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的合理规模分析_财政支出论文

关于政府采购合理规模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府采购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影响政府采购规模的因素

政府采购是采购的一种形式。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统计,全世界的政府采购数额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5%左右。从一国来讲,影响政府采购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根据罗斯托的研究,经济的增长需要经历五个阶段:传统阶段、起飞前的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这五个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起飞阶段,要求有较高的积累,由公共部门投资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环境卫生、法律秩序、健康教育及人力资本是必不可少的。在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但主要是作为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和福利服务的支出。马斯格雷夫也类似的论证了这一点。二是政府职能的大小直接影响政府采购的规模。根据市场失灵理论和公共品理论,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证明,而且政府采购制度本身就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产物。三是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加速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封闭和保护政府采购市场的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客观压力,歧视性购买受到更多的限制。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采购支出的一部分来自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这种资助要求采购必须按照国际规范向国际开放,进行跨国界的公开竞争。国际金融机构的资助在发展中国家政府采购支出中占有重要比重,譬如在低收入国家占到18%。《政府采购协议》作为一个开放、竞争和透明的采购制度,一国将可以获得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更多贸易的机会来扩大国际贸易,广泛的市场可以使产业受益于规模经济,减少或者避免贸易冲突,有助于使全球资源根据市场规则得到优化配置,还有助于消除腐败现象和促进政府采购的效率。

二、政府采购合理规模的多角度分析

政府采购的合理规模是指政府用于采购的资金规模适度或最优。就支出对象而言,财政支出是政府提供共用品的成本。采购支出又称为消耗性支出,无疑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财政支出最优规模的确定,通常有屁古的边际效用理论、林达尔的自愿交换理论、萨缪尔森的财政支出模型、财政支出的布朗-杰克逊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五种理论解释。沿着这样的理论思路和基本原理,研究和确定合理、适度的政府采购支出规模可以从多角度加以分析。

1.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在需求方面,瓦格纳从工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政府活动扩张论”成为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经典分析,政府采购规模也随公共支出的增长而扩大。缪勒利用一个需求函数论述了影响支出需求的重要因素如收入弹性、价格弹性和偏好。笔者认为,一般而言,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经济政策目标而利用政府采购这一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为社会提供公共品和部分准公共品,以及满足政府自身的消费需求,这样加总的规模应该是合理的采购规模。从供给方面来看,由于政府用于采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收入,从“收入框定支出的上限”这一思想出发,根据政府的收入状况来确定政府支出规模,由此确定的购买性支出规模应该是客观的、合理的。从理论上讲,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由上述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所确定的政府采购规模应该是相等的,或者至少在数额上是接近的。而政府收入的增长有赖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税制的完善和征管力度的加强,以及税费改革的稳步推进。

2.从衡量政府采购规模的绝对和相对两个指标来看:就绝对指标而言,根据庇古的边际效用理论,当政府采购公共品的边际效用,恰好等于私人部门因缴纳税金而放弃用相同的资金从事经济活动的边际负效用成本,由此确定的政府采购规模便是最佳的采购数额。如图一所示,横轴代表政府采购预算,纵轴上半部分代表政府采购公共品的边际效用,上半部分代表纳税的边际负效用,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政府采购公共品的边际效用MU曲线向下倾斜,纳税的边际负效用MD曲线也向下倾斜,图中的E点代表了政府采购公共品的最优供给,因为MU=MD,即EB=Eb。

图一

在E左边任何一点如D点,政府采购预算不足,必然要求向E点扩张。下面借用林达尔确定公共支出规模的方法来研究政府采购的最优规模(见图二),弧线AB表示现有财政资源下能够提供的采购品和福利品的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分别代表三条不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每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的采购品和福利品的不同组合给社会带来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显然三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代表社会福利水平表现为。由于的社会福利水平最小,因而不可取。的社会福利水平虽然高于,但脱离了现有财政资源下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因而不现实。只有与AB的切点E所决定的采购品(OG)与福利品(OW)是最理想的。从相对指标来看,通常可用比率来表示。即从收入角度用政府购买支出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支出角度政府用购买支出总量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进行比较,用来分析政府采购合理规模的一种方法。前者称为收支比率,后者称为支出比率。从国际经验来看,收支比率一般在10%-20%这样一个适度区间,比如美国为20%、欧盟为11%-20%,日本为10%。而支出比率一般在30%左右。

图二

3.从财政资源配置的内外合比例性要求来看:在资源条件既定的假设前提下,公共部门所消耗的资源,具有排除其他部门使用这些资源的特点,也就是说,政府购买性支出对经济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是这部分资源再不可能为其他的部门所用,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合理的政府采购规模首先应该符合财政资源配置的内在合比例性要求,即财政支出内部的政府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配比例适当。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即是否能在经济上直接得到等价的补偿这一原则进行分类,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主要反映了财政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程度。英国经济学家普莱斯特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的比例进行研究时发现,发达国家购买支出比重要低于发展中国家,而转移性支出要高于发展中国家,由此发达国家购买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与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相对均衡,分别为45.2%和41.0%(见表一),两者仅相差4.2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这个差距几近3倍。普莱斯特给出的解释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基本上达到了“成熟阶段”,政府更注重于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调节。而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更重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这也正好验证了罗斯托、马斯格雷夫关于经济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其次,合理的政府采购规模还必须符合外在合比例性要求,即政府购买支出占GDP或GNP的比例适度。

