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跨世纪论文,趋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交替之际,未来二、三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去向,是我国跨世纪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判断新世纪初期全球经济形势的好坏、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国跨世纪内外经济决策的依据。为了预测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增长趋向,需要对当前世界经济主体部分增长现状及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若干结构性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
一、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看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增长趋向
(一)世界经济的大动脉仍在畅流,且情况略有改善。
1.美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下,保持住世界上最大一块“繁荣的绿洲”。目前,经济持续扩张的强劲势头未减,经济存在的隐患虽有可能促使经济增长减速,但导致爆发新的一次严重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较小。
美国虽是头号经济大国,但同样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且危机对美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1998年比1997年严重得多。表现在:其一,出口下滑,外贸逆差扩大。1998年商品出口下降1.2%, 全年商品贸易逆差达2480亿美元,大大高于上年1980亿美元。美国经济增长的30%靠对外贸易,1998年创新记录的外贸赤字,使美国经济增长率据估计比正常时期减少了近一个百分点;其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纽约股市1998年上半年基本保持升势,道·琼斯指数7月17日创下9337.97点的历史最高纪录,但此后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下大幅下泻,9月1日曾跌至7400多点的1998年最低纪录。这种高达2000点的升跌幅度,是美国近些年来所罕见的;其三,季度经济增长率曾出现剧降。被称为景气先期指标中的制造业效益,1998年下半年出现下降,电子设备、汽车、金融、石油天然气以及半导体行业的收益率分别下降了74%、63%、52%、48%和45%。制造业的低迷影响到非制造业及个人消费,经济增长率在波动中趋降,由第一季度的5.5%猛降至第二季度的1.8%。加上俄罗斯金融风暴从1998年8月以来开始袭击巴西等拉美国家,后院起火,引起美国惊慌,迫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1998年9月29 日开始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并采取其它反危机措施。
然而,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得”大于“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外资流入增加,有利于企业扩大固定资本投资。外资由于金融危机纷纷撤离东南亚,转向发达国家,尤其是转向经济连续7年持续增长的美国。自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至1998 年底,从东南亚地区转移到美国的外资超过3000亿美元。同期,以各种形式进入美国的外资更多达7000亿美元,使美国股市连创新高,甚至在1998年下半年一度突破9000点大关,1999年下半年更突破万点大关,为美国企业增加投资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1998年在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美国固定资本投资并没有下降,其增长率反而从1997年的10.8%增至11%。这样,美国的非住房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率已连续两年超过10%,均高于1996年的9.3%。(2)进一步压低了物价水平。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不景气,导致东亚地区能源需求减少,使本来已处于低水平的国际油价进一步下跌,1998年最低时每桶油价低于11美元。原材料价格也趋于疲软,加上东亚国家大量廉价商品的供应,使美国的消费物价水平(通胀率)由1996年的3.3%,降至1997年的1.7%和1998年的1.6 %。(3)抑制了利率水平的提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曾多次考虑过提高利率以防止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但由于通货膨胀率的继续下降而放弃实施,使较低的利率水平至今仍能保持下去,从而有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4)为美国大企业向东亚扩张创造极为有利的新机遇。随着危机的深化,东亚地区出现的一大批停产或破产的企业不得不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对外转让或出售,这使许多美国大企业得以用低价进入它们过去未能进入的经济领域,并大肆兼并和收购。