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调动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本文对开展小学科学课程的创新型作业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主要从小学科学课程现状、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何需要创新型作业、创新型作业的设计方案和实践、创新型作业的特征和实践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创新型作业;小学科学;思考;实践
作业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作业练习直接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作业“质”与“量”的不足,使学生几乎不会对学过的知识内容“温故”,更不要提“知新”,也很难从课本学习的知识延伸到平时的日常生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布置创新型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就小学科学创新型作业的实施,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手抄报进行单元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习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复习能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复习中,教师应注重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归类总结,使学生通过回顾整理,进一步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联系融合起来,加深理解与沟通,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能灵活运用。
小学科学每个单元最后一节课都是整个单元的总结与延展,在课本上安排有一些总结的活动记录。需要学生先去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并按照对应问题进行记录。比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是将所学内容概括到表格中,学生的思路立马就清晰明了了。但是五六年级的课本每单元最后一节课就没有这么明确的总结意味,而更注重情感教育和延伸拓展,所以可以安排学生在复习课后用手抄报的形式来归纳总结本单元的内容。
实践过程中出现不少优秀作品,比如下面展示的两位同学制作的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单元总结手抄报,得到许多同学的赞美,并被争相模仿。
这种手抄报不需要花俏过分美观,而是要求有框架性,可以运用常见的气泡图、维恩图、网状图和颜色标记法等,不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作业,而是鼓励继续沿用课内分组实践的形式,动员学生在课外的制作过程中多交流,集思广益,互相补充,根据平时课堂笔记、作业及相关资料将基础知识归类。
手抄报展示时还可供全班学生复习使用。这样的复习使学生成为主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性的梳理,提高了复习效率。学生刚开始接触并不熟练,做过一次后就能很好地设计自己的版面,而且各有千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布置科学观察日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农村,孩子生活娱乐项目丝毫不比城市孩子逊色,因为他们经常能在家附近的田间寻找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使农村的孩子生活丰富而多彩。科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科学作业摆脱书本的枯燥乏味,将作业搬到大自然中,加强科学课堂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充分利用这些来布置学生的科学作业。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开篇内容选择了植物,其次是动物,这些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小生物最容易激发学生天然的好奇心,成为他们热爱科学这门学科,主动学习的基础。在第一单元植物中强调了学生对科学观察的技能掌握。学生学会从看、听、摸、闻、量以及借助其他工具来看等,还学会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再经过第二单元动物的观察,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观察方法,还开始尝试饲养小动物。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这两个单元后,在学校或者家里附近可以随便找到多种植物或者动物,习惯性地玩起来,观察起来。他们会自然而然想到课堂上学习过的方法,思考自己能观察到什么,怎么去观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此时,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就地取材,引导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藏在脑中,玩玩看看就过去了,而是拿起笔,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拿起画笔,把自己看到的描绘下来,还能拿起相机,把观察到的拍摄下来,然后组建在一起就是一篇科学观察日记,这种作业实施起来简单而且具有一定的创新型,还能加固学生的科学概念,延续教学目标中的方法和技能,更深远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所以,农村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优化科学作业,把每个农村学生都培养成为小小发现家。
这类作业可以不限制数量,把重心转移到让学生运用课堂用过的方法观察和记录。实践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长有短,但是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观察技能和文字描述技能。
三、课外制作,培养动手能力,促进课堂实验高效完成
现在的科学课堂经常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学实验,这已经成为科学课堂的特色了。不过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班级个别小组,只有几个学习较好的同学在动手实验,个别学生不参与实验,这样的“两极分化”阻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在强调合作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培养。有位英国的作家写过一个对比的情景:我看到水壶开了,高兴地得手舞足蹈;瓦特看到水壶开了,静静地坐在一边思考,最后他造出了一台改写人类历史的蒸汽机。从文中不难看出科学家的许多灵感就是来自于静静的、独立的思考中。还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完成,比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制作小杆秤,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要求学生制作不同的橡皮筋测力计,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学生制作摆钟。由此可见,布置课外制作或者课外小实验的作业,把有限的课堂40分钟延伸到课外,可以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自主创新、个人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题海训练,重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发展和促进课堂实验高效完成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四、鼓励学生自问自答,培养资料搜索能力
温州地区教育系统为提高科学学习的有效性,提倡小学生养成“科学记录”的习惯,开展了科学记录本的评比。科学记录本必须确保学生记录的真实性,必须是伴随学生探究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这些就可以作为创新型作业。其实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记课堂内容,更可以布置作业要求他们把学习过课堂内容后出现的疑问,以及课外生活中出现的疑问都记录在科学记录本里,教师进行查阅并引导学生应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方法或者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三年级学生学习过植物的内容后特别想种植一种植物,有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记录本里几下了这么几个问题:“吊兰花每天要灌几次营养?浇水量要多少?花种要怎样适量地晒太阳?土是要松弛的好,还是燥的好?是否把花种到植物的多地方吗?”这些体现了一个学生对科学种植的好奇,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音像资料、网络搜索、社会采访等途径获取资料,并记录下来,让学生懂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吊兰花需要怎样的成长环境,从而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小学科学中强调的的探究学习都是从提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就无法开发学生思维能力。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听众”变成主动探索的“演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可见布置学生“自问自答”的作业,不仅培养学生爱提问、多提问、多质疑、多思考的好习惯,更是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有助于开阔学生眼界、扩展知识面。
创新型作业做什么、怎么做,都可以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条件,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而教师只要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即可,真正做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丙更.小学科学创新型作业的实践与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1(10).
[2]陈芬红.延展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科学课,2012(1).
[3]杨 萍,明 睿.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J].科学课,2012(2).
[4]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第六小学 325600)
论文作者:郑梦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作业论文; 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单元论文; 课堂论文; 内容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