表一 不同类型国家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支出比重对比(%)

类别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购买支出

45.2

61.5

其中:经常性支出 

34.9(77.2) 50.1(81.4)

 资本性支出 

10.3(22.8) 11.4(18.6)

转移支付

41.0

22.5

其中:公债利息 13.7

10.0

 补助金86.3

90.0

其他13.8

16.0

资料来源:根据A·B·普莱斯特《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财政》中的数据计算而成。

三、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分析

我国政府采购的实践是从地方开始的。1995年,上海市财政局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大额财政拨款的设备购置实行集中采购,拉开了我国政府采购试点的序幕。到1998年底,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不同程度地开始了政府采购试点工作。1999年财政部颁发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推动了各地政府采购的试点工作,使政府采购工作由初创阶段迅速转向全面试点和推行阶段。从2002年起,中央各单位正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府采购法》,该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这表明政府采购已经走上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推动政府采购的改革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绝对规模:从纵向看,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呈快速上升的态势。1998年政府采购金额仅为31亿元,1999年政府采购金额一跃达到131亿元,2000年为328亿元,2001年为653亿元,2002年政府采购金额突破1000亿元,2003年的政府采购金额预计超过1500亿元。根据有关报道,中国财政部官员近日表示,2004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将在2000亿元以上。从横向看,目前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的政府采购金额已突破5000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政府采购绝对规模并不算高,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相对规模:我国政府采购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率虽然逐年增加,2002年收支比率达0.99%,但与国际上10%-20%的水平相去甚远,支出比率达4.78%,也远远低于30%的国际水平。

表二 1998-2002年政府采购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表(亿元)

注:根据历年《财政统计年鉴》计算而成,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

收支比率=政府购买支出/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比率=政府采购支出/全国财政支出

3.规模构成:下面以2002年的有关数据为准(2003年数据正在统计中),对我国政府采购规模构成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全国37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新疆建设兵团和各中央单位报表统计,2002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1135.4亿元,实际执行采购金额1009.6亿元,节约资金125.8亿元。其中地方采购金额788亿元,比上年增长58%;中央单位采购金额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具体情况如表三所示。

表三 2002年我国政府采购情况一览

单位:万元

(1)从采购项目构成看,货物、工程和服务分别占采购总金额的62.1%、30.3%和7.7%,其中工程所占比重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货物实现采购金额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51.6%;工程实现采购金额306.2亿元,比上年增长62.8%;服务实现采购金额77.3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应该看到,我国政府采购的项目结构虽有改善,但仍很不合理,政府采购中以货物类为主,工程类已有所拓展,但服务类的采购比重畸轻,美国政府在1989-1992年间每年仅用于货物和服务的采购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6%-27%,今后政府采购应进一步扩大规模向工程类特别是服务类拓展,改变货物类采购畸重、服务类采购畸轻的状况。

(2)从地区构成看,发展很不平衡,其中采购规模达40-90亿元的有6个地区,分别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这6个地区采购总规模376.1亿元,占地方采购总额的47.7%。采购规模在20-40亿元的地区有辽宁、河南、湖南、福建、四川、河北、湖北、深圳、广西、黑龙江等10个地区,其余地区均不足20亿元。

(3)从采购部门分类看,科教文系统采购金额280亿元,占采购总金额的27.7%;公检法系统采购金额116.7亿元,占采购总金额的11.6%;卫生系统采购金额113.2亿元,占采购总金额的11.2%;农林水系统采购金额89亿元,占采购总金额的8.8%;其他系统采购金额410.7亿元,占40.7%。

(4)从购买性支出构成看,购买性支出可分为公共消费性支出和公共投资性支出。前者是指政府为开展日常的政务活动所需的开支,包括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教科文卫支出等,后者则包括基本建设、流动资金、改造资金、地质勘探、支农支出等。从表一可以看出,发达国家购买性支出中经常性支出(也即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为77.2%,比发展中国家经常性支出占购买性支出81.4%的比重低4.2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中资本性支出(也即投资支出)所占的比重22.8%比发达中国家资本性支出占购买性支出18.6%的比重高出4.2个百分点。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购买支出中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而我国购买性支出中的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图三)。

图三

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府干预经济程度较深,资本性支出比重较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放权让利、简政放权的积极实施,购买性支出中资本性支出比重降低,经常性支出的比重逐渐提高。1998年以后我国及时出台积极财政政策以启动经济增长,治理通货紧缩,加大了资本性支出,投资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消费支出的比重相应有所下滑。

标签:;  ;  ;  ;  ;  ;  ;  

政府采购的合理规模分析_财政支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