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农业资源平衡表体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衡表论文,农产品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中国加入WTO,受冲击最大的产业这一就是农业。目前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远比我国低,其中小麦、大米、玉米、大豆、棉花等比国内价格低20%~70%。但同时,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农产品增长空间狭小。多年来,中国为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用以生产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之一就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假如把466.67×10[4]hm[2],25°以上坡度的耕地逐步退耕还林,按3000kg·hm[-2]计算就减少粮食产量1400×10[4]t以上。加入WTO,中国可以依据承诺,进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如一些油料作物如大豆、油菜籽等相对于国内产量而言可以依赖国际市场有较大的数量的进口;但小麦、玉米、水稻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只能依靠国内供给,一定数量的进口人能起到丰缺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将真正面对国内国际资源、两个市场,这意味着今后中国农产品供求将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由此决定了未来中国农业资源配置也处于不断的变动这中。如何在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中保障其有效供给,并实现农业资源在质与量上的平衡管理,是一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建立农产品—农业资源平衡表体系,可以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并实现农业资源的动态管理提供科学化、定量化的支持。
2 农产品平衡表方法
2.1 研究进展
平衡表方法过去主要应用于财务管理中,近年在其他方面也开始应用,其中在联合国《能源年鉴》中曾建立有包括世界各国在内的各种能源产量、库存、进口、出口、消费量等要素的能源平衡表;中国国家统计局建立的以实物量等要素的能源平衡表和以价格量(价格)表示的中国投入产出表;为保证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国外(特别是美国)在多年研究和积累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期初库存、产量、进口量、各种形式的消费量、出口量、期末库存量等影响因素在内的农产品平衡表(国家水平及全球水平上的),并得到政府部门和商界人士的广泛推崇,同时也成为政府部门和商界人士的广泛推崇,同时了成为政府部门制订农产品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商界人士确定商业战略的重要参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农业部和美国著名的农业咨询公司Sparks(注:World Soybean Balance.1997~1999 by Spark Companies,INC.)(注:World Oil Balance.1997~1999 by Spark Companies,INC.)所建立的有关美国及全球主要农产品的平衡表。IIASA在Can China Feed Itself?的研究中建立了包括主要粮食、油料、畜产品等在内的中国农产品平衡表,并比较了1964年~1996年平衡表的变化。(注:IIASA.Can China Feed Itself? (CD-ROM Version 1.1).Copyright 1999 by IIASA.)目前这一方法已引起国内部分学者和有关政府部门关注,有的学者曾借助有关方法建立了中国主要食用油资源及食用油供需平衡表”[1],木材的供需平衡表[2]等。但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就农产品本身的供求关系建立的平衡表。
中国人口众多、农产品需求量大;同时,中国农业资源又相对短缺。为此,中国曾制订过实现土地资源动态平衡的战略,但这一平衡只是量上的平衡;有的学者对影响中国粮食有效供给的资源环境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未来粮食供求进行了情景分析[3];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ester R.Brown先生(注:Lester R.Brown,Who Will Feed China,W.W.Norton & Company,Inc.1995.)[4],根据中国未来的食物需求和水、土资源约束,提出“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由于其利用中国基础数据的问题,所得出的结论需要进一步讨论,但他将农产品供给与农业资源保障联系在一起,并将其作为一个统一系统来研究,有借鉴意义。而世界上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大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资源相当丰富,为实现其主要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制订的一些农业发展计划,并没把农业资源作为一种主要约束和限制因素。
2.2 农产品—农业资源平衡表结构
农产品—农业资源动态平衡表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将农产品供求变化与农业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和农业水资源)的供给和合理配置作为一个统一系统,反映其间变化的互联互动关系。农产品包括主要粮食品种(如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油料品种(如有大豆、油菜籽、花生等)和主要经济作物品种(棉花、糖料等),而把其他农作物品种作为外在变量考虑。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农产品平衡表的构成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总供给;二是总需求。其中所需数据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二是具体的实际调研数据;三是不同作物的遥感估产数据。
平衡表中还有一个作物年度的概念,一般根据一个国家某种农产品的主要生长季节来确定,如中国小麦生产主要以冬小麦为主,播种期一般在9月下旬到10月上中旬,从南部的江苏、安徽到北部的北京、天津、河北,收获期一般在6月份,所以小麦的平衡表年度确定在6月1日到第二年的5月31日;中国玉米生产主要由夏玉米和春玉米,玉米的收获期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中旬,玉米的平衡表年度一般确定在10月1日到第二年的9月30日。
在农产品的总供给中主要包括年度库存量、年度产量、年度进口量3部分;由于不同农产品的需求特点不一样,所以在不同农产品平衡表结构中,总需求所包括的要素也有所不同,例如,小麦平衡表中的需求包括用种量、直接食用消费量(面粉)、加工食品、损耗,尽管出口量较少,但为保证平衡表的完整性,还包括出口量等;年度总供给减去年度总需求,就是年度的期末库存量。
建立农产品平衡表最大的难度就是期初库存量的确定和年度直接食用量的确定,需要做大量基础性的调研工作。
