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梅河口市中心医院 吉林 梅河口 135000)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中行瑞格列奈片进行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情况。方法:择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划分为A组、B组,分别60例。A组:常规治疗;B组:常规治疗+瑞格列奈片治疗,统计并对比分析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B组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情况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选择瑞格列奈片治疗的效果确切,低血糖等发生率较低,应当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瑞格列奈片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9-0075-01
糖尿病在临床中常见,是一种代谢性、慢性以及终身性疾病,如若不能及时开展措施进行干预,很容易累及到心脏、肾脏等重要组织器官,从而增加病情的严重程度[1]。老年糖尿病患者受自身影响,在治疗方面更加棘手,不仅需要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还需要长时间的服用药物治疗[2]。以往常用的降糖类药物虽然能够控制血糖指标水平,但是却容易出现低血糖或者对胰岛素分泌情况带来负面影响;瑞格列奈是新型的控制血糖类药物。为进一步验证瑞格列奈的治疗效果,本文择取我院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划分为A组、B组,分别60例。A组中男性:女性为34(56.67%):26(43.33%),年龄56~81(64.79±2.19)岁;B组中男性:女性为35(58.33%):25(41.67%),年龄56~82(64.81±2.20)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A组:常规治疗,讲解饮食方面应当注意的事项,并为其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予以胰岛素进行治疗等。
B组:将常规治疗作为基础,并予以瑞格列奈片进行治疗,0.5mg为初始剂量,每日3次,均在三餐之前服用;之后根据病情的变化、血糖指标实际情况对剂量进行调整,但是每次的最大剂量不得超过4mg,每日不得超过16mg。
均持续治疗3个月。
1.3 评判指标
统计并对比分析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情况。
临床疗效:血糖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超过30%,BMI指数也降低超过30%,为显效;BMI指数以及血糖指标水平同治疗前进行对比,降低在10%~30%范围,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对比 [n(%)]
3.讨论
糖尿病的特征是高血糖,主要是由于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存在缺陷等造成,如果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下,会对较多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本研究显示,B组用药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A组(P<0.05),说明使用瑞格列奈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方式。瑞格列奈在医学中又名为诺和龙,玉米淀粉、微晶纤维素等属于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血糖指标水平的一线治疗药物,服用之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吸收,因此具有发挥作用快的优势,在临床中其市场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病患在服用瑞格列奈片之后,药物的清除速度较快,因此不会出现毒素蓄积的现象;在4~5h后便能够帮助其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的水平[3]。除此之外,在肝脏部位,此药物能够代谢非活性产物,排出体外则主要是通过粪便排出,且是一种血糖调节剂,服用之后会对餐后的胰岛素分泌情况产生影响,但对于空腹胰岛素水平是不会产生影响的,因此能够对餐后血糖指标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选择瑞格列奈片治疗的效果可观,应当推广。
【参考文献】
[1]谢芳,吕冬,陈锋.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片治疗老年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5):144-145.
[2]刘志大.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8):8-9.
[3]黄素平.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1):1608-1609.
[4]陈军,甘华葵,孙毅.西格列汀与瑞格列奈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药房,2016,27(26):3711-3712.
论文作者:许红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格列论文; 疗效论文; 老年论文; 血糖论文; 胰岛素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安全性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