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产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论文,绩效论文,因素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利润率不仅是反映资源配置效率的绩效指标,而且还是判断市场势力存在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在短期的产量和价格调整以及在长期的市场进退,会导致一个从长期来看的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出现。而市场势力的存在却可以使一个产业的利润率长期高于竞争性产业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正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作为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有很大的影响,其基本假说是:市场集中度越高,大企业的市场势力越大,从而行业利润率越高。有关行业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最早是由贝恩做出的,贝恩(1951)的分析显示,行业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具有正向关系。韦斯(1974)的综述性研究发现,无论如何度量利润率,从统计上来讲,集中度都是利润率的重要决定因素。市场结构和盈利能力的这种正向关系是我们推测集中度与盈利能力之间关系的第一个理由。
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Baumol,Panzar,willig 1982),行业市场外部的潜在竞争可能极为重要,如果新企业能够自由进入市场,则在位企业的“垄断力量”将不能产生长期超额利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集中度是使超额利润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进入壁垒是利润率的主要决定因素,进入壁垒越高,利润率越高。贝恩(1956)非正式地提出四种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大规模生产的资本要求、绝对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化,贝恩认为,高集中度或高进入壁垒自身并不会带来高利润,而高集中度和高进入壁垒的结合才会带来高的垄断利润。贝恩(1956)的实证分析结论是,进入壁垒是利润率的主要决定因素,进入壁垒越高,利润率越高。曼恩(1966)的实证分析则显示,高集中度和高进入壁垒与高利润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柯玛诺和威尔逊(1967)的回归分析则进一步显示,进入壁垒的四个因素对利润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中广告销售额比率始终是一个显著而重要的因素,但市场需求增长这一因素并不重要。
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不同的是,萨顿(1991)的沉淀成本理论重点不是放在高利润与结构性高进入壁垒的相伴随问题上,而是试图解释为什么某些行业集中度高,为什么高利润没有吸引新企业进入的策略性行为上。萨顿(1991)的分析显示在投资具有沉淀成本特征时,外生的资本要求会成为阻碍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因素,他的理论进一步指出,广告密度和R&D密度则是构成内生沉淀成本的主要因素,他们对行业利润率起着更为根本性的影响。萨顿(1991)、西蒙尼狄斯(1999,2000)、莱昂斯等(2001)的实证分析显示由广告和R&D投资构成的内生沉淀成本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对中国工业产业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的研究主要是单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对于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多元性计量分析的研究仍然薄弱,中国工业产业市场结构因素对产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如何尚不明确,尤其是这些因素是否在计量统计上与产业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尚不得而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多元回归计量技术检验市场结构性因素与产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并对计量检验的结果给出经济解释。
二、中国工业产业绩效分析的计量模型与数据
本文的分析主要是检验中国工业产业市场结构的各个因素对利润率的联合影响。根据上述理论,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是采用多元回归方程来检验不同产业市场结构变量对利润率的影响。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绩效的基本方程是:
Pr=f(Con,MES,K,AD,R&D)
其中f(·)表示函数关系,并且使用的都是线性模型:Pr表示行业利润率,Con表示市场集中度,MES表示规模经济,K表示必要的资本要求,AD表示广告支出,R&D表示研发支出。
在分析当中,主要的变量指标选择如下:(1)利润率指标采用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利税率两个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前者主要反映在市场竞争中的利润,而后者主要反映对总资产的贡献。(2)市场集中度指标采用更准确的赫芬达尔指数——Hid8来表示。(3)广告通常主要是采用广告密度指标,即用广告支出额比上产品销售收入。由于我国目前的工业统计指标中没有企业或行业广告费支出这一项,比较接近的指标是产品销售费用指标,它包括销售中的广告费、运输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以及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这里采用销售费用和销售收入的比值来代替广告密度。(4)R&D支出主要采用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总额比上产品销售收入这一研发密度指标。(5)必要的资本要求通常采用最小规模经济企业的资产比上行业总销售收入来表示,由于数据的缺乏我们采用行业累计折旧比上行业销售收入来代替。(6)规模经济通常是采用占行业总产出50%以上的大企业的平均规模来表示,这一指标的采用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即低成本、高效率,大企业是效率选择结果的前提基础上的。卡夫斯(1975)等人指出,只有在低产量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成本劣势的时候,最小经济规模才是一个有效的指标。由于中国的大型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企业的非专业化现象突出。国有大企业的规模并不是市场竞争的效率选择结果,其规模大并不一定是建立在效率和成本优势的基础上,而且大量非国有企业尽管规模小,但其运营成本却不一定比国有大企业高。因此,根据斯蒂格勒(1958)的“生存技术”思想,这里采用行业企业平均规模指标来表示,即行业固定资产原价比上行业企业数量。根据上面的分析,建立如下的多元回归计量检验方程:
