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一体化教育的本质与我国民族教育的出路_汉族文化论文

论多元一体化教育的本质与我国民族教育的出路_汉族文化论文

论“多元一体教育”的实质与我国民族教育的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实质论文,民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文化教育方面,我国民族教育[1]长期以来重现代轻传统,重西方轻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忽视——汉族传统文化如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甚。另一方面,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对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如何在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吸收当代国内和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民族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摆在民族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一科学论断高屋建瓴,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包括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我国当前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的缺位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一)我国当前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

近代以来的我国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落后性,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也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中国人开始的又一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运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文化的竞争。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文化发展方面却还存在许多问题。要想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的竞争力,既要有开阔的胸怀,积极学习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又要立足本国本土,汲取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却也给人深刻的启示。然而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课程中反映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期望。近年来群众性传统文化教育热潮不断高涨。“孟母堂”事件固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却于此可见一斑。在全球化浪潮面前,如何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成为全球多元文化中有重要影响的“一元”,是时代摆在民族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

我国当前学校教育课程中也有一些传统文化内容,不过基本上都是汉族传统文化。所以我国目前教育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表现最严重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缺位——当然汉族传统文化的缺位也不容忽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教育,二是宗教场所教育,三是学校教育。当前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宗教场所虽然仍然对少数民族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它们对传统文化既有传承的一面,也有消解的一面,不再是传统文化当然的理想教育场所;宗教教育在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难题。由于学校课程具有文化选择、整合和创新的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应该发挥主导性作用。然而我国课程政策长期以来执行中央集权模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能进入学校课程体系,不能从无意识的感性层面上升到有意识的理性层面,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国教育中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目前只有“双语教学”。而就是双语教学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据《中国青年报报》:“在我国现存900多万满族人口中,会说满语的仅有黑龙江齐齐哈尔三家子满族村的一些老人,且已不足百人!这些老人一旦故去,满语口语将从世界上消亡。”[3]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不喜欢将子女送入学校,而是送入寺庙、清真寺等宗教场所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宗教教育。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缺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1.多元文化教育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公民权利运动”,结果对种族族群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多元文化教育思潮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移民国家,发展到中国、印度等东方传统的多民族国家,成为一种世界性进步教育理念。少数民族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在教育中的权利和地位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尽管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很有歧义的概念,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趋于一致:“多元文化教育应使所有学生(不仅是少数民族学生),不论其性别、种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包括学生自身所述的文化,以及具有普遍性的为各民族共享的国家主流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获得在国家主流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在本民族亚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能力。”[4]

2.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马克思指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点也适合于汉族教育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民族文化、汉族文化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都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西方强势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汉族文化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都存在一个如何继承传统和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问题。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的传统文化教育,都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的提出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从提出以来,对它的批评就从未间断。最激烈的批评是多元文化教育可能导致族群的对立和国家的分裂。民族传统文化的落后性与现代科技文化之间也存在矛盾,多元文化主义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抱残守缺提供了理论支持,导致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张与矛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多元文化教育的这种双重钳制状态还没有破解良策。”[6]从上述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来看,多元文化教育虽然在字面上只强调“多元”,但在具体内容上它既强调要帮助学生发展在本民族亚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能力,也强调帮助学生发展在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文化乃至世界主流文化中生存的能力,因此并不会必然地导致族群的对立和国家的分裂,也不会必然地导致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上述问题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条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缺乏一个能够全面整合与代表其基本思想的名称。孔子有句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论语·子路篇)片面的理论名称导致对理论的片面理解,从而导致片面的实践。

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启发下,我国一些民族教育学者根据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7]“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一体教育在注重国家一体教育的同时,提倡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并通过这种多元的文化教育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通过国家的一体教育来确保少数民族享有现代教育的权利,增强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凝聚力。”[8]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的这个概念界定来看,与上述西方多元一体教育的概念界定并无太大的区别,两者都注意到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世界主流文化两者的辩证关系,重视这两方面的教育而不是“一边倒”。但是从字面上来看,我国“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在强调“多元教育”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体教育”,从而避免了对这一理论因为望文生义而可能产生的误解。

三、“多元一体教育”的实质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展共识

“多元一体教育”既提倡文化教育的多元性,又旗帜鲜明地强调文化教育的一体性,从而避免了对这一理论的望文生义和片面理解。可是,“多元”的实质是什么?“一体”的实质又是什么?如果不对“多元一体教育”的实质做出明确的界定,人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也还是会很容易地停留在字面上,过多地感受到“多”与“一”的对立而不是二者的统一,虽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实践中,也会形成忽左忽右,忽“多”忽“一”的钟摆现象,容易走向某个极端。

我们认为,《决定》提出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使我们“多元一体教育”理论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决定》为“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和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展共识的必要性

1.为什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差异”包括“差距”和“异质”两个方面。各民族文化之间既有因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地理、经济等原因造成的差距性,也有因此而来的一定的异质性。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距是应该逐渐缩小直至消除的,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异质则不一定要消除——相互冲突的文化异质固然需要努力加以协调或消除,而有些文化异质并不必然导致矛盾和冲突,这样的文化异质不仅不应该消除,而且应该加以鼓励和发展。这种并不必然导致矛盾和冲突的文化异质性,就是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9]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就是要在文化发展和教育发展过程中承认差距,稳步缩小和消除差距,同时要包容多样,使各种民族文化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2.为什么要发展共识?

