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 广西 南宁 530012)
【摘 要】目的:探讨观察加强髓室内嵌体冠修复体固位力的方法与髓腔嵌体冠固定桥修复法的疗效。方法:选取2001~2011年经过我科完善根管治疗的磨牙486例(颗牙),平均分为2组,A组采用全瓷冠固定桥,B组采用金属烤瓷固定桥,均通过磨深髓底,加深髓室,加大髓室深与宽的比例,利用髓腔做成嵌体冠修复,观察其修复效果,有无出现食物嵌塞、龈缘炎、嵌体冠松动、脱落等情况;修复后12个月分别进行基牙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分泌量的检测。结果:两组患牙均能顺利完成固定桥修复,经3年以上的临床观察,修复体无一松动、脱落,过缘密合,咀嚼功能良好。修复前两组GCF 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修复后12个月B组GCF 量(0. 7362±0. 0811),A组GCF 量为(0. 2993±0. 00500),两组相比较,B组明显升高。结论:嵌体冠以嵌体为主要固位形式在基牙上获得的固位力足以满足短冠磨牙作基牙进行固定桥修复的固位要求,选择全瓷冠做成嵌体冠修复,较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体美观、副反应少。
【关键词】短髓腔;嵌体冠桥;修复;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351-02
牙体保存修复,是口腔修复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中,如果基牙的牙冠过短(如牙合 、龈距离在4mm以下的后牙),磨牙经过根管治疗后,因无牙髓提供营养往往变较脆弱,容易发生牙折,因此一般均要求患牙进行冠修复以恢复其咬合功能。常规方法是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root canal therapv,RCT)后给予桩核冠修复。但有些患牙由于牙冠长期大面积缺损导致对颌牙伸长、严重磨耗等导致牙合龈距离小,没有足够的牙合龈高度制作桩核。甚至有些牙齿根管弯曲闭锁, 尤其是短磨牙RCT术后,由于牙冠较短,无论是否加桩核,冠部修复都不易获得较好的固位,固位问题成为修复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针对该类患牙我科于2001~2011年间采用髓腔嵌体冠作为固位体进行固定桥修复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1~2011年经过我科完善根管治疗的磨牙486例(颗牙),涉及基牙486颗,全部为第一、第二磨牙及第二双尖牙,平均分为2组,每组243例;其中A组男性141例,女性102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22岁,平均(42.21±10.11) 岁;上颌68例、下颌175例,临床牙冠长度3~5mm,平均(3.6±0.8)mm,死髓牙78颗,活髓牙165颗;采用全瓷冠固定桥。B组男性145例,女性98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21岁,平均(40.01±9.98) 岁;上颌70例、下颌173例,临床牙冠长度3~5mm,平均(3.5±0.7)mm,死髓牙80颗,活髓牙163颗;采用金属烤瓷固定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牙况无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牙体预备前的准备:对所有患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或塑化治疗,观察2周后复查,如无临床症状,X线牙片检查无异常,即可进行牙体预备。如X线牙片显示根尖阴影,则需观察1个月以上,阴影缩小后再备牙。修复前分别进行基牙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分泌量的检测;
1.2.2 牙体预备:冠外按制作全冠的要求预备基牙,外形上要使各轴壁相互平行,颈缘伸至龈下0.5mm处,并形成肩台,肩台应连续一致,平滑而无粗糙面。冠内髓腔嵌体洞型制备时通过磨深髓底,加深髓室,加大髓室深与宽的比例, 尽可能保留髓腔洞壁厚度,洞缘周围至少保留1mm健康的牙体组织或充填材料,髓腔洞型要做到底平、壁直、线角清楚;髓腔内洞壁应外展5o-8o,以保证获得良好的共同就位方向,并在洞型边缘预备与髓腔壁呈45o的洞缘斜面或制成圆钝的曲线。
1.2.3 修复体的制作:取模制作嵌体冠桥的全瓷或金属部分,并在口腔内试戴,就位顺利,冠内外部分和基牙接触紧密,无翘动后上瓷、上釉,口内试戴、调牙合 、 粘结固定,完成修复。
1.3 随访 修复后12个月分别进行基牙龈沟液分泌量的检测;
随访3-5年,观察其修复效果,有无出现食物嵌塞、龈缘炎、嵌体冠松动、脱落等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两组该类患牙均能顺利完成嵌体冠桥的全瓷或金属固定桥修复,经3年以上的临床观察,修复体无一松动、脱落,过缘密合,咀嚼功能良好。
2.2 修复后12个月B组GCF 量(0. 7362±0. 0811),A组GCF 量为(0. 2993±0. 00500),两组相比较,B组明显升高。