Pr=α+β[,1]Hid+β[,2]MES+β[,3]LnK+β[,4]AD/S+β[,5]RD/S+ε
其中,Hid表示行业前8家的赫芬达尔指数,MES表示规模经济,LnK表示必要的资本需求,AD/S表示广告密度,RD/S表示研发密度,ε是误差项。分析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表1给出了这些数据的描述性统计量。
表1 描述性统计量
变量 N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MES 33 0.012 20.28 0.726 3.514
LnK 33 -2.570 -0.07 -1.604 0.569
RD/S33 0.000150.008 0.483 2.095
AD/S33 0.0025 0.0807 3.278 1.705
Hid 33 0.0245 0.7177 0.134 0.140
注: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公布了37个工业行业的数据,其中由于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和烟草这四个行业是在政府的管制下运营的,其价格和利润变化并不是由竞争决定的,所以分析时去掉了这四个行业。
三、实证检验结果
从OLS回归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表2 OLS回归估计结果
销售利润率(1) 资产利税率(2)
常数项5.37 -1.04
(1.58) (-0.05)
RD/S -2.16 -1.86
(-0.64)(-0.08)(-0.93)(-0.11)
AD/S 1.04* 0.83**
(2.41)(0.36) (3.24)(0.45)
Hid
0.25**0.28**
(3.06)(0.70) (5.89)(1.26)
MES
-1.33 -3.35*
(-0.48)(-0.09)(-2.03)(-0.38)
INK
2.79* -1.01
(2.04)(0.32) (-1.24)(-0.18)
0.51
0.56
F值
7.55 9.17
N 3333
注:第一个括号内的数据是t值,第二个括号内的数据是标准化系数Beta值。*表示在5%的水平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显著。
1.代表市场集中度的赫芬达尔指数与工业产业利润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集中度是影响工业产业财务绩效的重要因素,集中度的提高确实可以提高工业行业的利润率,改善产业组织绩效。从反映各因素的影响大小的标准化系数Beta来看,产业市场集中度是影响中国工业产业财务绩效最重要的因素。
2.规模经济对销售利润率的统计不显著,对资产利税率呈明显的负相关。说明规模经济并不是影响中国工业产业财务绩效的因素。规模经济既不是新厂商进入的障碍,也不是在位厂商获取效率优势的基础。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工业不存在规模经济性(注:张军(2002)使用1992年工业行业不同规模分组数据进行性的实证分析也显示,尽管个别行业有规模经济性,但是中国工业行业总体上不存在规模经济性。),工业企业的规模提高并没有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利润率,中国工业的规模提高反而降低了对总资产的贡献和利润的回报,中国工业企业存在明显的资产过度使用和低效率使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在某些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现有企业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效率。
3.必要的资本要求对销售利润率的统计呈显著的正相关,对资产利税率则统计不显著。这说明在市场竞争当中,资本要求高的行业确实对新企业的进入构成壁垒,尤其是非国有民营企业的产业进入可能面临一定的资本障碍,这使在位企业获得“过度投资的策略性优势”和较高的利润率,但这并不影响对总资产的贡献,并不提高总资产的企业内部利用效率,其内部资本的利用效率却是很低的。因此,这种利润获得是建立在资本低效率使用和市场高资本障碍的基础上的。
4.企业的销售费用密度与工业产业的利润率呈明显的正相关。这说明市场开发的支出确实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获利能力,同时这也说明中国工业的市场化改革确实使市场导向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指向。从反映各因素的影响大小的标准化系数Beta来看,销售费用密度是影响中国工业行业财务绩效的第二位因素。
5.企业的研发密度与工业产业的利润率的统计不显著,企业的研发密度并不是影响中国工业产业财务绩效的一个因素。企业研发活动对产业利润率的不相关说明,中国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并不构成新企业进入的壁垒,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并没有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利能力,中国工业产业仍然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四、计量检验结果的经济解释
(一)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的变化。
