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商投资企业若干问题的认识_投资论文

对外商投资企业若干问题的认识_投资论文

对外商投资企业几个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外商投资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些人指责外商投资使民族名牌消失的同时,一批新兴的、富有活力的民族名牌已经或正在外商投资企业中产生。相对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来说,我国的外商投资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如何看待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性,其生产的产品是不是“民族”产品,则需作具体分析。笔者个人倾向于认为,一些用外国公司的专有技术、配方、诀窍等生产的、商标所有权掌握在外方手里的外国品牌的产品,可以看作是外国产品,如广州宝洁的海飞丝、飘柔等,以及利用特许权转让生产的,如可口可乐等。但属于合资或合作企业的产品(品牌)就不能看作外国产品(品牌),而应看作是我们的民族产品(品牌)。

如此看来,我们对所谓外商投资冲击民族经济的现象就会有新的认识。分析表明,某些人认为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品牌)中,实际上有相当部分是我们的民族产品(品牌),也就是说,在一些人指责外商投资使民族名牌消失的同时,一批新兴的、富有活力的民族名牌已经或正在外商投资企业中产生。这些都可以从我国外商投资的实践中得到广泛验证。如笔者调查的惠州TCL电子集团公司, 通过合资建成了年工业产值50亿元、利税3.5亿元、国有资产3亿多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创出了TCL电话、TCL王牌彩电等民族名牌产品。再如青岛海尔集团,其前身是一家曾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 也是通过与德国利勃海尔的合作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另外,笔者调查的重庆庆铃、建设一雅马哈、广东科龙、深圳赛格、莱英达、济南考格尔等企业,也都创出了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民族名牌,有些产品并且打入国际市场,成为民族产品的代表。

更值得一提的是,外资的进入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和名牌意识,也带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进行的“1995年全国主要城市居民消费品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占有率排第一位的分别是:白酒类:孔府家酒;矿泉水类:崂山矿泉水;饮料类:可口可乐;衬衫类:金利来;乳酸制品类:乐百氏;牙膏类:中华牙膏;摩托车类:木兰摩托车;冰箱类:容声冰箱;洗衣机类:小天鹅洗衣机;空调类:春兰空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国外品牌的产品不过两、三种,而约半数却是中外合资合作的产品,并且还是我们所普遍认可的民族品牌,这其中的含义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在我国市场所占份额仍然很小

改革开放的17年,我国的外商投资确实有了极大发展,实际吸收外资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相对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来说,我国的外商投资仍然处于较低水平。1995年是中国外资进入最多的一年,人均使用外商投资也仅30亿美元,而泰国1990年为50美元,墨西哥1991年为123 美元(不包括股票市场吸收外资);中国到1995年底累计人均使用外商投资105美元, 而墨西哥到1990年累计吸收外商投资297.6亿美元,人均366.7美元,马来西亚到1992年人均吸收外资1344美元。从外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看,中国1994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5000多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2%,而巴西1991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5%。另外,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外商投资中的大部分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而加入剔除这部分,中国的总体外商投资规模就更小,截止到去年年底不过405亿美元,全国人均只有32美元。而在外资经济中, 剔除港澳台部分,1994年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6.65%,占工业增加值的6.5%, 销售额的6.88%,利税的6.98%,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数和产值的2.51%和6.63%。即使在外商投资最多的一些地区和行业,外资在其中所占比重也不算高。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约有60%出口,内销部分只占40%左右。如1994年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约2000亿元,仅占国内市场零售总额的4 %左右。从我们普遍认为外资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几个行业看,也并非已经居于垄断地位,如汽车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销售占不到20%左右。医药行业占13%,电子占不到20%,洗涤剂占35%,啤酒占20%,而其中,属于外国产品(如前分析的)的更少,如啤酒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外国牌号的啤酒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3%。

可见,虽然某些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已有一定占有率,但总体来看,其市场占有份额仍然很小,即使从保护民族经济的角度说,也还远远没到需要限制外商投资的地步。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几个行业,要么是国家统一规划利用外资搞的(如汽车等),要么是国家放开竞争行业(如洗涤剂等),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也是有利于这些行业发展的。

如何看待外商投资企业吞并民族名牌问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名牌,尤其是一些老的名牌,先天就有不足,一是这些名牌产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它的有名更多的是由于物质的匮乏,因为当时一个地区甚至全国就那么几个牌子;二是这些产品的质量、款式、包装等等方面几十年一贯制,不能适应新的市场条件下的竞争;三是长期的历史积淀使这些老企业包袱沉重、机制落后、技术设备老化,难以更新改造求得自我再生;四是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不能为名牌的保持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才是民族名牌消失的深层原因,外商投资不过促进或实施了这一过程而已。我们可以看一看那些被吞并的名牌,基本都由于这些原因。所以,我们对所说的名牌是否具有名牌的含量要分析,对拥有名牌的企业为什么要合资也要分析。

以“活力28”为例。活力28集团公司是我国洗涤用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国产名牌“活力28”,生产能力过去一直雄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主要产品“超浓缩洗衣粉”产销量曾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4%, 1992 -1994年间平均每年实现利税保持6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1995 年以来,集团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危机,1995年1-10月与前年同期相比,产值下降29%,销售收入下降14%,利润下降16%,超浓缩洗衣粉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不足三分之一。据有关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美、日、德、英等国的4大国际民用洗涤剂公司,通过与上海、北京、 天津等国内著名老牌日化厂合资而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凭其资本实力,采取“近期贴本占市场,远期垄断图大利”的营销战略,抢占中国市场,挤垮活力28集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问,为什么活力28面对竞争就那么轻易地败下阵来,而不能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自己,在市场上真正站稳脚跟呢?原因也很明显:活力28虽然利税超过5000万元,可利润大头上缴国家,小头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技术改造缺乏资金,而不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则难与外国商投资企业抗衡;流动资金只能满足所需的一半,正常的生产经营都捉襟见肘,参与竞争力不从心;产品质量虽好,但促销投资远比不上外资企业;假冒产品横行,公司无力组织打假力量。所以,活力28“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市场一步步丢失”。对此,我们是该对外商投资表示愤慨呢还是该对活力28表示悲哀?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民族名牌被外商投资企业吞并的现象,反映了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名牌本身名不副实,二是名牌拥有者不能凭自己力量保持并且发展名牌,三是我国从宏观上未能为名牌的创造、保持和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商投资才“乘虚而入”,填补了我们经济体制、企业机制等方面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商投资与民族名牌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可使我国在开放的基础上重建民族经济,重创民族名牌。

标签:;  

对外商投资企业若干问题的认识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