3 讨论
3.1 对磨牙残冠进行全冠修复,需要解决的关键是全冠的固位问题。传统固位体多采用冠外固位体,但有些作为固位体的磨牙,牙冠缺损较大,牙合龈距离较低,无法为固定桥修复提供足够的固位力;而且 对于基牙的牙冠过短的磨牙,经过RCT后,因无牙髓提供营养往往变较脆弱,容易发生牙折,一般均要求患牙进行冠修复以恢复其咬合功能,全冠具有保护牙齿和恢复咬合功能的作用。但是在临床牙冠低于4mm的基牙上制作固定桥,尤其是金-瓷桥是件极具挑战的工作。如果按通常的设计理念,将义齿制作成普通的冠桥修复体,固位方式单纯采用传统的金冠固位,并按金瓷冠的制作要求预备牙体,预备后基牙的牙合 龈高度往往仅剩2mm左右,在如此低矮的基牙上要求金冠获得良好的固位,临床实践证明几乎很难办到。即使备牙时将基牙的各轴面制成相互平行,颈缘尽可能延伸到龈下以增加牙合 龈高度,制作沟及箱状洞等措施来改善金冠固位亦未必奏效[1]。虽然近年来临床上试行的牙冠延长术能从根本上解决短冠基牙因牙合 龈高度不足造成的固位欠佳,但由于该术的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手术的成熟性和推广性尚在商讨和完善之中(2,3)。加上患者对该术的接受程度,临床上要想普遍开展尚有困难。因此要使该类患牙的固定桥修复取得成功,必须对修复体的固位方式进行改进。磨牙髓室呈立方形,髓室顶和底之间大约 2.0mm,髓室底在颈缘下约 2.0mm[4],如果残冠 龈缘位于龈上 1.0mm,那么整个髓腔深度可达 3mm ~ 4mm。嵌体冠以嵌体为主要固位形式,同时兼备全冠的固位特征。是一种具有冠内冠外双重固位效果的固位体。其利用后牙近4~6mm深度的髓腔制成的髓腔嵌体冠在以洞型固位为主的嵌体中,约束力已达最大,其和基牙轴壁形成的强大机械嵌合力[5],加上基牙和全冠形成箍效应[6],以及粘结剂提供的粘结力,髓腔内嵌体、冠的环抱及残余冠部牙体组织共同 构成嵌体冠的抗力体系,固位体在基牙上获得的固位力足以满足短冠磨牙作基牙进行固定桥修复的固位要求。
本文486例修复体经3年以上的临床使用观察,无一松动、脱落,表明该设计行之有效。
3.2 髓腔嵌体冠利用后牙的髓腔洞型制作嵌体,基牙的牙髓已被去除,牙齿处于死髓状态,和活髓相比脆性增大,牙体的机械强度减弱,而嵌体洞型的制备又进一步降低这种强度。理论上讲,这对基牙的抗力极为不利。但是从临床上看,修复完成后,这些基牙并非单独裸露在口腔中直接受到咬牙合 力的冲击,而是被固位体的金冠完全覆盖,与髓腔内的嵌体及环抱其外的全冠组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整个抗力体系,一起承担咬牙合 咀嚼力,咬牙合 应力不是作用在基牙的某个部位或某一点上,避免了因应力或隐裂所造成的冠折,加固了死髓牙。桩核冠的固位和稳定,包括两个方面,即桩核和根管间的固位稳定, 以及桩核和全冠间的固位和稳定。嵌体冠因其固位力 主要来自髓室的嵌体,而基牙龈高度对固位的影响较小[7]。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仍必须强调牙体预备时,尽可能保留髓腔洞壁厚度的重要性,操作中不可人为地扩大髓腔。并在肩台制备时增加其宽度。同进还需降低冠修复后的尖牙斜度,减少颊舌径以减轻修复后的咬牙合 压力。从多方面保证基牙获得足够的抗力。
3.3值得注意的是,髓腔嵌体冠修复前,必须强调牙体的准备,完善RCT;因为嵌体制作时嵌体伸入整个髓腔和髓腔内壁牢固地粘结在一起,修复完成后如果基牙一旦出现根尖周炎需要重新进行根管治疗时,修复体的拆除将变得十分困难,根管治疗再治疗术难以进行。因此修复前完善的根管治疗,确保消除基牙根尖周炎的隐患,保证修复体在口腔内长期发挥功能意义重大。
研究表明,髓腔固位的嵌体冠修复重度磨牙牙体缺损是经济实惠、快捷、效果良好的修复方法。
参考文献:
[1]白永忠. 髓腔固位在低牙合磨牙全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 2010,23(10):893-894.
[2]李 亮 肖 朋,王 虹. 前牙残根正畸牵引后修复 11 例的临床分析[J]. 口腔医学, 2013, 33 (1):50-51.
[3]刘爱玲 刘媛媛.牙冠延长治疗牙体缺损达龈46例[J]. 当代医学,2012,18(31)294-295.
[4]马轩祥. 口腔修复学 [M]. 第 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2.
[5]周贯华, 肖越红, 李武伟. 低矮磨牙与全冠固位力关系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 2012,(07):258-259.
[6]曹凤霞,王 鲲,孙致宗. 髓腔固位式固位体在固定桥修复中的应用[J]. 西部医学,2010,22(10):841-842.
[7]胡玉霞 温喆,短磨牙根管治疗术后髓腔嵌体冠修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8:947-948.
作者简介:
刘镇凡,1965年生,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科,发表论文17篇。
论文作者:刘镇凡,梁晓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3
标签:磨牙论文; 牙冠论文; 后牙论文; 两组论文; 金冠论文; 抗力论文; 个月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