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献传播非均衡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传播是社会信息化的推动力,它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力非常强。加拿大学者基蒙·瓦拉卡基斯甚至明确提出了信息传播带来的“信息渗透”的概念,指出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一种新的国际信息秩序可能会出现,……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很可能会受到工业上的优越条件、穿越国界的信息流动、文化主权的丧失等因素的重大影响。”[1]本文试从国际信息传播重要形式之一的文献国际贸易入手,分析其中的非均衡性状况以及如何适应和调整这一状态。这对于改进我们的文献及版权的国际贸易有重要意义,也会对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际文献交流有多种渠道和形式,诸如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国际间文献资料的互借、交换与共享计划,其中也部分地包括国际间的新闻传播活动,其中还包括一种重要的形式——国际文献贸易及版权贸易。由于文献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载体,这种贸易能够对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际间的文献贸易活动在历史早期受到通讯、交通运输方面的限制,仅仅局限于邻国及近邻国家间的交往,主要依靠两国边境之间一段民间商品贸易来完成。到了19世纪以后,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国际文献贸易才有了正式的交流渠道,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货轮、铁路、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形成了世界市场。”[2]到了20世纪,国际文献贸易活动不仅是一种商品交易,而且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国际博览会,开展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及技术、文化的交流活动,国际文献贸易还扩大到了音像制品业、计算机软盘业、电影拷贝业等。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贸易国[3],也是世界上电影拷贝及音像制品的主要出口国。此外,世界市场每年制作近万部记录影片及教育性和技能训练的影片,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的产品。除了美国之外,英国是出版和销售英文版图书的第二大贸易国。
国际文献贸易作为国际文献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涉及外贸政策、版权贸易、关税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同时,由于它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国际信息交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国际信息流动与共享应当具有的目标及状态是实现自由、平等、均衡的信息资源共享秩序,但在世界范围内,文献传播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当中,这种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信息传播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大国的垄断地位形成小国难以参与竞争的局面。
在国际文献贸易中除了英、美外,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均是国际图书市场上重要的竞争者。为了与英国抗衡,美国出版商协会(AAP)发起组织了美国各出版社均可参加的国际贸易集团(International Trade Group),建立了一个“世界银行信息服务处”,及时通报成员出版商世界银行高贷款购书动向。国际贸易集团效仿英国出版商协会的做法,建立若干地区委员会,由擅长某地区业务的成员出版商开展工作,将国际图书市场划分成几个区域,重点开拓其市场。国际贸易集团的建立反映了美国越来越注意到图书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作用及国际间市场竞争的严峻性。美国新闻署建立了图书国外特别工作组,柯蒂斯·本杰明(Curtis Benjamin)在《美国图书在国外:被忽视的大使》(U.S.Books Abroad:Neglected Ambassadors)的报告中就强调了国际图书贸易对于提高美国在世界上的垄断地位的重要性。由于国际图书贸易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极大的压力,许多国家不得不依赖这种进口促进其科技发展,从而成为这种文化殖民政策的受害者。中国也是美国图书的一个大市场,在对中国出口的十大国际性出版社中,美国就占了七家(据1987年的资料)[4]。
二、国际图书贸易单向信息传播,而非双向互动
国际图书贸易实际上是单向的,即从发达国家流入第三世界国家。西方出版商甚至歧视发展中国家的作者及作品,使这种单向流通成为国际垄断的特有机制,由此不仅影响了本国出版业发展,也阻滞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文化科技差距的缩小。笔者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的《世界交流报告》中关于书籍、小册子、电影胶片、报刊的国际贸易的统计数字进行了大致统计和分析[5],结果表明,在五大洲的文献出口方面,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大洋洲的文献出口受到很大的限制。英、美、法、新西兰和荷兰,由于在历史上或者是非洲殖民者,或者与非洲有移民关系,进口了有限的非洲文献外,其它国家或者很少进口或者根本没有从非洲进口文献。以澳大利亚为例,由于受欧洲移民文化影响,1985年从欧洲进口书价值105464(千万)美元,而仅从非洲进口94000美元的图书。由于日本、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传统上与南美洲有着历史文化及语言文字上的渊源关系,因此进口南美洲文献占有较大的份额,其余国家除英、法、美、德外,几乎很少从南美洲进口文献。亚洲由于与澳大利亚有着地缘和经济关系,所以进口亚洲文献成为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相反,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北欧各国则很少进口亚洲文献。大洋洲文献的出口对象也仅仅局限于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美国和英国等少数国家。