据统计,1998年上半年,美国企业用于购并亚洲企业的金额已达80亿美元,比上一个创纪录的年头(1996年收购数额为43亿美元)几乎增加了一倍。(5 )保持美元汇价的强劲势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东南亚和东北亚国家和地区货币对美元比价大幅下跌,日元对美元比价到1998年6月已跌破1美元兑140日元的心理界线,1998年底虽升至1美元兑116日元,但美元仍处强势地位,日元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努力已经失败。通过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美国已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促使更多外资流向美国,并形成外资流入进一步增加一股市进一步上涨—消费者进一步扩大开支—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的良性循环。这些积极影响强化了美国经济的基础,使美国经济增长1998年第二季度剧降后又转向有力的回升,全年经济增长率达3.9%,与1997年持平,增速之高为西方七国之首。1999年前3 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又分别增长4.3%、1.8%和4.8%。迄1999年9月,美国经济已持续扩张102个月,突破60年代越战期间106个月的扩张期已指日可待,即将成为战后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也是战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中最重要的一次经济增长,无论其累计增幅、还是扩张的经济规模,都大大超过当年的“德国奇迹”和“日本奇迹”。
美国经济顶住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显示外部压力的增大不易阻断它持续的扩张。未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如果受到遏制,主要问题将不是来自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而是来自美国经济自身的病端。从目前看,美国经济自身潜伏着以下3个突出的危险点:第一, 高外贸赤字拉动美元大幅度下跌。1999年美国外贸赤字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以上,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是1987年以来最大的赤字百分比。 如此庞大的贸易赤字是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的,而最可能的调整方式是美元的下跌。1999年7月下旬,汇市形势突变。美元对日元汇价跌至1∶115,而且跌势不减,8月31日和9月1日,连续两日跌破了1∶110的大关。9月15日跌到1比104.23这一3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大幅下降的美元会对美国经济带来“三重致命的打击”:使通胀恶化,美元每跌10%就会使通胀率升1%;反过来,更高的通胀会推高利率;而更高的利率会抑制股市。受惊的外国投资者可能逃离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第二,股价泡沫过度膨胀。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指数从1000点涨到2000点用了40年,从2000点到4000点用了20年,但从1995年2月达到4000点后,只用4年时间就突破了1万点大关。1999年以来,股市更是狂涨,从3月29日突破一万点关口以后,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上升了1000点。5 月13日创下11107点的较高纪录,几经回落调整,于8月23日又创下11299.76点的历史新高。美国股票价格指数已连续第4年实现20%的涨幅,然而过去4年美国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还不到4%。显然,股市上涨已大大脱离了实际经济增长的轨道。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股价测算模型演示,1999年1月末的股价已高出正常水准15%。若按传统计价模型,美国股价的泡沫成份至少达40%,这与日本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的50%多相比,泡沫成份可算不小了。第三,负债空前,风险大增。据报道,目前美国家庭的负债总额已相当于年可支配收入的98%,远高于80年代举债热时期的80%。与此同时,公司借债额也大幅增加。利率一旦需要大幅调升,同时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慢,债务问题就会成为美国经济的紧箍咒。1999年11月1 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载文说:尽管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借债已得到控制,但美国经济背负的债务负担已达到空前的水平。这使得美国经济受到冲击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这三大潜在的危险点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均对未来的美国经济增长构成威胁,但以股价过度膨胀的威胁尤为严重。美国经济增长还是下降要看占国内生产总值2/3的消费者开支是增加还是减少,消费者开支是增加或是减少,要看美国股市是上涨或是下跌。股价猛涨,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多了,自然不惜增加开支;相反,则勒紧腰带。美国年收入5万美元的中间阶层基本上都拥有帐面价格约2万美元的股票。