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两孩”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兼论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前教育论文,政策论文,取向论文,未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这是中国自1982年明确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以来,人口政策出现的首次重大改变。“单独两孩”的政策出台是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未来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长期生育水平较低等社会发展问题做出的调整,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单独两孩”政策的分阶段落实,也是今后“全面放开二胎”的前奏。 人口与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政策的变化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众多学者也对人口变动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人口数量的规模、增长率、结构、流动等对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质量、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生育率的角度分析,生育率下降对教育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可以改变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重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生育率的下降又会导致学龄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已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出生人口在短时期内的波动会对师资、教育资源的规划和有效利用带来困难,非常不利于教育的稳定发展。可以说,学龄儿童流动和再分布,都是对教育需求的空间再分布,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 由此可见,“单独两孩”人口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人口新形势,势必直接影响不同学段教育机构的规模与资源配置,作为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则首当其冲。但由于政策的复杂性,学前教育不同方面的政策,面临的新形势也各不相同,如何厘清因“单独两孩”政策调整后,学前教育发展将要面临的变化,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明确今后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单独两孩”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单独两孩”政策对学前儿童数量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有效地缓解了大规模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生育水平的长期下降也使得一些人口问题开始凸显,尤其突出的是劳动力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进程过快、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增高等问题。“单独两孩”政策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而推行的新的人口政策,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人口结构,来缓解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通常来说,人口政策的调整,首要影响的是人口的数量。当前,由于测算方法和统计口径的不同,学术界对于“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带来的人口数量增长数额,并没有形成一致预期。有学者提出:“若无人为的干预,并且按照夫妻最近3年内生育的时间来测算,新增出生人口每年就会超过200万,从估计的结果来看,出生堆积是不可避免的。”翟振武等人也预测,“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会使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有所提高,出生人口数量会增加,并在今后的2~3年内,引发一个小的生育高峰。但也有学者通过随机微观人口仿真模型研究放开“单独两孩”政策和对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认为“单独两孩”政策不会引起很大的出生人口堆积。国家卫计委科研所所长马旭也预计,2014年会有20多个省份出台“单独两孩”政策,整体一年多出生的新生儿数量不会超过200万人。 虽然,学术界在“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人口是否会出现集中爆发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申请二孩“井喷”现象。有调查显示,“从浙江省正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截止到6月初,全省单独夫妇再生育申请受理4.73万例,已审批4.31万例,但预计全年全省单独夫妇再生育的出生人数仅为2万左右,不到预期的1/4(原预测头年生育人数为8万人),这表明浙江省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未出现出生人口剧增的现象,生育秩序较为平稳”。而作为南部重要的人口大省——广东省,从3月27日起正式实施“单独两孩”至7月31日,“全省共有65445对夫妇申请办理‘单独两孩’,其中57995对夫妇已获准同意,广州、深圳、佛山的获批单独夫妇最多,批准的数量分别为14108例、7244例和5220例。但从申请人数来看,‘单独两孩’申请已过高峰期,进入常态化状态”。而广州市白云区,从8月开始申请人数有所下降,9月份到10月中旬,全区只有151人申请。北京市“两孩”申请情况也大致相同,比预计的少很多。截至8月31日,北京市“单独两孩”申请数和办证数分别为21249例和19363例,但由于申请人数下降,批准数从前三个月的日均113例,下降到7月份以后的日均95例。此外,从国际生育政策调整的实践与经验也可以看出,很多国家为了缓解少子化问题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效果并不如意,政府在促使生育率回升时显得无力与无助。可以预见,计划生育政策放松后的生育大幅反弹的可能性极小”。 从专家的预测与现实情况以及国际经验的对比可以看出,“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对于未来几年内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数量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变化不大。并且,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可以预见,这种数量的增长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因此,从全国范围看,并不会出现短时间学龄人口集中爆发的可能性。 (二)“单独两孩”政策对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的影响 为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比2010年增加4.82万所,增长了32%;在园幼儿达到3895万人,比2010年增加918万人,增长了31%。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比2010年增加了10.9个百分点”。此外,在教育财政方面(见图1),通过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期)的实施,学前教育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也有了大幅的提高。据统计,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从2010年约1.7%提高到2012年约3.4%,预计2013年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学前教育的“入园难”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我国各级教育中的薄弱环节。2014年教育部开始启动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考虑了“单独两孩”政策造成的新生幼儿的因素,并提出下阶段的重点是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但是,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单独两孩”政策的放开,并不会造成学龄前人口的激增。如果还是将扩大学前教育规模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 有研究者提出,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必须在抓好普及的同时坚持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我们认为“单独两孩”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并不在于学龄前人口规模上,它更多的是影响今后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与体制。具体来说,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结构失衡较为严重,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以后,城市对学前教育资源需求会大大增加,而农村地区,随着大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也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改变城乡二元格局,满足城乡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推进教育公平都是应该考虑的重点。此外,当前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在投入机制上,缺少一个合理的经费投入与承担机制。“单独两孩”政策推行后,如何强化政府投资的主体地位,广泛吸收社会力量,保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性,扩宽学前教育的投资渠道,使学前教育投入结构达到最优,都是今后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理应关注的重点。 (三)“单独两孩”政策对学前教育方式的影响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以来,独生子女现象已经被大家广为接受,针对这一群体的学前教育思维也逐步形成一种固化模式。家长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很容易产生“输不起”的心理。加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家长心态的影响,他们更加重视教育,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与坏,促使教育的竞争性不断加强,幼儿园也受到这种心态的影响。 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幼儿园过分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轻视了孩子的品德与人格培养。同时,学前教育中幼儿在社会能力方面培养不足,使得当前儿童的社会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幼儿园的教学与科研中,一直以来都是以“独生子女”的教育思维作为教学与研究的重点,这也加重了当前单一的培养模式和“唯智化”的学前教育方式。 “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虽然学前教育的整体规模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却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学前教育教师从业资格门槛相对较低,有些幼儿园招聘了大量没有专业背景且并未受过职前专业培训的教师,或直接从中小学引进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对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使得他们常常采用小学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难以做到对幼儿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在教学方式方面,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但由于当前幼儿教师培养体系中,过分强调教师艺体技能的教学,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缺少符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方法,很难实施真正有效的教学实践。在“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单一的教学模式、教育方法和落后的幼儿教育课程很难再满足“二孩”的要求。 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以往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关注独生子女的成长,这使得孩子缺少团队合作以及分享意识,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单独两孩”政策也对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由于个人秉性的不同,其个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家庭教育方式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为孩子寻找符合其自身长远发展的模式及领域。同时,如何加强新型家庭关系的教育,特别是培养兄弟姐妹之间如何互帮互助、学会分享等,应该也是学前教育的一个新内容。因为,这也是引导当前家庭教育回归理性的重要一步。 二、“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人口发展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有学者提出,随着“单独两孩”政策的调整,“政府的规划要有弹性、要合理,因为教育不能浪费”。历史上,我国就存在着因人口波动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问题。1955年前后的出生高峰,带来第一次幼儿园大规模扩展。之后,由于“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新生儿减少,带来幼儿园数量锐减。到了70年代后期,高峰期出生的人到了育龄期,又带来第二次人口激增(见图2),工厂、企事业单位大办自己的幼儿园以满足入园需求,此时的学前教育学校数达到了顶峰。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开始下降。加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展了一系列国企改革措施,“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开始被抛弃,幼儿园的规模又一次缩减。当前,“80后”大多到了生育年龄,幼儿园数量难以满足孩子入学的需求,又出现了新的入园难问题。由于不能通过预测人口规模,提前进行合理规划,造成政府在幼儿园的建设与关闭,包括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多余人员转型的过程中,政策调整相对于适龄人口的刚性需求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每次人口的大幅度波动都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不足或者浪费。 因此,在学前教育政策的制订过程中,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制订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应着眼于稳定发展和长效管理,在制订学前教育发展相关政策时,要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各部门、各系统、各地区依据国家规划,出台相应政策,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随机性管理。”尽快建立“人口发展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监测人口发展情况,掌握学龄人口的变动,及早合理安排教育资源的配置,探索各地生源峰谷互补性。同时,“建立人口出生预测与教育规模结构预调整制度,避免应急性调整的失误,以逐年微调的形式稳步发展,”从而使结构调整时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学前教育政策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由于我国此前一直实施城乡有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即城市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乡村实施有条件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单独两孩”政策主要影响的是城市。2014年全国妇幼健康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显示,“启动‘单独两孩’政策后,全国每年新增出生人口中,约80%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流动人口流入地区和既往总和生育率较低的地区”。也就是说,城乡的新出生人口增长幅度并不是一致的。同时,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同,城市内部以及乡村内部由于“单独两孩”政策调整所面临的问题也各自不同。因此,我们认为,今后国家制订学前教育政策时要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 具体说来,特大城市由于基础好,且前期投入较多,在制订学前教育的政策上应该将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作为工作重点,而非持续扩大教育规模。同时,由于特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紧缺,在教育政策的制订过程中要尤其注重教育公平的落实。对于一般的大中型城市以及流入地人口较多的城市,学前教育政策的制订要突出地方特色,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还应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 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学前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最薄弱的环节。有学者统计,“2005-2010年农村幼儿园数一直不到全国的一半。而且,近年来城乡幼儿园数量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仍然满足不了巨大的入园需求,广大农村幼儿目前仍然面临着无园可上的局面”。在师生比问题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一直存在,且未缩减。据报道,2009年全国平均师生比是1:24,而不少农村地区比例高达1:40。虽经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但是从测算来看,2012年城乡的比例依旧很高,城市为1:21.2,农村则为1:34.5。这一比例还远低于教育部在2013年发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规定的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需达到1:5~1:7的要求。 因此,国家应重点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和新增教育经费予以倾斜,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同时出台和落实扶持民办园的政策,为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满足农村幼儿的入园需求。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上,“政府要坚持‘分类治理、分层供给’,建立起‘一主多元’服务供给机制,即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提供与生产”。尽快释放市场活力,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重新评估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探索出适合国情的多元化办园模式。 (三)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教育思维方式,建立新的家庭观和学前教育观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我国城市的教育思维基本上是以“独生子女”教育氛围为主。“诚然,两个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也有利于孩子的互动性发展。但是,相当一部分“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会因此颠覆,原先的人际关系、收支结构、心理适应会随之失衡。”因此,“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对于政府、学校以及家庭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第一,政府应该在全社会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提出城市家庭从“四二一”变为“四二二”,其实是回归正常,从而为全面放开“二孩”之后的教育,做好理念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同时,要注重新旧人口政策的衔接,保证人口有序、健康、科学增长,为教育思维的转变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第二,学校及教师要转变教育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增加对“单独两孩”教育的规律探索,了解“单独两孩”的成长特点及心理变化,同时还要明晰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走出“唯智化”的误区。第三,幼儿园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尽快了解新型的家庭关系。教育家长针对“二孩”带来的优势,多与“大孩”进行沟通与交流。提供让子女参加团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使他们产生对“二孩”的心理期待。同时,培养父母公平、民主地对待两个孩子的意识。父母应该加强长幼互相关心、帮助、分享、合作的引导,创造两个孩子之间交流的机会,培养孩子间深厚的亲情。“两个孩子独居”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兼论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_学前教育论文
“两个孩子独居”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兼论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_学前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