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建筑工程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尤其是在教育建筑方面,越来越注重教育建筑的安全性。教育建筑是公共建筑的一种类型,它具有使用频率高、人流量大、人员密集等特点,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最易引发群死、群伤的恶性后果,造成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并产生巨大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教育建筑的安全问题在汶川5.12地震后备受关注,本文分别通过选址与环境安全、结构与施工安全、疏散与消防安全三个方面来论述教育建筑安全问题的设计对策。
关键词:教育建筑;安全问题;设计对策探析
引言
教育建筑是公共建筑的一种类型,作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场所,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使用频率高、人流量大、人员密集等特点,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最易引发群死、群伤的恶性后果,造成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并产生巨大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教育建筑的安全问题及其设计对策的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1 教育建筑事故的实例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据统计,汶川大地震致使灾区2459.2万多间房屋损坏,778.9万多间倒塌。其中造成四川省大约13779间学校受损,受损的建筑面积约有2489.96万m2。地震发生时正值学生上课时间,师生均在教室内进行活动,所以中小学生成为这次震灾中最大的伤亡群体。这次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可见教育建筑的安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对其安全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思和探讨。
2教育建筑安全问题
2.1选址与环境安全方面的隐患
教育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建筑,人员较为密集且使用频率又高,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灾难事故,要立即疏散人群,这就对教育建筑的选址及周围环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既要交通便利,又要有空阔的场地,而且要尽量远离对教学楼抗震不利的地质构造地段。然而,当前部分教育建筑选址并不科学,交通并不便利,且长宽比规划并不合理,也没有充分利用好操场及活动空地等场所,选址及环境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2.2建筑设计方面的隐患
建筑设计方面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教学楼走廊及楼梯的设计上。我们知道,一旦发生地震或火灾等突发事件,由于人的本能反应,学生们通常会往外跑,这样一来楼梯及走廊的人口更加密集,流动性也进一步加强,极易导致踩踏现象或疏散通道倒塌等事件发生,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2009 年重庆彭水桑柘镇某学校,下午放学下楼梯发生踩踏事件造成 5 名学生重伤,10 多名学生轻伤;2009 年湖南湘乡某学校,晚自习下楼梯发生事故造成 8 名学生死亡,26 名学生轻伤。纵观以上一些例子都是由于楼梯或走廊设计不规范、不合理所致,设计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3教育建筑的设计对策
3.1合理选址,与城市防灾有机结合
如今,教育建筑安全受备社会关注,作为建设方必须将安全设计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教育建筑的选址要尽量做到既保证自身安全,同时又能符合建设标准,使其兼顾城市的防灾避难作用。首先,选址上给予重视,尽量远离对教学楼抗震不利的地质构造地段,选择交通便利、公共设施齐全且能快速疏散人群的地域位置。其次,保障自身安全,地势要平坦、竖向高差不大且能与操场及运动场地结合起来,构成室内外相连通的避难系统。最后,教育建筑要与城市防灾完美融合。从而做到平时是师生学习的主阵地,发生灾害时其又能成为避灾救助的主场所。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的相关教育。防灾意识落后是目前存在的潜在危险之一,在城市灾难到来时如何快速有效求生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我们要定时开展全社会范围内的志愿活动,以防灾救灾为主题,多进行相关的实战演练,以模拟现场的方式提高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发送相关海报等向学生宣传普及救灾知识,使学生在面临危险时不至于手忙脚乱,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结构与施工安全
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提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筑抗震设计目标。在地震作用下,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是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根本对策,研究结构在极端条件下的抗倒塌机理和抗倒塌措施是今后抗震设计和工程建设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重要问题。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标准是此次四川地震后建筑设计集中探讨的课题之一,尤其提高学校的抗震设防标准并在关键部位提高安全等级是有效加强安全度的措施之一,在建筑设计上应适当提高结构安全等级,特别是对楼梯等疏散构件提高设计要求以保证疏散系统的安全。根据国家最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规定,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3.3合理设计楼梯宽度,安全疏散
教学楼楼梯宽度设计不合理,不利于人群的疏散,才会屡屡导致踩踏伤亡事件发生。为此,在建设初期要合理设计楼梯宽度及疏散路线。虽然目前对学校楼梯宽度的设计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依旧参照《民用建筑设计标准》在进行。然而,不管是建筑方还是设计方都要充分考虑教学楼的特殊性,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实需求出发,适当拓宽楼梯及走廊宽度,确保逃生通道畅通,从而降低楼梯踩踏事件发生率。另外,进一步提高教育建筑的防火及耐火能力。火灾对人员的伤害力度相当大,某些情况下即使救助的再及时,但楼房的耐火能力较差,同样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人员及财产损失。
3.4疏散与消防安全
建筑物抗震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员疏散通道的安全性。地震发生后,由于人员逃生的本能往往造成建筑物的走廊、楼梯等疏散通道人员密度突然加大、流动性加强,疏散通道一旦发生倒塌,就会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在汶川地震中发生了多个在建筑物倒塌的楼梯间下集中死亡现象。在地震后的调查中也发现很多人员伤亡都集中在通道、走廊、出入口附近。因此,建筑物在灾害发生时疏散通道的畅通是至关重要的。(1)疏散路线要简短快捷,具有较强的可识别特征;(2)疏散路线要做到自身安全,是指要确保流线清晰不混杂,疏散路线的终点即是安全地点;(3)疏散逃生路线设计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要求,利用明显标志与标识引导被疏散人流走向安全地点;(4)整个疏散逃生路线尽量不与扑救路线相交叉,避免相互干扰;(5)疏散走道布置尽量平直,减少转弯次数,能够快捷便利的到达安全地点。通道宽度不宜变化,更不要设有妨碍通行的障碍物;(6)学校建筑内逃生的任何部位要同时提供两个或以上的疏散方向,尽量避免将疏散走道布置成袋形,袋形走道的弱点是只有一个疏散方向;(7)要充分研究在人体工程学概念下的疏散人员情况及其极限行动能力,考虑儿童和青少年的特殊要求。
结语
教育建筑的安全对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建筑业正在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建筑形态层出不穷,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城市的建造者们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人性的现代教育空间,将成为近期建筑师们应该仔细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金磊,周有芒. 校园建筑安全与疏散避难空间研究.建筑创作,2016(9):150-158.
[2] 吕西林等. 四川地震灾区房屋应急评估与震害初探.建筑学报,2015(7):1-4.
[3] 叶耀先. 农村建设抗震.建筑技术及设计,2016(7):84-93.
[4] 马东辉等. 由汶川地震引发对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思考.建筑技术及设计,2015(9):100-102.
论文作者:王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建筑论文; 楼梯论文; 发生论文; 人员论文; 安全问题论文; 通道论文; 汶川论文; 《建筑模拟》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