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未来正在一步一步地前进这位母亲因材施教,走进哈佛_哈佛大学论文

伟大的未来正在一步一步地前进这位母亲因材施教,走进哈佛_哈佛大学论文

远大前程分步走母亲因材施教儿子走进哈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佛论文,因材施教论文,远大论文,前程论文,儿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到做到妙用惩罚,养成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儿子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这是我从小就对他严格要求的结果。”一说起儿子,孙筱华就总结起了她的教子经。儿子范犇出生后,孙筱华跟所有父母一样对孩子寄予厚望,犇就是快跑的意思,她希望儿子快马加鞭,早日成才。

范犇刚满月,孙筱华就在哄他睡觉时反复念诗歌。小保姆看了偷偷笑她,亲友们也不解:孩子那么小,咋能听得懂?可孙筱华不管,她觉得诗歌的语境、语法及抑扬顿挫的语调会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发育,对孩子肯定有益。

孙筱华是一名公务员,在机关工作让她养成了严谨务实和注重细节的好习惯,在她看来,训子千遍,不如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因此,她和丈夫从小就要求范犇养成良好的习馈。

上幼儿园的时候,范犇比较贪玩。一天,爸爸妈妈招呼他赶紧收拾好玩具然后吃饭,范犇惦记着好吃的,没收拾玩具便去吃饭了。爸爸进屋一看满地玩具,二话没说把玩具丢到了垃圾桶里。范犇吃完饭想接着玩,却发现满地的玩具都不见了,便问爸爸。爸爸一脸严肃地问他:“妈妈是不是让你收拾好玩具再吃饭?”范犇低下了头。爸爸见状,知道儿子认识到了错误,就把玩具从垃圾桶里取了出来,说:“今天把你的玩具丢掉,是想让你明白,凡事要有轻重缓急,更要养成好习惯。今天这件事,算是给你一个教训,下次再犯,要重罚!”

从那以后,范犇玩完玩具总会自觉地收拾好。可毕竟是孩子,到了读一年级时,有天晚上范犇写完作业已经很晚了,他书本也不收拾就上床睡觉了。孙筱华一看他老毛病又犯了,便把他的书本从窗口丢了出去,然后很平静地说:“你不收拾课本,我把它丢到楼下去了!”

范犇吓坏了,一时手足无措。看着儿子强忍泪水万分委屈的样子,孙筱华心里实在有些不忍,可为了让儿子养成好习惯,她硬下心肠说:“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范犇点点头,下楼把书本拾了回来。孙筱华据此总结出一条经验:养成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

为了训练范犇写作业仔细认真,孙筱华除了像很多家长那样天天检查作业之外,对写得不整齐的还会要求重新写,并登记在册,以便进行阶段总结。这样反复强化,孩子就会习惯成自然。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范辑就连打草稿也是规规矩矩的,从不乱写乱画。

与众不同,他把书本越读越薄

“范犇和一般孩子不同,从未提出过什么远大理想,可他每走一步都很扎实,完整的人生目标被他具体划分为阶段性计划,这样完成起来就很容易。”孙筱华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夸奖。

范犇上小学时,父母看他十分喜欢研究数学问题,就和他一起制定了一个小学六年计划:即以数学为主项,带动其他科目,到小学六年级时,争取获得武汉市数学奥赛一等奖。

结果,到了小学六年级,范犇真的如愿以偿,获得了武汉市数学奥赛一等奖,并因此被一所重点初中录取。

进入初中后,范犇很快在众多尖子生中脱颖而出,但学校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他很不适应。大题量训练是老师对待考试的不二法宝,每次大考前,老师不是规定某个英语单词抄写三四十遍,就是要求一个题型的考题做十几甚至二十几套。范犇认为这种训练对他是多余的。因此,上初中后不久他就做出一个惊人之举,期末考试前让母亲给他请假:“我觉得老师的考前训练对我不适合,我不需要一直被老师盯着,只要告诉我需要达到怎样一个水平就可以了,我想自己在家复习。”

听了儿子的想法,孙筱华的第一反应是“不行”,“这时候老师讲的可都是最关键的要点难点,你却要抛开老师,能行吗?”范犇保证:“你要不放心,咱们可以签合同,如果我考不进前十名,以后全听老师安排。”

孙筱华决定试一下,便跟老师请假。老师十分担心:“现在是关键时期,这要误事呀!”

听老师这么一说,孙筱华心里一时没了底气,可话已经说出来了,不能收回去呀!最终她还是给儿子请了假。

范犇请假的第一天,孙筱华在单位魂不守舍。孩子在家会不会贪玩?没有老师指导,他知道哪儿是重点吗?好在有范犇的姥姥、姥爷在家监督,她稍微放心了一点。下班后,她菜也顾不上买,就急匆匆地赶回家,一进门,看到范犇正在读英语,便心里一宽,再问父母范犇是否偷懒贪玩,父母说范犇很自觉,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复习哪门功课,心里都有数。孙筱华终于松了口气,可儿子的学习效果如何,她还是没谱。终于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了,范犇获得了全班第三名,老师还表扬他:“看人家范犇,考前请假了成绩还这么好,大家要向他学习呀!”这下,孙筱华总算放心了。

此后,每当考试前夕,范犇总让妈妈给他请几天假在家复习。中考时,从没考过第一名的范犇竟考了全校第一名。范犇自豪地对妈妈说:“我知道哪些是重要的考试,需要竭尽全力。就像体育比赛,热身赛输了不要紧,关键是要知道为什么会输,这样才能在该赢的比赛中获胜。”听了儿子的话,孙筱华直竖大拇指:“有道理!”

