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业技师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 要: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本文从什么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什么要传承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怎样传承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道德教育对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道德建设,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同布帛粟黍一样,是片刻也不可缺少的。一个文明的、理性的国家,是世界的福祉;一个野蛮的、自私的民族,是人类的灾难;一个道德沦丧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悲哀。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我国的道德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儒家的道德教育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性的位置。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如何吸收和发扬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技工院校道德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什么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
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既是大学问家,更是大教育家,其后的孟子、朱熹、韩愈、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孔子学说,更是通过培养学生,创办书院,著书立说,将儒学经典发扬光大,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核心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不断追求进步的中国人。儒家著作包括“四书”、“五经”等多部儒家典籍,其中《论语》被誉为“治世之书”,古时有“半部《论语》治天平”的美誉,它所构建的一些理念如“忠、孝、仁、义”等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中华民族民族伦理道德的体现。另一部经典《大学》被誉为“最早的德育原理教科书”,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大境界,认为道德教育是天底下最大的学问。由此可见,我们通过把儒家经典运用到学校的德育实践中,不仅能继承国学精髓,而且能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实在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什么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主要指的是以儒家化理论传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儒家道德教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举不胜举的传统美德,其中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身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真情谊;“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学习方法等等。
当然,儒家道德教育的传统中也有糟粕,优劣并存,并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所以,对儒家道德教育的传统,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其精华,弃之糟粕,批判地继承,为当今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之用。
二、为什么要传承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
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工作历来是比较重视“德”。《论语》强调“为政以德”,《三字经》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唐代的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近现代蔡元培提倡的教育目的是“养成健全的人格”,现代的陶行知要求“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可以这样说,在千百年的我国教育中,都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传承相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由于社会制度的更迭变换,或者社会背景的千差万别,但“德”在教育中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儒家的道德教育传统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为什么学校德育工作要始终传承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呢?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 历史是一条长河,横亘古今,对历史可以批判,可以继承,但不能割裂,更不能抛弃。
三、怎样传承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教育是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道德教育无非三个途径: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地位,是整个道德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就要坚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树人。而在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坚持继承和弘扬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这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儒家道德教育对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1.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孔子认为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到谨慎处事,讲究信用,爱护大众,亲近有仁有德的人,这些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在具有这些品质,还有余力者,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的教育对象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学技能的时期,一切都在发展当中,可塑性强,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抓好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立志教育。儒家都把立志视为道德修养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朱熹说“问为学功夫,何以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王守仁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黄宗羲的“学莫先于立志,立志则为豪杰,不立则为凡民”,更是把是否立志视为区分“豪杰”与“凡人”的标准。可见对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才能产生内在的强大驱动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3.自信心和责任感教育。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追求个人人格完善,视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个人对国家社会都应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意识和“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天的德育教育中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挫折教育。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明修养、品格、不怕逆境、敢于抗争、接受砥砺,揭示了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曾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自强不息,永远奋进。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才能增强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的需求。
中华民族文化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于人类的贡献自不待言,若干领域的学术思想成就也丰富了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教育思想、军事理论等,在当今的世界上仍然具有不衰的魅力。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大力弘扬和传承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不仅愧对我们伟大的祖先,也愧对我们的后世子孙。
论文作者:谢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儒家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优良传统论文; 道德论文; 学校论文; 中华民族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