这种现象是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既有上面提到的历史上殖民主义留下的传统、移民以及地缘关系原因,也有文献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形成的障碍因素,如英语文献在世界各地均受到欢迎,是因为英语几乎成了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外语,而相对说来其它语言就难于交流,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并不像发展中国家热衷学英语那样来学习亚、非、拉美等洲各国的语言。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贸易的不平衡问题,这是由发达国家的垄断性造成的,发达国家以此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引起这些国家的不满。
这种不满表现在与这种亚、非、南美、大洋各洲出口文献形成的反差上,这些地区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倾销文献的大市场。与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和种植大米的农场主相比,美国的图书出版商一直享受着巨大的贸易顺差。如果不把加拿大计算在内,美国图书的出口有40%在亚洲[6]。1977年,印度出版1.8万多种图书,而到1986年,这个曾经是世界第八大出版大国和第三大英文书出版国,仅出版6000种书。与此同时,进口则持续增长。由于印度敞开市场,导致民族文化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引起出版界的担忧。
三、国际文献贸易的税收政策各国差别较大,造成贸易征税不均衡,导致信息交流的不均衡状态。
各国的税收政策各不相同,英国、美国、加拿大、葡萄牙等大多数欧美国家采取免征关税的“零税”政策(Zerorated Status of Books and other Publications),亚洲和非洲的大多数国家采取征收关税的政策。虽然各国政策各不相同,但都朝着逐步免税的方向努力。
欧洲议会于1987年3月31日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保持书价不变,不得用增税办法来转嫁国家经济困难。抵制对书籍征税欧洲委员会(The European Committee against Taxing Books)主席向欧共体各成员国的首脑及委员会成员们写信呼吁免税,因为由此已经给公众的教育和文献传播事业带来阻碍,势必会进一步危害国际间自由的文献交流。在亚洲,菲律宾政府自1988年1月起,对文献实行免税政策,这意味着由原来10%税率出售的印刷品价格将降低。非洲的摩洛哥对一般商品实施19%的税率,但对书报刊则免税。
四、国际版权贸易发展也很不平衡,对这一知识信息传播的国际立法保护客观上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负担。
国际版权贸易是国际间以特定方式就某一作品中的一项或几项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或永久的)有偿转让的法律行为,实质上是有关经济等权利的转让与许可。从某种意义上说,伯尔尼公约是知识传播的“欧佩克”,它扮演着控制交易、调整价格的角色。实际上这种版权保护公约主要保护了发达国家的知识传播权利。
西方工业化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庞大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他们是文献的主要生产国;而且一些主要传播工具设施均在西方,一些科研关键技术资料数据库均由西方控制,较少反映非西方的科学成果,科学文献也大多由西方控制,因此发展中国家常常要花大量经费来购买其使用权,形成文献传播的不平衡。许多西方版权和专利权持有者热衷于高价出售他们的知识产品,而不愿意以第三世界能够承受的价格出售特许权。许多发达国家借此牟取暴利,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美国版权业已从1954年在国民经济行业中排列第6位上升到1977年的第2位,净收入550.134亿美元,占国民收入的2.8%。作为世界上最大版权贸易国的美国,通过出售版权在美对外贸易收支中,起到了平衡逆差的作用。如1977年,美国对外贸易出现了304亿美元的巨额逆差,而版权产品出口则出现了高达8.5亿美元的顺差,1987年的版权贸易顺差更高达15亿美元[7]。
国际文献贸易非均衡状态上述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科技教育的差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影响非均衡的根本原因。要逐步解决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必须发展经济,促进科技进步,同时努力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文献生产与出口业,摆脱进口文献的依赖,从而使本国出版的本国作者写的有关本民族文化的图书能在国际上广泛传播。要在独立发展文献传播产业的同时,争取国外援助,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机制,并随着国内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寻机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间竞争。
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在改变国际文献贸易的单向传播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日本东京基金会在亚洲图书翻译业之间起着贸易联系的作用,比如,人们通过东京基金会将马来语书刊译成泰语,将北印度语译成中文,以扩大各国文献交流的范围。来自八个非洲国家的20位非洲出版商们创建了一个旨在向世界各地发行其书籍英文版的机构——非洲图书联合体。这个非洲图书的国际传播中心设在英国牛津,创立的资金来自福特基金会等组织的捐款。该联合体是个非赢利组织,它将每年纯收入的65%归还各成员组织。它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组织,为非洲在国际文献贸易中平等的参与和双向信息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52年佛罗伦萨制订的《进口教育、科学和文化读物协议》中,号召协议国不要向进口图书征税,国际出版商协会(IPA)更提出,“对图书征税就是向知识征税”的口号,从而推动了图书资料的自由流通。
笔者相信,随着国家间发展的距离不断缩小,交流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国际间相互合作与理解的不断提高,反映在国际文献贸易中的信息非均衡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