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评的“学位”_升学考试论文

高三总复习中的“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复习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的界限,体现着“质”与“量”的统一。人们认识事物,只有把握好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住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注意“适度”和分寸,就容易使事情“走火入魔”;把“度”凝固化,事情又往往难有起色。这是辩证法。

高考复习更应把好“度”。

一、缓坡度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人高三一上阵就爬陡坡,完全丢开课本知识程序,搞知识块“大串联”、模拟综合“大覆盖”、“扣考纲、盯高考,怎么考,怎么教”,不仅与素质教育有出入,而且大多数学生吃不消。

按照认识渐进规律和识能转换关系,总复习应担负“温故知新”、深化认识、提高能力、体现素质的重任,是一个“再学习”的渐进过程,切不能一步到位,教师的“授”与学生的“受”要统一在螺旋递升,跳跳摘桃的基础上,教学的高度、深度、广度、精度、难度、力度应铺设成省力而持重的“斜面”坡度。

比如,在计划安排上,被许多老师公认较好且已采用的“三轮复习法”就是递阶上升的好例证。

又如,元素及化合物的课堂复习,教师可设计为:观赏(看录相)→动手(做实验)→观测→查阅→联想→类比→归纳→记忆→应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兴致勃勃动手,潜心蓄意求索,主动看书,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步步升级,点点落实,从而知识得以深化,潜能得以发挥。

二、多角度

按照学习动机理论,复习中,教师传递的信息与学生对信息的“兴趣”应统一在产生共鸣,具有力度的关键上。为此,复习课也不能完全照课本顺序进行机械重复,否则,学生无兴趣、无驱动力;老师也不能老采取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解释性单线式教学,否则,学生往往困于记忆之中,思维容易疲劳和僵化,不仅无助于深化与提高,还会挫伤积极性和热情。

“多角度复习”讲究的是随总复习进程,每遇一知识关节点,便以此为核心和线索,融汇和辐射其他相关知识及其应用,立体透视,发散思维。其教学过程和课堂结构如附图所示(①~⑨为教学过程,方框内为课堂结构)。

例如,复习“酯化反应”时,围绕酯化与成酯,以激趣悬念开路,以“透视”全书的问题贯穿始终,发散出“十大成酯规律”,着眼于要点归纳和知识辨析,致力于知识迁移和验证发展,让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多因素分析、多方案归纳、多方法解决问题的“四多”思维训练,巩固了知识,深化了认识,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弊端,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三、大跨度

有这么一个问题发人深省:

“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为1∶3,若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a和b,则a和b的关系可能为()。

①a=b+5;②a+b=8;③a+b=30;④a=b+8

A.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① D.①②③④

经NH3和PH3的条件反射,且受SO3教训的刺激,不少考生选C答案深信无疑,即使对照正确答案D时仍然还迷惑不解。病根在哪?就在于XY3型无机物与极简单的C2H6有机物知识点因前后章节跨度大而思维严重脱节。

类似无机与有机知识脱节的问题太多,诸如,重视化学性质忽视物理性质,重视定性忽视定量,遇到定量又淡漠定性,注意重点忽视边角……等等,都是知识和思维能力方面“丢三落四”,缺乏跨度的表现,只能靠复习课中精心设计的“大跨度”情境予以感悟,令其猛醒。

例如“漂白问题”,就应横贯初中的活性炭、高中的Cl[,2],HClO,NaClO,Ca(ClO)[,2],KClO,SO[,2],Na[,2]O[,2],K[,2]O[,2],H[,2]O[,2],HNO[,3],有机色素等知识。优秀的知识应经得起跨越章节、跨越时空,更换“环境”的迁移与检验,“要紧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

四、高浓度

目前的总复习课,较普遍地还流行着“泛”和“慢”两种常见病。“泛”就是:以考为法宝,以分为导向,凭着试卷、借“题”发挥,讲到哪算到哪。这样,老师倒省心,学生可苦了——面对“题海”,记住这个题目,冲淡了那题印象;补了这个漏洞,又出那个缺撼。一堂课看似忙乎,实则虚渺泛散,学生无法从严谨的知识体系角度以简驭繁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高浓度”并非只追求课堂信息量大、密度大、题量大、讲得多,其核心是注重信息通畅,低耗高效。运用之妙在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备课先备学生,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寻找和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会做”。

例如,一节课理顺有机化学各类烃分子中的碳碳键(C-C,C=C,C≡C和特殊键)类型及其对性质的决定作用,烃的衍生物中官能团结构和位置与性质的关系,信息量适度,“扫瞄”的知识却不少,而解决问题更见效。怪不得1998年高考出现如下新颖陌生题目:

在于食物(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跟1 mol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和H[,2]的最大用量分别是( )。

A.1mol,1 mol B.3.5 mol,7 mol

C.3.5 mol,6 molD.6 mol,7 mol

本届考生一致反映选D答案很得心应手。

五、快速度

上述的“泛”,必造成“同题异卷重出现”,浪费了宝贵时间,必导致复习节奏上的“慢”;“泛”也造成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拼凑,千篇一律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打不起精神,必导致心智和行动上的“慢”。“慢”就使人思维迟钝,昏昏欲睡,岂谈学习热情、求知欲望?

在兼有难度和速度要求的高考中,赢得时间就能赢得胜利。这就迫切需要高三复习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比例适当,有疏有密,有张有驰;教学内容在完善知识点、可考点、热点、难点、重点、迁移知识点、新知识点等结构化的同时,应帮助学生寻求“巧解快解、求活求新”的思维技巧。“双基”如期到位,解题技巧水到渠成,炼得炉火纯青,解决实际问题时自有灵巧的快速度。

总之,“度”是事物的“质”所规定的“量”的活动范围,低于此活动范围下限的所有“量变”,改变不了事物的“质”;而超出此范围上限的所有盲动,就会打破“质”的稳定性。显然,高三总复习的“质量”紧紧缘系于“度”的把握上。

本人复习中注意到上述“五度”,经检验,效果不错:1998年高考所任班级中化学单科居全校第一(144分),人平分居全校第一(122.8分),个人总分第一即获“武汉市状元”(689分),过省线升学率100%。

标签:;  

高三总评的“学位”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