改革以来,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的学者研究发现(王慧炯,1991,马建堂,1993,刘洪,1998),在改革初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非国有企业迅速进入原来由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以及各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地方企业的迅速增加,使中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市场集中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国内许多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逆集中化”(殷醒民、1996,魏后凯,2002)。可以说,市场化体制的发展导致的新企业的迅速进入和由此带来的产业集中度下降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组织变化的主要特征。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在80年代保持高集中度的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行业主要是冶金、石化等重化工行业和电力、自来水等自然垄断性行业,其中电力、石油加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化纤制造业等行业的集中度在整个90年代都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石化等行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较高,规模经济和资本要求大,在市场开放的早期非国有企业进入面临较高的壁垒;二是在渐进改革过程中,电力等垄断性行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其市场化开放一直严重滞后,进入90年代中期由于这些行业的市场开放和长时间的国有垄断造成的高利润回报吸引了非国有企业的迅速进入。
其次,在整个80年代集中度迅速下降,被许多学者批评为“逆集中化”的大部分竞争性制造业行业的集中度明显上升,体现出明显的竞争推动市场集中的现象。其中饮料、烟草、食品等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上升较快。这种变化说明,在市场的竞争过程中,高效率的优势企业逐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得以迅速成长,而小规模、低效率的企业则逐步退出。充分竞争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是长期竞争演化的结果,是竞争性效率选择的结果,因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与效率相一致的。因此,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某些行业在短期内大量的企业进入导致的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并不一定背离长期效率要求。在长期有大量低效率企业垄断并保持高垄断利润的行业,市场开放引起的短期的“过度进入”,尽管会降低市场集中度和恶化产业财务绩效,但这种进入导致的竞争却可能促进整个产业的效率提高。只要进入竞争促使高效率优势企业迅速成长,进而导致集中度的提高和高效率优势企业的利润率得以改善,那么这种进入竞争就是符合经济效率要求。
表3 1990-2000中国工业产业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的变化 (%)
集中度CR8
销售利润率
行业 199019952000变化199019952000变化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88.376.821.3-16.5
-11.50 9.0039.40
39.7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2.624.524.1-8.510.02
1.861.864.2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2.515.913.7-1.212.21
7.397.398.22
电力生产与供应 64.939.023.4-41.5
9.176.436.70-2.47
自来水生产与供应
20.424.816.0-3.38.669.643.01-5.65
石油加工与炼焦业
55.244.835.9-19.3
3.983.710.05-3.93
化学原料及制品业
15.611.310.7-4.95.673.343.15-2.52
化学纤维制造业 44.637.632.9-11.7
9.715.885.33-4.38
塑料制品业 6.1 6.7 5.1 -1.03.010.823.940.93
黑色金属冶炼业 31.030.227.9-3.16.113.472.90-3.21
有色金属冶炼业 23.414.713.9-9.55.953.333.23-2.72
煤炭采选业 19.420.321.31.9 -11.50 3.090.0411.9
食品制造业 2.3 9.9 9.4 7.1 2.341.834.051.71
饮料制造业 5.4 8.6 15.910.50.913.315.925.01
烟草加工业 26.037.036.510.5-0.15
12.65
9.9710.12
纺织业 1.4 2.8 4.1 2.7 1.54-0.97
2.851.31
家具制造业 5.4 5.4 6.6 1.2 0.782.424.633.85
造纸业 10.85.3 8.1 -2.79.392.393.96-5.43
印刷业 5.5 5.1 8.2 2.7 8.732.528.05-0.68
医药制造业 9.7 11.814.44.7 6.405.708.391.99
橡胶制品业 12.732.717.24.5 2.940.891.41-1.53
金属制品业 3.7 4.6 4.3 0.6 4.291.733.04-1.15
机械制造业 4.0 6.4 7.6 2.6 3.192.343.230.0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1.020.922.41.4 4.902.733.72-1.1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9.3 8.8 13.54.2 4.243.004.320.08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4.614.713.8-0.84.414.846.752.34
仪器仪表制造业 10.57.8 18.17.6 5.871.664.50-1.37
资料来源:1990年的CR8来自于马建堂(1993),1995年的CR8来自曹建海(2000),2000年的CR8来自《经济研究参考》(2002)。销售利润率1990来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1),其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应年份计算整理。
