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蒿芩清胆汤临床体会论文_李立辉

三仁汤,蒿芩清胆汤临床体会论文_李立辉

西昌市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西昌 615000

三仁汤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辫》,方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八味药组成,甘澜水煎服。

原书指出:本方运用于“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等湿恋气分之证。

湿邪伤人,留恋气分,郁遏不达,常波及三焦,而致上焦肺气不宣,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病证繁多,故施治用药,当细心揣摩,若仅用苦辛温燥化湿之剂,则每易助热化燥;如用苦寒清燥之品,则药过于病,常致脾伤湿留;惟宜芳香苦辛,轻灵淡渗,流畅气机之品,宣、化、利并进,务使三焦通畅,湿邪分消,湿去而脾不伤,邪除而正亦安,方堪称稳妥之计。

三仁汤以“三仁”为主药,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畅肺气,以通调水道,使湿邪下渗;薏苡仁甘淡,功在疏导下焦,兼能渗湿益脾;白蔻仁芳香苦辛,《本草正义》说它能上能下“先升后降”,故能转枢中焦,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滑石、通草淡渗利湿,再用轻灵透利之竹叶,一则宣泄内外之湿,二则清透湿郁所化之热。全方宣、化、利俱备,汇数法于其中,共成宣畅三焦,化气利湿之功,且方中药性和平,无寒热之偏及温燥辛散太过之弊,正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中徐灵胎评语云:“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

蒿芩清胆汤见于《重订通俗伤寒论》方由青蒿、淡竹茹、半夏、赤茯苓、黄芩、生枳壳、陈皮、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八味药加碧玉散组成,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本方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肋胀痛,舌红苔白,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等署湿成疟,热重于湿之证。《灵枢,四时气篇》曰:“邪在胆,逆于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是少阳热盛之征。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故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干呕呃逆。苔白间现杂色,脉滑,是胆胃俱病,气化不行,痰湿中阻所致。所以治当清胆热为主,兼以降逆和胃,化痰利湿

此方益用苦寒芬芳之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清泄胆府之邪热,并为君药。竹茹、半夏清化痰热,陈皮、枳壳宽胸畅膈,和胃降逆,并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导邪随小便而出,为佐药。如此相配,使少阳邪热得清,胃中逆气得平,痰化湿除,气机宣畅,则诸证自愈。

主治署湿成疟,热重于湿,即王士雄所云:“风寒之疟可以升散,署温之疟必须清解”。湿热弥漫气分,热重于湿,气机不畅,小便黄少者,也可以用本方加减治疗。

何秀山:“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芩,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

余临证数十几年来,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湿疟气分,湿邪伤人,而致三焦气机不利,清浊升降失司之病证,用以上两方合用或随证单用加减疗效颇著,现举例如下:

一、胁痛

王××,男,49岁,某公司经理,2016年6月18日初诊。患者曾于2012年做腹腔镜手术取出“胆囊结石”,术后无异常,休息1月后工作。由于工作原因,外出应酬时感右肋下胀闷隐痛,多次到西医院检查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近月来,肋胀痛加剧,伴有脘痞泛恶,口干苦纳呆,喜冷不欲饮,两手足心发烫,心胸烦热,急躁易怒,面觉烘热,心悸、尿黄。舌胖大,舌红(舌尖尤甚),苔浊腻微黄,脉滑而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诊为湿热蕴于肝胆,以宜气化湿,清泄肝胆为治,方选蒿芩清胆汤合三仁汤加减。处方:青蒿15g、黄芩10g、勤枳实15g、姜半夏10g、竹茹10g、苡仁30g、白蔻仁5g、赤茯苓15g、通草10g、金钱草30g、藿香15g、佩兰15g、碧玉散10g(包煎)。2剂。6月23日复诊肋痛已止,余症均大为减轻,腻苔渐化,予原方再服三剂。6月30日三诊病情基本好转,现不思饮食、纳差、精神可。予参苓白术散,调 理后,诸恙全愈。

本例舌质红而胖大湿润,且复以浊腻黄苔,结合头身困重,脘痞纳呆,口苦泛恶,以及胁胀痛,烦热易怒等症,肝胆湿热显而易见。肝胆相表里,中寄相火,肝胆湿遏热郁,相火因而炽盛,上冲则颜面烘热,扰心则心悸心烦。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手足心热。再以湿热证而论,它是热苔湿中,湿寓热内,再者搏结不解,热得湿则愈炽,湿得热而愈横,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故“湿热两伤,不可偏治”的治疗原则。

