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的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

元上都遗址的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

元上都遗址的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周逸斐 内蒙古大学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貌奇观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游牧文化和草原文化吸引大批世界各地游客。但目前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粗略、泛化、分散”、掠夺式开发的问题。该文在我国要建立文化自信的战略背景和文旅2.0时代背景下,选择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草原都城——内蒙古元上都为研究对象。基于上面提出的问题,探究如何保持原汁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一条成熟高端、有品质的文化产业链,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元上都遗址;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一、元上都遗址文化的价值

(一)元上都文化的独具价值

元上都是元太袓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今)建立的草原都城,与元大都(今北京)共同构成元朝两大首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的独特代表,元上都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体现,是蒙元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典范。因此元上都遗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无法复制性和独特性,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文化软实力,让西方国家全方位、多方面了解中国多民族文化的明信片。

关联企业的定义确定价格是否有交易很是重要,因为如果两企业之间实际上没有相关联,甚至呈现公平或不符合商场定价买卖也不踩逃税问题,就不介意,损伤的一方不提出异议,就断定为只是业务的自由。

(二)元上都文化的历史价值

元上都的建立让当时分裂割据百余年的社会重回大一统格局,也为之后的多民族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元上都是元朝的开国之都,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加之农牧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区和横跨亚欧板块优异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是13世纪极富盛名的国际大都市,也成为如今了解蒙元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元上都文化的产业化价值

元上都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打造的四条精品旅游路线中锡林浩特——赤峰草原、蒙古族文化、红山文化、辽文化、地质奇观、温泉度假旅游线路中的核心旅游景观,为文化产业化发展夯实了流量基础;元上都地区金莲花草原、森林草原等水草丰美的自然景观为这一草原都城遗址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原生态环境;此外还有在整个蒙古民族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察哈尔部文化、闻名遐迩的那达慕大会和传统美食等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这些条件对原本单纯遗址的展现到背后民族文化深层次挖掘、促进文化产业化、产业集群化转变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二、元上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元上都文博景区依托元上都遗址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元上都遗址和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元上都博物馆为核心,周边延伸修建出文化中心、广场、雕塑群等基础设施和场所。元上都遗址主要是呈现遗址的自然原貌;元上都遗址博物馆位于原址南部的乌兰台敖包山半山腰处,主要通过现代虚拟现实技术、沙盘等高科技手段进行遗迹还原,让观众沉浸其中,切身感受到厚重的蒙元文化氛围;元上都博物馆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由内蒙古吉泰集团建立,主要呈现蒙元文化;周边的金莲川草原、忽必烈雕塑群、忽必烈广场、苏鲁定祭祀广场、敖包希热公园、滨河湿地公园、上都镇生态园依傍元上都遗址和元上都文化而衍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退耕还林还草、遗址移民搬迁、牧民转移等措施对遗产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

叶总正和钱总聊着这件事,便让王祥也加入聊天。据叶总了解到,老道上个礼拜就离开了古玩市场,和他的手下一起到外地销货去了。走之前,还和叶总吹牛说这次弄到了一批价值连城的上等货,少说也能卖出几百万的价钱。

《桥隧施工与养护》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引领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铁道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桥隧构造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桥隧施工、桥隧养护维修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元上都遗产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硬伤”

1.现有的服务设施落后、不完善

系列文献资料显示,元上都参观的游客消费大部分在交通费和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消费和文创产品消费很低。是因为目前元上都开发的是借助草原生态环境、原始文化环境、遗产资源开发的观光旅游产品,对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文化底蕴没有深入挖掘。由于可参与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数量和质量不够,因此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单一产品结构,难以增加游客粘性。

内江高铁站前综合配套项目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方案……………………………………………………… 高余波(9-32)

2.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关键。由于元上都地处中国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密集度低,经济基础薄弱,擅长文化产业研究的高素质人才较为匮乏。在人才方面的困难具体体现在一是要从外引进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二是要对内培养并且留住本地精英人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精英人才各方面的支持。

3.资金融合困难

2.缺乏群体文化品牌

(二)发展中的“软伤”

1.强大的市场需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单一结构之间的矛盾

随着“文化消费”观念不断深入,慕名而来的旅游的人数逐年上涨,元上都景区面临着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老、旧的窘态,接待能力与游客人数不成正比的矛盾。比如交通不便利、酒店等级、食品安全、游客秩序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从舒适体验度层面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国家财政拨款方面,元上都遗址虽然己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却还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补贴和遗产保护的需求资金不成正比。在社会资金融入方面,蒙元文化的衍生产品市场开发仍处于空白期,因此融入的社会资金较少。

