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材资源的深度开发--以“人文教育新教材”使用为例_初中物理论文

初中物理教材资源的深度开发——以人教版新教材的使用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以人论文,新教材论文,深度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发教材资源就是根据现有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要求,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关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打破原教材结构,灵活地对教材适当地“采用”“增删”“替换”“调整”“融合”,形成全新的学科知识系统。其次是将其他学科的教材资源及各种媒体资源开发成物理课程资源;然后是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转化成物理课程资源。最后是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重构,经过教师消化、吸收,在课堂上精心组织,从而构建出高效的物理课堂。

一、调整物理教材,让教材“精”起来

新授课上,我们是这样去开发教材的。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的原教材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维持运动需要力吗?因为学生在骑自行车、溜冰、打篮球中有生活经历,所以我们删去教材中的三幅图。及时“调整”后,对学生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对物体施加了力,物体就运动;停止对物体施力,物体就停下来。二是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仍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以上两种说法谁对呢?学生经过争论,最终认为第二种观点对,对此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全部“采用”,不做变动。对教材的第四部分《惯性》由于实验器材不足,我们将敲打棋子的实验“替换”为用纸条迅速拉动物理课本的实验,每个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知道了什么是惯性,并用自己的语言对惯性下了定义。通过以上方法对教材进行处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被提高了。

复习课上,我们是这样去开发教材的。例如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时,需要复习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我们先将九年级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知识“大迁移”过来,待学生复习完了《分子运动论》《热传递》《内能》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后,再复习《物态变化》。学生自然地明白了能量是如何转移的,物质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物质的状态为何会这样变化。通过对教材的迁移、对接,形成知识链条的完整性。这样从点到面的迁移,实现了知识教学的有序性、整体性、完整性。在复习八年级电学时,由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两个实验在实验器材、方法及电路故障完全相同情况下,我们运用大融合原则,将这两个实验当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非常好。在复习九年级第十三章力学时,我们采用“大开发”原则,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中的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和第十三章中的《弹力》、《重力》、《摩擦力》和第十四章的《浮力》整合到一块,把相关的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明白学习力就要掌握力的三要素,懂得运用力学知识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理解事物要看实质而不是表象。由于《电与热》和《比热容》知识交织在一起,涉及的知识有焦耳定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热量的计算公式,还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所以我们也将这两节知识放在一起复习,打破学生时空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教材“宽”起来

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三部分内容时,我们增加了一个多媒体动画课件,用来代替教材中无法完成的伽俐略理想实验。这样可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由抽象变具体,增加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在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时,学生处理实验数据时要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计算量大,而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让学生手工计算,就没有时间让学生在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归纳知识的时间,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将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中,利用电子表格自动完成实验数据的计算任务,省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去分析和交流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现了自主与探究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复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时,我们采用“大贯通”原则,将学生在化学课学习的饱和溶液的知识与测量易溶于水的物质密度有机结合起来;在电学计算中与数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联系起来求电阻的极值;在杠杆平衡状态时,计算动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时与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知识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科间的知识更加连贯,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脉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网络资源开发中,师生利用博客资源对教学情况进行沟通。学生通过Blog反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问题的想法与思路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还可以通过Blog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共同进步。教师通过浏览Blog,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问题最多的地方,同时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随时根据学生反馈的真实教学信息,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挖掘生成资源,让教材“靓”起来

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的问题、困惑、感受、见解等不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教学的“生长点”。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会被学生调动起来。把握与捕捉那些来自学生、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让那些有意义的问题进入课堂,加以扩展,这要求教师应坦然、从容和理智地将学生的生成资源放大,使其成为教材资源的一部分。

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浮力》一节,其重点是计算浮力大小的两种方法,即: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课本上的“橡皮泥小船”实验是为了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有关而设计的。我们在备课时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接着提出:“你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然而当做完“橡皮泥”实验时,学生对“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而是一致对“橡皮泥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橡皮泥在水中是沉底的,而实验中为什么就浮在水面上了呢?解释这个问题需用下一节“物体浮沉条件”的知识。按常规思路,对学生的这个疑惑完全可以用“下一节再探讨”的方式处理,从而继续我们的预案,但如果置学生的疑问于不顾,那么学生心中的这个疑问必定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干扰。

于是,我们就及时调整了授课方案,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入手分析物体上浮、下沉的原因,进而得出漂浮时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当学生明白了这一问题时,我们就提出:把橡皮泥做成船状的就能浮在水面上,证明船状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还是小?做成船状时,橡皮泥的哪方面发生了变化?质量、体积还是密度?然后结合“造船”比赛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决定因素进行猜想。学生此时基本上都想到了可能是体积变化的原因。

“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插曲看似与这节课无关,而实际上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又生成了新的知识,还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瞬间机遇,打破教材的局限,克服预设的束缚,对课堂中的“新生问题”善加开发和利用,“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危机中也蕴藏着良机。我们教师要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做课堂生成的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因“发现”而丰富,因生成而靓丽。

标签:;  ;  

初中物理教材资源的深度开发--以“人文教育新教材”使用为例_初中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