本例以蒿芩清胆汤合三仁汤加减,即具有清泄肝胆之效,又有宜气化湿之功,两者兼顾,故湿化热退,疗效显著。

二、头痛

张××,男,36岁,农民。2018年9月14日初诊。农忙之际,常劳作于雨中。今患头痛,曾服用荆、防等温散之品无效,吃西药去痛片可暂缓片刻。痛延一年未愈,时重时轻,近日加重,自诉头痛如有重压百斤,晕痛难忍,午后尤甚,口苦纳呆,胸脘痞闷,肢困身楚,急躁易怒,小便黄。舌质胖边尖红、苔腻黄,脉弦滑濡。因由风寒湿浊外感,内及三焦,气机滞而不畅,清阳不可上达,反致浊阴上蒙,病延时久,已出胆热之症,治以清泄肝胆、宣畅气机,散寒除湿,升清辟浊。处方:青蒿10g、黄芩10g、竹茹10g、杏仁10g、白蔻仁10g、苡仁15g、半夏10g、通草10g、佩兰10g、苍术10g、石菖蒲10g、细辛8g、升麻10g、滑石20g、甘草10g、藿香10g、厚扑10g,三剂水煎服。病员于9月2日复诊,头痛大减,全身轻松,嘱原方再服二剂而愈。

三、泄泻

李××,女,28岁,公务员。2018年8月10日初诊,时值夏署之时,运动后误食生冷,当晚即腹胀肠鸣,继而泄泻,至今已有一周,曾先后去医院输液三天。口服止泄消炎等药物无明显好转,现日解稀便5-8次,量少不畅,胸脘满闷,腹胀且痛,嗳气不爽,恶心欲吐,纳呆肢困,小便黄小灼热,舌正苔白厚腻,脉濡缓。寒湿伐中,脾气被困,气机升降失司,乃致清不分,成湿泻。病延日久,邪有化热之势。治渗湿化浊,醒脾和中,调畅气机。处方:杏仁10g、白蔻仁5g、苡仁15g、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0g、半夏15g、滑石20g、通草10g、茵陈10g、藿香10g、焦楂10g。水煎服三剂。8月18日复诊泻已全止,小便清长,症状消失,饮食增加,但感乏力,吃饭不香,拟六君子汤三剂,调服而愈。

四、黄疸

王××,男,36岁,业务员,2018年10月12日初诊。因工作常在吃饭,近十几天来,食欲不振,胸闷腹胀,肢困乏力,小便黄如浓茶4天,不加注意,今晨发现双目俱黄,急诊西医,经检查,确认为“急性黄疸肝炎”遂示治于中医。今前症不减,双目白睛及全身皮肤发黄如橘皮色,恶心欲吐,大便溏而不畅,舌边尖红,苔淡黄而厚,脉强滑。湿热郁滞三焦,郁而发黄,属阳黄之证,治宜开畅气机,清利湿热、退黄。处方:茵陈30g、土茯苓30g、杏仁15g、白蔻仁10g、苡仁15g、厚朴10g、竹叶10g、半夏15g、通草10g、滑石25g、生山桅15g。水煎服10剂。

10月23日复诊,黄疸已消,胸闷腹胀已除,太便通畅,小便淡黄,饮食尚可,惟舌边稍红,苔薄微黄,气机虽已畅,余湿热未尽,治以甘露消毒丹加减,余邪尽除而康复。

五、水肿

黄×,女,18岁,学生。2018年8月8日初诊。时逢署假,外出游玩,途遭雨淋,全身湿透,次日感全身沉重不适,咳嗽咽痛,自服外感药后咽痛渐好,咳嗽减轻,但全身渐见浮肿,急诊西医,尿常规: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治疗几日未见好转遂求于中医。患者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凹陷不起,肢体困倦,胸闷不适,偶有咳嗽,腹胀纳少,大便溏,小便少,舌质稍红,苔白厚腻,脉沉缓。证属水湿外袭,浸淫肌表,肺失宣化,脾不健运,三焦不利,水适不通。治以芳香化湿,宣肺健脾,通利三焦。处方:杏仁15g、苡仁15g、白蔻仁8g、厚朴15g、半夏10g、通草10g、茯苓15g、茯苓皮10g、桑皮10g、藿梗10g、大腹皮15g、陈皮15g、冬瓜皮15g、苍术10g,另加玉米须50g,水煎服5剂,嘱忌盐。8月20日复诊,浮肿已消7成,尿量增多,胸闷减轻,咳嗽已无,饮食尚可,复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余未见。治前方去藿梗加白牙根15g再服5剂。9月2日复诊,浮肿全消,余症状全无。尿常规已呈阴性,惟感四肢乏力,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而愈。

体会

一、治病要知常达变,决不能固执成见,庶可使主方遣药遣丝丝入扣,恰合病机。

二、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合为一经,其气化于胆中化水谷,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三焦气机不畅,胆中相火乃炽,湿恋气分,波及三焦,病证不外胸闷,脘腹不适,或胀成痛,或呕恶,或嗳气,烦絷急躁,小便不畅成黄或灼热,身困,舌黄较厚或腻等症,皆可用三仁汤、蒿芩湿胆汤加减,辨证确切,加减得当,疗效可靠。

三、三仁汤中杏仁、苡仁、白蔻仁、半夏、厚朴为宣畅三焦,理气化湿。不可轻意去除。

蒿芩温胆汤中青蒿、黄芩、竹茹、为君不可轻易去除,余药随证加减。

四、本讨论之方,毕竟是祛邪之剂,辛宣滑利,耗气伤正,邪去则止,不可久服。

论文作者:李立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6

标签:;  ;  ;  ;  ;  ;  ;  ;  

三仁汤,蒿芩清胆汤临床体会论文_李立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