特别是7600 万出生于高峰期、现已进入50岁的人,都通过投资养老金搞股票投资信托。1998年个人消费开支增加的2000亿美元中,有1000亿美元是股票价格增值带来的。显然,股市的升降是美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股价泡沫如不破灭,美国债务链条断裂的潜在风险不致于变成现实,美元汇价下跌也不会失去控制。因此,股价泡沫是否即将破灭,已成了当前美国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焦点。从目前美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内外环境看,股价由于过度膨胀,出现调整甚至短期的大幅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股价泡沫未来一、二年内还不会破灭。因为目前美国经济泡沫破灭应具有的以下几个必要条件仍不成熟:
(1)经济发展失衡。但美国的基本经济层面迄今仍较健康。 1999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仍较强劲,1999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将从年初预计的约2.5%进一步调至3.5%左右。第1季度的生产率提高了4.0%,远高于1998年的2.8%和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平均为1.2%的水平。消费增长率为6.7%,是90年代以来的最大增幅。失业率降至4.2%,是29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公司利润剧增,企业利润率为5%左右, 在发达国家中仍保持较高水平。通货膨胀率降至2%以下,为34 年来的最低水平。1998年度出现700亿美元财政盈余,这是七十年代初以来的第一次。1999年度财政盈余进一步增至1227亿美元,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在西方大国中一枝独秀。美国能够实现需求扩大而物价平稳,股市高涨而资金不断,投资扩大与效益同步增长表明,美国经济仍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即失衡时机未到。
(2)金融等宏观经济政策操作严重失误。然而, 美国国内外对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利用经济杠杆控制通胀抱有信心,认为他在1987年和90年代初的两次金融危机中,先是降低利率,待危机过去后,再提高利率,抑制通胀,使经济平稳发展。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格林斯潘使用了同样的办法,曾三次降低利率,累计降幅为0.75%,现在危机过去,他又决定提高利率,抑制通胀。有的经济人士认为,美联储在今后一年多的时间内,还会逐步将利率提高0.5%, 回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5.5%的水平,这样不仅不会使美国经济受到打击,而且将使美国经济平稳发展。
(3)外资急剧大量抽逃。1999年上半年以来, 东南亚和东北亚的经济危机似已触底反弹,资金部分回流到泰国、韩国等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特别是回流到日本。但迄今回流的势头并不强劲,如据联合国1999年7月1日发表的1999年世界经济报告,全球新兴市场国家吸纳资金不大可能超过1998年的700亿美元,大大低于1996年的2000多亿美元的高峰。美国政治上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上仍一枝独秀,安全系数大,投资回报率高,因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至于出现外资从美国骤然大量抽逃的局面。
(4)出口发生长时间和大幅度下降。美国1999 年的商品贸易逆差可能超过3000亿美元,表明其外贸形势的严峻。但外贸赤字的扩大仍能为美国经济所吸收和消化,原因是其劳务贸易顺差很大,而且,外贸逆差的扩大主要是国内需求旺盛所致,不是商品竞争能力下降、出口萎缩的结果。实际上出口额仍在增加。随着东亚经济反弹,近两年来其出口最困难时期也已过去。继1999年第2季度增长4%(年率)之后,第3 季度增长年率已提高到12.4%。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气候看,世界性经济衰退的风险比前两年要低,因此,美国商品出口还不至于出现长期和全面的下降。
1999年8月中以来至10月底,整个道—琼斯指数从11209的高峰下挫554点,跌幅为4.9%。道—琼斯因特网指数曾在两周内下跌40%,纳斯达克指数也下跌了12%,表明网络—科技股的不稳定,但这只是股市踏入“修正”版图,并非股市泡沫已濒临破灭的先兆。11月下旬,道—琼斯指数再度突破1万1千点大关。
上述情况看来,美国经济发展当前具有的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未来两年内,爆发一次新的周期性衰退的条件还不成熟,经济继续扩张的势头仍将持续下去。
2.欧盟经济逐步摆脱地区性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消极影响,发展势头将明显加强。欧盟经济在1993年以后陆续走出9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受到亚洲、南美洲和俄罗斯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拖累,经济增长遭受一定程度的制约,但其经济增长率1998年仍达到2.8%,为冷战结束后首次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1999年3月后,因北约大规模空袭南联盟,战争发生在欧洲本地区, 大量国际游资为安全而纷纷外逃,外贸活动减弱,油价上涨等,造成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增长普遍乏力。但亚洲和南美洲等地的金融风暴已大部分平息,巴尔干战争也已过去。这些地区性危机给欧盟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明显地减弱,1999年下半年以来欧盟工业生产回升,商品出口增加、欧元汇价上调,整体经济状况趋于好转。尽管欧盟国家仍将受高失业率(目前仍达10%)的困扰,但其经济前景将看好。
