 6361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7-021-01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高低和学生阅读能力强弱息息相关。而作者认为:阅读是一切学习和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作者通过课堂细致观察和课下走访得知:学生通过阅读后记忆能力要比听讲后记忆效果好得多。一般而言,依靠听觉获取知识和记忆要比视觉获取知识和记忆低得多。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些历史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教学策略单一。延续着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学生消极倾听和被动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者整节课堂。教师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本教材实施授课。学生亦步亦趋的跟随教师,学生学习主动性被严重压制。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和畏惧学习的不良心理。而许多学生依靠死记硬背,虽然能快速记忆,然而却很容易淡忘。导致教学任务流于形式。许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低下。因此,许多后进生阅读能力难尽人意。许多历史教师采取精确讲解和题海战术。而那些优等生通过经验积累和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这些学生思维能力强,热衷于刨根究底。这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条件。为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契机,有意识和有步骤的实施教学。适当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积极学习进行转变。由此一来,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和成绩提高。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历史教师要带着教学任务实施细读
一般而言,历史教材各个章节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为此,历史教师要组织学生细读教材。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细读之前,历史教师要整体把握课文精髓。结合教学任务精挑细选那些富含知识性、思想性的内容,也可以将这些知识点写到黑板上,或者在下课前进行概括总结。促使学生带着目标进行细读。此外,历史教师还可以采取默读和朗读的方式。原因在于,持续性阅读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影响阅读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持续性默读会导致学生跨越性阅读和分散注意力。此外。朗读有助于历史教师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那些生僻词汇。这种学生阅读和教师指导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拓展思路,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读完课本后,历史教师要提出一些问题来检验学生阅读效果高低。将那些重点和难点咨询教师,这种互相提问和互相回答的教学策略促使那些学习重点和难点得到归纳和形成解决方法。对于那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历史教师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广泛性讨论。也可以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对于讨论的时间要严格控制。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谈谈自身所想和所见,进行深层次探讨。由此一来,拓展了学习思路。增强了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此外,在学生进行广泛性讨论中,历史教师可以适当提出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由此一来,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结合。实现教学相长。历史教师的视角和思维直接影响了学生。通过广泛性讨论,加深了学生理解能力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三、历史教师要在思考和概括中深化知识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和交流来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对阅读内容进行概括。促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促使知识形成整体性。由此一来,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历史教师要在阅读这个层面上思考。此外,概括也要控制时间。此外历史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启发、概括等方式归纳知识和深化思想。对于那些学习重点和难点,可以由教师进行概括,当然,历史教师的概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具体化。对于那些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点,历史教师尽量不要满堂灌而要进行深层次分析和评价。比如:精确。语言要精确,切忌拖泥带水。此外,对于那些标准答案,历史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层次分析,在触类旁通中灵活运用。此外,在备课过程中,历史教师要语言规范,精讲细练。以免学生不知所措。此外,历史教师在概括过程中,要统筹兼顾教书和育人,充分利用历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因势利导,切忌死啦硬拽。这需要历史教师伟大人格和艺术功底。
言而总之:以上三点只是作者的一些点滴教学体会,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同仁不吝指教。
论文作者:熊成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记忆论文; 难点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