第三,集中度的变化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是多样性的。第一类是集中度的下降与利润率下降呈正相关关系。如电力、自来水、石油加工、冶金等行业的集中度下降带来利润率的明显下降。但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集中度的下降带来产业效率的降低和恶化,因为这种下降既可能是新企业的进入侵蚀了传统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也可能是规模经济的降低造成的。如果从90年代这些行业的高国有垄断和高利润来看,这种变化似乎更符合“竞争利润侵蚀说”。第二类是集中度的下降反而带来利润率的上升。如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开采和有色金属矿开采行业的利润率明显上升,这可能反映了在市场集中度下降的同时,这些行业中的主导厂商的市场支配力出现明显的上升,这似乎与“垄断利润说”相一致。第三类是市场开放较早,各种所有制企业充分竞争的行业,其市场集中度的上升大都与行业利润率的上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食品、饮料、烟草、机械等行业在市场集中度上升的同时,行业利润率也同步上升。这可能说明,高效率企业的成长和集中度的提高,使高效率优势大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这明显符合“效率利润说”。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就中国工业总体而言,并不能简单地将市场集中的高低与产业利润率的高低直接联系起来,并得出高集中度必然带来高利润率的结论,进而提出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以改善产业绩效的建议。因为在中国37个工业行业,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注:我们采用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工业行业数据进行的计量经济分析显示,工业行业的集中度与利润率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制造业行业集中度确实与利润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的。在对行业亏损情况的回归检验中,我们发现新企业的进入与亏损统计上并不显著,但与行业过剩生产能力在统计上显著。这显示新企业的进入可能并不是恶化中国工业产业财务绩效的因素,相反大量低效率企业不能及时退出才是问题的关键。)。高集中度和高利润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制造业行业才是成立的,对于国有所有权垄断和受政府管制的行业则未必成立,其集中度的提高也未必符合效率的要求。因此,那种基于高市场集中度必然带来高产业利润率的观点而提出的政策建议可能是有害的,市场集中度是实现产业高绩效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产业集中度提高才是符合效率要求的。
(二)规模经济与产业绩效。
根据产业经济理论,规模经济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程技术的概念(注:我们认为,从工程技术的角度看,中国工业企业仍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但更大的问题是一些厂商在资产使用上的低效率问题。因而,有效率的厂商规模比有规模的厂商更重要。)。因为在市场竞争不充分和企业之间的资本装备率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很难确定一个产业仅有一个厂商最佳规模。根据生存技术的观点,一个有效率的厂商规模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高效率完成生产经营活动的现象,企业是否存在低成本的效率优势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往往是由制度条件所决定的。显然,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上,追求最大利润的企业通常倾向于成本最小化,并寻求最优的运营规模。在竞争——效率——规模——利润的理论因果链条中,规模经济实际上是竞争性选择的结果。
而在转型经济中,当其他非竞争手段更有利可图时,企业并不会有较强的效率追求,因而并不会寻求规模经济的结果而是寻求非规模经济的非效率结果。从国家给国有企业的各种补贴(表4)可以看到,至少到9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软预算约束现象。由于大型国有企业一直是政府的政策重点,我们有理由相信软预算约束在国有大企业更为突出。在存在软预算约束的国有所有权企业和公共管制体制下,由于缺乏投资约束和资本成本低,往往会出现过度投资和浪费性使用资本的现象,即有规模而无经济的非效率现象。同时在缺乏有效的资产重组机制的情况下,中国大型企业的“非专业化”现象和沉淀资产的不能有效退出,从总体上也必然恶化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另外,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非国有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仍面临许多资本约束(见表5),使高效率的非国有企业不能迅速成长,难以进一步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因此,在工业行业总体上体现出企业规模与销售利润率的统计不显著和与资产利税率负相关的现象。
表4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各项补贴 (亿元)
年 份 企业亏损补贴 价格补贴 金融部门的补贴
总计
1985
5.7 2.9 2.4 11.0
1986
3.2 2.5 2.4 8.1
1987
3.1 2.5 3.0 8.6
1988
3.0 2.1 0.6 5.7
1989
3.5 2.2 -0.1 5.7
1990
3.1 2.1 -0.2 5.0
1991
2.4 1.7 0.6 4.7
1992
1.7 1.2 3.6 6.5
1993
1.2 0.9 3.2 5.3
1994
0.8 0.7 1.7 3.2
1995
0.6 0.6
1996
0.5 0.7
注:企业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金融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来自于世界银行(1996)。
表5 非国有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
年份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比重(%)8.76 9.93 10.66 13.27 12.38 12.83 14.24
引自刘元春《国有企业宏观效率论》,(2001)。
(三)广告、研发行为与产业绩效。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的广告行为和研发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最重要形式,是企业策略性行为的主要手段,它是影响产业结构和产业绩效更根本的行为因素。中国工业产业广告销售费用密度对产业绩效的高影响和研发密度的不相关现象说明,目前中国工业的竞争行为仍然是处于价格和数量的竞争行为阶段,而不是以研发为主的竞争行为阶段(注:泰勒尔认为根据竞争行为,竞争分三个阶段,短期内以价格竞争是主要行为手段,中期生产能力是主要竞争手段,长期研发是主要竞争手段。)。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行为特点并不会有助于中国工业产业绩效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工业产业绩效的持续改进不仅需要优化市场结构,更需要优化以研发为核心的竞争行为。