欧盟经济前景看好还有以下一些基本因素:(1 )宏观经济形势较为宽松。为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5条趋同标准, 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欧盟内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明显改善:通胀率为历史最低点,利率全面走低,公共债务和财政状况显著改观。(2 )各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逐步转向以刺激经济和减少失业为目标的适度扩张政策。内需旺盛,企业投资强劲。目前欧盟的购买力和企业投资均达到90年代以来最高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3)单一货币顺利启动, 统一市场容量扩大,不仅有利于活跃内部贸易,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而且因欧元汇率回升和投资环境改善,将能吸引更多的外资。(4 )随着“第三条道路”的悄然兴起,将在欧盟各国引起一场对传统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现有的各种体制性弊端和结构性缺陷将逐步得到克服。各国在具体政策上将努力实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平衡,权力和责任的平衡,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的平衡,这将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IMF估计欧盟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从 1999年的2.1%增至2.8%。据预测,在今后2—3年内,欧盟的经济业绩还有可能胜过美国和日本,其增长率可望保持在2.5%上下。
3.日本虽遇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仍有再度复兴的潜能。日本在80年代以前迅速崛起,经济上升势头甚猛,曾创造东亚“经济奇迹”,而一跃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大大地缩短了同美国的经济技术差距,一时成为世界嫉妒和敬畏的对象。但进入90年代后,日本却由昔日的“旭日东升”变为“夕阳西沉”。从1991年下半年起,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7年的低迷不景气,1997年和1998 年更是连续两年负增长(分别为-0.7%和-2.8%),创下1974年-0.5%以来的新低,从而陷入了“战后最为困难和恐慌的国难时期”,处在“亚性通货紧缩循环的边缘”。早先的追赶势头严重受挫,原先争得的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领先地位又被美国重新夺回。国际竞争力1998年由以往多年名列前茅退居到世界第18位,1999年仍没有起色。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日本政府表现不佳,受到多方指责和围攻,国际形象大打折扣。
目前,日本的失业率是战后以来最高的,政府预算赤字居各主要发达国家之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甚至超过国内生产总值。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从“赶超型”跌入“落伍型”,根源在于体制、结构和政策方面存在严重弊端:(1 )长期实行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走向反面,由动力转为阻力,形成官治金融和经济的“裙带资本主义模式”,盛行官商勾结,私下交易。经济活动的主战场不是“市场”,而是“组织”,整个运行机制僵化保守,与透明开放和自由化大趋势相背;(2)结构上,供需总量失衡,制造业与服务业失衡,重化工业比重过重,信息产业未抓住互联网这一先机;(3)政策上,重出口轻内需,对产业、金融和市场设限、保护过多,未及时处理不良债权问题,放任日元汇率大幅度波动,在经济不景气时又推出提高居民消费税等败招,从而使日政府近些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和刺激经济的措施一再卡壳,迟迟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尽管日本的金融和经济问题现被视为全球经济的“黑洞”,但不能由此得出日本从此将一直衰落下去的结论。应当看到,日本仍然具有转化危机的诸多因素:(1)在世界各国中,日本的外汇储备、 对外开发援助和海外金融资产最多。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法、英三国的总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有西方国家最高的储蓄率和强大的制造业。这几年经济持续低迷,还不能说“气数已尽”,丧失了复苏的元气。目前银行“惜贷”,居民“惜购”并非资金不足,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信心不足所致。日本政府曾决定推出20多万亿日元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且不要求国际社会的救援,说明日本有实力和能力自我解决危机。(2)日本政府经历危机冲击,引起深刻反思, 加快了体制和结构改革的步伐。尽管目前效果尚不明显,但经过一段磨合适应期后,各种关系会逐步理顺,各项措施施会不断到位,从而起到消除弊端、发挥优势、恢复生机和活力的作用。