范犇高中就读的是华中师范大学附中,高一的时候,他被选中参加2003年全国化学奥赛,要接受强化训练,尽量将学习进度往前赶。可范犇却对妈妈说:“没学会走就想跑,肯定不现实。我得先把基础打牢,所以不能急,妈妈你也别急,我有自己的计划。”

他买来大学化学4门课的8本教材,用了两年时间,按部就班地自学了一遍,做了8本读书笔记。之后,他又把8本整理成4本,每门课200多页;第二轮又“缩水”成4薄本,每门仅30页。“把厚书读薄,去粗存精,是吸收知识的过程。”范犇说。

正是凭借这几本薄薄的小册子,范犇在2003年全国化学奥赛中获得一等奖第四名,并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学院。

随时调整方向,学会放弃才能走得更远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孙筱华不仅关心儿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视儿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总是鼓励儿子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比如到报社做短期实习记者,做各类社会调查等。这些社会活动,不仅提高了范犇的综合素质,也让他开阔了眼界,为他在日后面临重大抉择时能够从长计议、果断“决策”打下了基础。

刚进入华中师范大学附中,范犇就面临选择,学校希望他参加化学奥赛,这就意味着他以往的强项数学得放一放,而这两门课都是范犇的强项,是两者兼顾还是侧重一方,范犇很为难。孙筱华说:“不能面面俱到,就从兴趣出发。”一句话,让范犇茅塞顿开:是呀,兴趣才是最好的发展方向,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化学好了。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学院后,范犇原本打算学计算机专业。一天,他到妈妈所在单位下属的一个活动中心参加文艺演出,偶然结识了一名计算机专家,正是这个人,让他做出了事关未来的又一次方向调整。

那名计算机专家告诉他:“国内的计算机水平与国外相比稍显落后,要想出国进修难度又很大,这无疑会限制你以后的发展。而你是凭借化学奥赛进入北大的,这方面你基础扎实,而且,做学问只有感兴趣才容易出成果,所以我建议你最好还是选择化学,这样你今后的发展肯定顺利得多。”听了专家的建议,范犇慎重考虑后决定全力投入到化学专业的学习中。

北大的教学氛围宽松自由,元培计划学院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范犇选修了化学、经济学、电子学等方面的大量课程,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一下学期选专业时,范犇选择了化学专业。读大二时,他进入北大纳米化学研究室,导师是长江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忠范教授。按照通常的程序,本科生要到大四才能进北大纳米材料研究室做实验,范犇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大二时就取得了这个资格。刘忠范教授经常让范犇到实验室参观,读些入门文献,并跟着研究生学习仪器使用。在这个积累阶段,范犇了解到了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并且非常清楚实验室每个人的研究方向。

此时,范犇再次面临选择。他兴趣广泛,而且只要用心去做,样样擅长,如此一来,他又难以取舍了。喜欢音乐的他曾说,如果有下辈子,自己一定选择音乐专业;爱好运动的他大二时还曾任元培计划学院篮球队队长。除此之外,他还选修了经济学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到了大二,他一边要忙实验,一边要读经济学专业,是集中精力在自己最擅长的化学专业上全力突破,还是趁年轻多掌握一门学问,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经仔细考虑,范犇觉得大一时的学习已让他涉猎了电子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对未来的发展已绰绰有余,而化学专业是他的主攻目标,必须集中力量先行突破。于是,他再次决定,放弃经济学专业,全力以赴在化学专业深造。

纳米实验室里的设备白天多由博士生使用,作为本科生的范犇只能趁晚上做实验,因此他经常熬夜到深夜两三点。他发现,实验中经常需要把碳纳米管从一种基底转移到另一种基底上,按照传统方法操作特别复杂,费时费力,成功率低。阅读了最前沿的文献后,范犇了解到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他认为此项研究很有实用价值,而且是技术性的,比较适合本科生,便决定寻找更便捷的方法。

2006年年初,范犇与实验室的博士生焦丽颖合作,着手研究更简便的转移方法。经过数百次实验,他们终于取得了成功。2006年9月,范犇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申请了“控制转移碳纳米管阵列技术”的发明专利。在2006年12月举行的国际材料学年会上,此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

临近大四,范犇有了去哈佛大学深造的念头,因为美国的纳米科技世界领先,而纳米技术的精英又荟萃在哈佛大学。这其中,范犇最推崇的当数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查尔斯·烈波。烈波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纳米科技权威,范犇早就拜读过他的著作,并不止一次通过电子邮件与他进行过交流,被他的博学和亲和力深深折服,便萌生了做他的研究生的念头。

可哈佛大学是全球入学竞争最激烈的大学之一。按照惯例,要申请全额奖学金就读哈佛大学,需要非常拔尖的学科成绩和英语水平。范犇的托福成绩为637分,但他的学科成绩在学校只能算中上等,申请哈佛大学并没有竞争力。此时,他想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控制转移碳纳米管阵列技术,并于2007年1月给烈波教授写了一封信,阐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对纳米研究的一些独到看法。

烈波教授收到邮件后,特地致信范犇的导师刘忠范教授了解情况,刘教授也推荐了范犇。可烈波教授还是不放心,决定亲自考察,最终,他被范犇的才华和真诚所打动。2007年2月6日,范犇收到了来自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该系当年在中国录取的6名全额奖学金博士生之一。5年奖学金总额约为27.6万美元。

2007年7月,范犇开始了在哈佛大学的博士生生涯,这位执著的追梦人,将继续追逐他的纳米梦!

标签:;  ;  

伟大的未来正在一步一步地前进这位母亲因材施教,走进哈佛_哈佛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