表6 1995年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的研发密度和在科技资源中的比重 (%)
研发(R&D)
企业技术 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经费 研究与发展经
密度 (%)
开发机构
人员 项目
支出总额费支出总额
国有工业
0.28774.7882.1778.8671.3676.65
集体工业
0.04212.306.36 0.58 8.12 6.18
联营工业
0.0031.25 0.70 0.94 0.66 0.32
股份制工业 0.0516.55 7.27 7.77 8.46 7.74
外商投资工业
0.2802.55 1.96 2.37 7.68 6.84
港澳台投资工业 0.1502.49 1.47 2.88 3.30 2.23
私营工业
0.0480.00008 0.00001 0.00002 0.00002 0.00001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的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其中造成中国工业行业研发密度与产业绩效不相关的原因可能是:
首先,从R&D密度水平来看,1995年中国37行业中没有一个行业的R&D密度超过1%,全部工业的平均水平仅为0.152%,最高的石油开采业也仅为0.813%,这说明整个中国工业产业研发投入的整体水平是非常低的,过低的R&D支出必然难以对产业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从不同所有制工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差异来看,国有和股份制工业的研发密度明显高于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工业。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国有工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效率优势。因为从不同所有制工业对工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掌握来看,国有工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导地位并不是来自于技术创新效率,而是来自于国有工业对工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垄断和控制。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密度则仅次于国有工业和股份制工业,而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工业、私营工业和联营工业的研发密度则明显偏低。这显示不同所有权工业企业在获取技术创新资源方面仍存在巨大的差距。显然,不同所有权企业在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上是不平等的,这显示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并没有遵循效率的原则导向,工业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标并没有实现。国有企业在工业技术创新资源中的优惠不仅扭曲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而且也使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上往往背离效率要求。因此,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扭曲是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的。
五、结语
本文的计量分析显示,目前影响中国工业产业财务绩效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市场集中度和销售费用密度,企业的研发密度和规模经济并没有成为影响和促进工业产业财务绩效改善的因素。因而,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率是中国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市场结构变化说明,非国有所有权企业迅速进入尽管会带来短期的市场集中度下降,但是在不同所有权企业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竞争会促使高效率优势企业的迅速成长,市场集中度会趋于上升。因而,在竞争性市场上,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明显符合效率目标的要求,成为影响产业组织绩效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工业产业资产规模和技术创新的低效率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在存在软预算约束的政府所有制和公共管制体制下,由于缺乏投资约束和资本成本低,往往会出现过度投资和浪费资本的形象,即有规模而无经济的非效率现象。同时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非国有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仍面临许多资本约束,使高效率的非国有企业不能迅速成长,难以进一步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同样,在政府主导和国有企业垄断的科技创新资源分配体制下,以效率化、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的科技创新体制往往难以形成,因此产业科技创新活动往往难以对整个工业产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显然,深化所有权改革和建立一个不同所有权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体制,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竞争行为的优化,是提高中国工业产业绩效的关键。
标签:市场集中度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行业集中度论文; 资产利润率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