除了依靠元上都自身影响力发展文化产业之外,政府和媒体也为加快元上都文化产业化进程做出努力,并初具成效。当地政府将传统节日与蒙元文化相结合,举办“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文化节”和那达慕大会,借助那达慕大会本身具有的名牌效应,提高元上都文博景区知名度。此外邀请大量媒体进行专题报道、跟踪报道;以每年遗产日为契机,举办大型晚会、专题节目;出版发行介绍元上都的书籍《走进元上都》等;国内多家知名旅行社陆续推出草原专线。尽可能全方位提高文化旅游品味,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产业链条发展。

文化传承者、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化管理者三类人直接影响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文化传承人是诠释蒙元文化的“活化石”,寻找并建档纯正的蒙元文化传承人或者忽必烈子孙后代,让公众对蒙元文化有更加真实和深入的了解。内容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改变创意人才、民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困境,以丰厚薪资或者优惠政策人才引进,发挥创意人才对原创文化产品的灵感和想象力。经营管理人才将文化产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

四、元上都遗产文化的产业化

通过案例研究法,可以探索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遵循的两条原则:一是必须由政府主导,待市场发展成熟后政府再退出;二是要因地制宜,探究、总结符合实际情况的开发模式。在遵循这两原则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元上都文化产业的开发进程。

(一)注重人才引进、培养的建设

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有模范型的就是云南,公众一听到云南就会想起大理、香格里拉、纳西文化。元上都虽然在世界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具有独特地位,有着一流的草原都城资源,但是除了当地居民、考古学专业人才或者对蒙古族文化感兴趣的人外,熟知元上都文化的人比较少。元上都遗址未能与内蒙古对外推广的“呼伦贝尔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知名度并驾齐驱。

(二)加强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渗入

在政府财政拨款的前提保障下,创办种子公司的民营企业家利用当地朋友、邻居、亲人等强关系方式直接融资,可以保障企业间信任,有利于企业间长期合作,构建稳定的产业网络,稳占市场份额。

(三)政府鼓励融资,并积极制定有助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从技术层面提高。让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充分融合。可借鉴内蒙古马产业的经验,开发大型演艺事业市场或者通过VR技术、数字化技术,还原历史情景,让公众沉浸其中。另外紧跟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科技潮流,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紧抓“内容为王、技术制胜”的法宝。

校企基地建设将按照“共管、共制、共建、共育、共享、共创”的合作机制,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充分利用沈工—皇廷双基地平台,以多方共赢为合作理念,以多领域合作为发展理念,逐步将“沈阳工学院—皇廷学院”打造成为经管专业群人才培养平台、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平台、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输出是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文化产业作为新时期我国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尽快落实政策支持。更是因为我国社会处于高风险期,各领域的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需要环境转换和情绪排解,对原生态景观、异域文化、深层次的文化信息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应尽快落实国家对文化产品的扶持政策,积极制定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如果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家们就能更好的放开拳脚、施展才华。

(四)创造区位品牌,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集群效应

区位品牌的含义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在特定地理区域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较大影响力的工业产品。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最具有代表性。打造区位品牌首先要多渠道宣传,仅仅停留在传统媒体宣传是不够的。山东“聊胜一筹”有机蔬菜品牌建立后,当地政府对全国有机蔬菜市场进行总体考察,精准客户定位,将广告投放在客流量大且用户群体层次较高的一二线城市的高铁站、地铁站、飞机场等公共场合,成功将聊城有机蔬菜推广到上海等一二线城市的蔬菜市场。

因此,及时引导元上都文化产业和内蒙古其他地区的文化产品联合,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即地理空间是在当地创办;经济空间上众多文化企业聚合,形成了一个文化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共同经济空间;在社会文化空间上,将当地社会关系融入企业经济关系,形成相互制约、共同演变的动态过程,借鉴丽江文化开发模式经验,打造“内蒙古模式”。

目前,元上都遗址文化产业开发处于成长阶段,必须向文化产业发展成熟的地区多学习,敏锐捕捉发展时机,制造新的草原文化标签。

正如文献[7]所指出的那样,Bell基投影测量和POVM测量已经能够实验实现了,因此本方案是可以物理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晏熊.丽江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4.

[2]邬家瑶.试论草原都城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以元上都遗址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3]张腾飞.我国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

[4]许楠.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周逸斐(1997.04-),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人,硕士研究生,学生,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

标签:;  ;  ;  ;  

元上都遗址的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