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论文_李嘉祺

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论文_李嘉祺

佛山蒂霖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省佛山市

摘要:城市园林绿地不仅为人们提供放松、交流和观赏的场所,同时园林植物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在城市居民的生活及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水资源污染、水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海绵城市理论在改善城市水生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净化城市空气,改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园林建设中。本文探讨了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园林设计。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让城市可以拥有海绵的特性,将下雨产生的积水和汇聚成的河流通过先通过净化,在城市中实现用水循环,重新供给居民生活使用,也可以经过渗透,留存等方法将水吸收,通过净化将水留住并循环至地下,如此以来城市地面上既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积水,不会因为临时停电停水让居民的正常用水生活受到影响,也可以通过草地,树林将水渗透到地下。

1海绵城市与城市园林绿化

随着风景园林绿化生态学的发展以及生态自然观点的提出,城市化建设同自然的关系在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支持下得到了有效解决。在生态系统循环中,水循环是根本动力,动植物要生长,物质能力的转换,水循环是前提条件,只有正常的水循环才能推动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城市化前大量裸露的土壤可以涵水、渗水,使降水顺利进入地下水系统,达成水循环,但在城市化建设中,硬质化的道路、建筑减少了裸露土壤面积,降水无法顺利进入地下水系统,阻碍了水循环。降水只能汇集成地表径流造成城市内涝。如果城市园林规划合理,建设到位,那么动植物就会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中,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绵城市需要与合理的园林规划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为城市生态带来的自然净化作用,逐步形成完整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海绵城市本质上是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一种雨水利用技术,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2海绵城市的优势

2.1减少洪涝灾害

每年我国各地区尤其是雨季充沛地区会出现大量的洪涝灾害,尤其是一些城市地势较低,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的安全,还省去了一些抗洪产生的不必要经费。

2.2平衡地下、地上水位

目前我国地区的地下水位属于缺失状态,很多农村地区的井眼相继干涸,在这个钢筋混凝土城市中,自然降水无法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和地表,海绵城市的理论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建立广场,绿地,森林,人工湖泊等,其具有渗透性,可以更好的补充地下水位,地上水和地表水形成系统的生态循环。

2.3降低不透水面积

我国现期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地表出现了大面积干涸,这跟人们的砍伐习惯有很大关系,植被越来越少,土地水得不到供给,土地硬化规模越来越大。“海绵城市”理论是根据不同的地区特性,设立绿地和植被,加强循环用水,规避土地大面积硬化,增加土地透水面积。

2.4提高雨水利用率

当前城市正处于地面积水严重,地表和地下水位降低的矛盾状态,“海绵城市”理论提出雨水循环利用,通过建设人工湖、池塘、绿地等自然景观,提高城区的雨水渗透技术,净化地面水体,通过良好的水体环境渗透到地下,改善城区的积水问题和生态水环境。

3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园林设计

3.1加强城市园林设计规划,实现因地制宜

在每个城市环境的各个方面将有这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土壤的性质和降雨的条件和植被的特殊区域,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要遵守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全面了解海绵城市的建设的重要理念,并且分析在不同环境当中的建设要点,从而有效保障园林设计的科学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保证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还要做好城市雨水收集和存储和净化等相关工作,并有效结合当地城市的山与水的总体布局,从而有效确保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要依据其所在的地理环境与水流汇集的实际情况来做好园林汇水的设计工作。

3.2城市园林道路设计

为保障园林设计雨水渗透的高效性,道路设计采用以下几点措施:①选用具有渗透性能的沥青,在道路结构设计上保证雨水的渗透,控制短时表面径流量;②结合地形,可适当的将人行道或者非机动车道改成随地形走向的线型,以便增大道路两侧的绿化面积,同时选择吸水性较强的植被,缓解雨水的瞬时径流量;③道路分隔绿化带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引导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带,同时经特殊配比的种植土,可涵养一部分雨水,多余的再由溢水口排走,保证植被的生长条件;④严格按着“海绵”设计理论,选择渗透性强的铺装材料,嵌草路面、草皮,多孔混凝土等。尤其是公园和树林边,可以采用木屑、卵石等材料。

3.3雨水净化系统的合理设计

3.3.1土壤渗透净化

雨水的净化可以直接通过土壤渗透来实现,比如通过草坪就可实现雨水的渗透净化,再收集渗透的水。大部分的雨水都是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的渗滤净化,渗滤过的雨水会被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者渗滤池中循环利用。

3.3.2生物处理净化

生物处理净化主要是利用生物所带有的净化功能来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在城市园林中,大多通过植物来完成雨水的初步净化。植物对于水体的净化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植物对元素的富集浓度是水中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可以吸收雨水中存在的各种元素以及杂质,实现对雨水的净化。二是植物具有代谢解毒的作用,可以吸收雨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另外,一些微生物构成的水塘也具有净水功能和二次过滤的功能,而且生物净化后的雨水还可以形成雨水再利用的净化系统。在植物选择方面要注意选择既能耐湿又能耐旱的种类,乔灌草地被搭配种植,形成层次丰富的立面景观,这样无论在积水还是干旱的情况下都能呈现植物造景之美。

3.4园林生态水渠和雨水缓坡

园林内部可根据地形地势条件来建设相应的生态水渠,既可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又能实现雨水回收。水渠的建设可以有明渠和暗渠。暗渠通常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在地下留有一定的排水沟,顺势而下。明渠则需要采用沙石料和透水土工布进行铺设,以便形成一定的渗透吸储功能,再顺势实现导流。

3.5城市园林绿地、树林设计

城市园林对绿地和树林的规模设计既可以让雨水得到循环,还可以为城市增设一道绿色的风景线,设计师们可以根据地形和城市规划,研究出每种植被和树木的根部走向,在根系汇集区建立一个集水池。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还应该关注到城市地下管网存在位置,根据起伏多变的地形来设置高低不同的绿地和植被,既可以让植被有充足的水分吸收,还可以给人们良好的视觉享受。当然基于所有的前期是,设计人员应该对植被的特性和对水体环境的吸收做好掌握,不同的植被和树木的选择都将会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产生影响。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景观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中,必须要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做到合理设计景观、合理选择“海绵体”,才能够从多层次的角度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建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唐正伟.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低碳世界,2016.

[2]彭红元.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

[3]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

[4]吴书惠,林明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

论文作者:李嘉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0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论文_李嘉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