需要分别构建平衡表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有最大宗的小麦、玉米、水稻,也有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的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油脂产品等以及棉花、糖料等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而各不同农产品的平衡表要素还有所不同,需要分别构建。
本文所讲的农业资源主要包括耕地资源和农业水资源。农业资源在各大产业部门之间、在大农业内部各不同类型农作物之间,都有不同的配置方案,也就是说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处于不断的转换过程中[5],为此,在农业资源平衡表中,我们考虑到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等在主要农业资源中的配置。由于粮油作物种植占用的耕地比重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多,而经济作物种类比较繁多,所以我们把经济作物如蔬菜、花卉、人工牧草等作物作为农产品—农业资源系统的外在变量来考虑。由于影响农业资源平衡表建立的因素较多,农业资源平衡表模式的构建难度相对更大一点。
首先,农业资源平衡表与农产品平衡表相关联,农产品平衡表如果和客观实际结果相差较多,直接影响农业资源平衡表的客观性;第二,在耕地资源平衡表中的有关数据需要统计数据、详查数据和遥感数据的支持,这些数据之间有时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中国不同地区种植制度各不相同,复种指数差异较大,在建立农产品—农业资源平衡表时,还需要一系列的技术处理;第四,在水资源平衡表中,微观水平上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要整合到区域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上;同时年度降水和区域净流入量的年度变化大,预测难度大。但无论如何,首先建立这样一个平衡表体系构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之后,可以不断的修正,逐渐使其接近客观实际。这将对实现农业资源的定量化管理,保障中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都是非常重要的。
农产品与主要农业资源通过不同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及主要由其决定的作物产量实现各平衡表之间的联结。
图1 主要农产品、土地资源、水资源平衡表体系框架图
2.3 农产品—农业资源平衡表体系的特点
建立农产品—农业资源动态平衡表体系将面临两种可能的具本情景:
(1)对于一个要对比较封闭的区域系统。在中国西北和西地地区的很多地方具有交通不便、产品流通不畅,农产品自给自足占主导的特点,建立其农产品平衡表首先考虑的因素的区域生产和消费,而消费又相对单一,生产水平较低,所以,考虑消费时可以从满足区域农民的营养和热量需求入手,根据生产水平,确定所需耕地的可能规模。
(2)对于一个相对开放的区域或全国的农业生产消费系统,可以利用上面的基本研究思路。
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特点,在分析国内外对主要农产品平衡表方法研究和应用和特点后,农产品—农业资源动态平衡表体系,具有以下显著特点:①系统的整体性:将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产品等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使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农产品的供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各平衡表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②动态性:考虑国际农产品供给、价格变化及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等因素,可以分析和研究主要农产品不同供求水平下的中国农业资源平衡表的动态变化。③从区域到全局再到区域:以县为基本单元,通过系统分析区域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特点,研究并建立一定农业生产目标下主要类型区的农业资源平衡表;根据不同类型区农业资源配置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农业生产总体目标,研究全国的农产品—农业资源平衡表;并以此为指导,确定中国各主要类型区农业生产目标,指导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利用的调整。
3 应用案例:西北地区坡耕地退耕对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
3.1 西北地区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5省(区)。
土地详查数据表明,西北地区共拥有耕地1670.9×10[4]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2.4%,其中2°以下的耕地及梯田922.3×10[4]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5.2%。在余下的耕地中,2°~6°、6°~15°、15°~25°和大于25°的坡耕地分别为86.9×10[4]hm[2]、268.8×10[4]hm[2]、239.2×10[4]hm[2]、153.6×10[4]hm[2],分别占该区总耕地面积的5.2%、16.1%、14.3%和9.2%。
坡耕地的产量一般较低,尤其是大于25°的陡坡耕地,如黄土高原地区,陡坡耕地的粮食单产一般在750kg·hm[-2]左右,约为黄土高原地区平均单产的25%;在青海、甘肃等各地的调查与该数字也基本相符,因此按陡坡地单产为平均单产的25%计算,大于25°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耕地面积减少9.2%,粮食产量将减少71.2×10[4]t,为2000年粮食产量的2.4%,对该地区粮食产量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影响不大。
西北地区有15°~25°的坡耕地2392×10[4]hm[2],占耕地面积的14.3%,相对于大于25°陡坡地而言,在产量上有一定优势,保守估计并参照各种调查结果,15°~25°的坡耕地粮食单产水平约为该地区粮食单产的50%,假如将其中的50%退耕,粮食产量将减少167.4×10[4]t,为2000年粮食产量的5.7%。
表1 西北地区各类型耕地构成
表2 西北地区谷物产量及单产
陕西省退耕面积占西北地区退耕总面积的50%以上,约占该省耕地总面积的30%多;其次是甘肃省,退耕面积占该地区总退耕面积的30%多,约占该省耕地总面积的25%以上,退耕造成陕西、甘肃两省粮食产量的减少占到西北地区粮食总减产量的50%和40%。
3.2 退耕可能规模及对粮食供求的影响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各省也政府及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本省区的退耕还林还草计划或规划。据统计,西北各省区退耕计划的退耕总量约为378×10[4]hm[2]。根据未来粮食需求的可能情况,201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设计为400kg、425kg和450kg3种不同情景,建立了西北地区粮食供求平衡表(表3)
表3 西北地区粮食供求平衡表
从表中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退耕还林草后,尽管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由于物质和技术投入的增加,粮食产量有所增加。虽然陕西、青海粮食短缺,但由于新疆、宁夏有较大量的粮食剩余,而甘肃基本能自给自足,可通过内部之间的调剂解决各省区的余缺,所以整个西北地区不会出现粮食短缺,也不需要从内地大量调入粮食,这为今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人了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