“发展共识”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文化之间要发展共识,以适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世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只有文化的多样,没有文化的共识,民族间和国家间的和谐发展就无从谈起,到处将充满冲突和战争。二是要发展对“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展共识”这一文化和谐发展观的共识,发展对“多元一体文化”和“多元一体教育”的共识。只有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形成社会共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多样”与“共识”的关系

1.“共识”会促进“多样”的发展

首先,“共识”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对差异和多样的承认和尊重。共识,顾名思义就是共同认识,它是不同认识主体在追求价值与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看法;共识的基本内涵和特性有:普遍共同性、求同存异性、妥协让步性;可以区分为不同的范围和层次:全球共识、国家共识、民族共识、阶级共识和个体共识。[10]其次,如上所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共识。这样的共识不仅不会压制多样化发展,而且本身就主张和促进多样化发展。

2.“多样”也会促进“共识”的发展

“共识”是“多样”的重叠,“多样”越发展,重叠的面积越大,“共识”的范围越大,程度越深。相反,“多样”的发展程度越低,共识可以重叠的范围也就越小,程度也就越低。要不满足于低水平的共识,就要不断发展多样,从而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形成和发展共识。

3、“共识”要以“多样”为基础,“多样”要以“共识”为指导

没有“多样”的共识,就会窒息发展的源泉;没有“共识”的“多样”,必然导致冲突和分裂。所以要通过教育等途径鼓励和支持文化的多样化的发展,在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又要以已经形成的共识指导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发展,把已经形成的共识渗透到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内容中去。在“多样”的基础上发展“共识”,在“共识”的指导下发展“多样”。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展共识,促进“多元一体教育”发展的方法

1.通过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发展民族共识。要认真挖掘各个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共识性的文化教育资源,通过多元文化教育,进行中华民族共识教育: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各族人民,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各族青少年儿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青少年,使他们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这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之一。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传统文化都有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通相容的传统文化资源,都有与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某些积极因素。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和因素,使中华民族共识教育扎根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从而更有成效。此外还要重视全球“共识”教育。

其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符合各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广大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民族人民的最大共识之一。各民族传统文化中都有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传统,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发展各民族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教育。

其三,汉语教学。汉族人口占全国90%左右,许多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也会使用汉语,而有的少数民族,如回族,以汉语为第一语言。因此以汉语为全国通用语言,符合国家和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如果以其他任何民族的语言为全国通用语言,只会给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造成不必要的困难。所以汉语教学也是共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教学。这也是共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汉语教学属于国家共识教育范畴,而外语教学属于国际共识教育范畴。

2.要运用中华民族共识和全球共识,指导民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民族文化教育除了进行共识性的文化教育以外,还要积极进行多元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教育可以在不违背国家和全球基本共识的前提下,自由发展。所谓不违背国家和全球基本共识,是指不能进行违背国家基本方针政策的教育,不能进行违背人道主义、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等民族和人类共识的教育。运用中华民族共识和全球共识指导民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就能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反思、批判、继承、发展和创新,就能保证民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沿着科学、正确的轨道。具体来说,民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就是要重视包括汉族在内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包括母语教育。

在民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问题上,必须对建国以来的民族教育政策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各种原因未得到重视,但汉族传统文化教育也同样未得到重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内容,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无论有无失误,都是以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即使是“文革”所进行的错误的政治教育,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同受其害。因此研究我国民族教育的学者,在使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主流文化”、“民族同化”这些概念时,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不要轻易把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说成是所谓“主体民族”的“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同化”。在我国当代,并不存在严重的“民族同化”问题,而是存在所有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缺位问题。如果说汉族在学校教育中有什么优势的话,主要应该是语言优势。但是汉族的语言优势是客观地、历史地造成的,而非什么“语言霸权”。所以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教学,也决非什么“同化”。当然,由于学校课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缺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缺位,以及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不尽如人意,客观上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同化”或“汉化”问题。在民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问题上,对于建国以来的民族教育政策,既不能根据“多元文化教育”而彻底否定,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3.民族共识和全球共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具体内容,完全可以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共识教育不仅不会影响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而且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多元化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路标和航灯。

(四)“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展共识”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多元一体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教育、多元一体教育都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展共识”的教育思想。从上文提到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一体教育的定义不难看出,多元文化教育要“使所有学生(不仅是少数民族学生),不论其性别、种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包括学生自身所述的文化”,获得“在本民族亚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能力”,就要进行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多元一体教育要“提倡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也要进行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要使所有学生认识和理解“具有普遍性的为各民族共享的国家主流文化”,“获得在国家主流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就要进行普遍性的主流文化教育,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共识;而多元一体教育中的“国家一体教育”,就是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其实质也是共识教育。无论是多元文化教育还是多元一体教育,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教育中是“弱势群体”学生)进行这种共识性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隔阂以及历史的、经济的原因,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使得国家有必要对他们采取差异性的政策,包括积极的或消极的优惠政策,来缩小弱势群体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接受普遍性的主流文化教育方面的差距。

“多样”与“多元”意思接近,而后者更宏观一些。“一体”本身包含着为实现一体而采取差异性政策的意思。“多元一体”是从形式上对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方向的阐释,“差异、多样与共识”则是从实质上对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方向的阐释。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从“多元一体”这一形式角度来看民族教育,提醒人们重视“多”与“一”的外显矛盾,不要忽视矛盾的任何一个方面;从“差异、多样与共识”这一实质的角度来看民族教育,提醒人们重视“多”与“一”的内在统一,指出了走向统一的路径。如前所述,从“差异、多样与共识”这一实质的角度来看民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科技文化教育、汉语和外语教学等,是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民族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毫不冲突。

标签:;  ;  ;  

论多元一体化教育的本质与我国民族教育的出路_汉族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