特别是最近以稳定金融为突破口,积极采用财政、赤字预算、大幅度削减所得税和法人税、增加公共投资、重点扩大内需的政策,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示出效果。如1999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增长年率达3.4%, 超出了日本政府以及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测,失业率由升转降,消费支出增加,住宅建筑和销售持续大幅度增长。尽管日本经济增长仍面临一系列的较大困难,如未偿还债务相当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经过下降后的失业率仍达4.7%, 比美国还要高等等,但经济上出现了新气息,在复苏的道路上已迈出较坚实的步伐。小渊政府10月上旬又编制1999年度(截止2000年3 月底)第二次补充预算案,新推出的综合经济对策规模超过10万亿日元,这将有助于日本经济继续复苏,走上新的发展周期。据国际机构预测,2000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将从1999年的1%增至1.5%。
美欧日的经济规模占世界的70%以上,它们的经济继续增长,世界经济的相对稳定发展就有了较大的保证。
(二)国际金融形势趋于相对稳定
1.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恶化进程正被遏止,最困难时期基本过去。首先,持续许久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内部诱因大多暴露,只要外部环境改善,发生新的大动荡的可能性趋小,反弹回稳的概率增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已踏上复苏之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各国汇率基本稳定,利率普遍下降。1998年年底韩元兑美元汇价为1203∶1,到1999年5月中为1200∶1。同期内,泰铢从36.36∶1到36.92∶1;菲律宾比索从39.11∶1到37.73∶1;新加坡元从1.65∶1到1.71∶1;印尼盾也从7750∶1到7860∶1。由于汇率相对稳定,各国利率相继下调。如韩国从 1998年年初长短期利率的30%,降到目前短期利率的5%和长期利率的8%。利率下降对整个经济的运行无疑是有利的。其二,各地股市都摆脱了低迷状态而出现反弹。1999年3、4月间受美国股市飚升的带动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韩国股市从1998年6月以来指数已上涨了一倍多,4月中已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也已恢复到危机前的90%;香港、泰国和印尼在近几个月内股市价格也有较大回升。股市的强劲反弹,一方面反映了美欧资金的回流,也反映了利率下降及股民信心的增强。其三,由于一年多来货币的贬值,各国外贸形势有所好转,贸易盈余增多,随之而来的外汇储备明显增加。韩国1999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49亿美元,外汇储备总额达590亿美元,截止到5月15日,更突破600亿美元,超过危机前水平。菲律宾1999年第一季度进出口贸易出现5.48亿美元的顺差,而1998年同期的贸易额则为12.21亿美元的逆差。外汇储备也已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马来西亚扭转了经常项目的赤字而成为顺差,在半年时间内外汇储备增加了40%。各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提高了偿还外债的能力,也成为汇市稳定的基本保证。其四,通货膨胀得到抑制,经济增长率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的物价涨幅一般都控制在5%。据“亚洲论坛1999”预计,1999 年东亚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中国7.5%、韩国4%、中国香港1.8%、中国台湾省4.9%、马来西亚2%、菲律宾2.5%、新加坡2%、泰国0.9%,只有印尼仍是负增长。日本经济企划厅认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降到2.6%,但1999 年以来该地区的经济已出现了普遍而缓慢的复苏,21世纪初前几年,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仍有可能达到5%以上。
其次,巴西金融动荡的高峰期已经过去,经济状况明显改善。目前,巴西经济已度过最困难时期,并呈现逐步稳定迹象。巴西经济状况逐步改善,使受到金融危机风暴冲击的其它拉美国家的经济压力也明显减轻。
2.国际社会已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并具备较强的处理能力。在国际合作与协调方面,1998年8 月“股灾”给全球敲响世界经济可能滑向衰退的警钟,IMF、世行、七国集团、22国集团、APEC 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先后聚会,商讨危机对策,出台一系列措施。在制止危机方面,七国集团一致同意在IMF内建立总额达900亿美元的紧急筹资机制,同时设立一项补充储备金,就应急信贷额度计划达成协议,以加强处理危机能力。IMF等分别给巴西和俄罗斯援款,以遏止危机能力。IMF等分别给巴西和俄罗斯援款,以遏止危机进一步恶化与蔓延,日本答应出资300 亿美元,并与美国联手出资100亿美元增援,帮助亚洲危机国家重振经济。国际社会还谋划改革国际金融经济秩序,加强对游资的监管力度。
3.对冲基金等国际游资遭受1998年8月惨败后, 近期内投机活动被迫有所收敛。1998年10月27日的美国媒体透露,绍罗什于23日向他所管理的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发出紧急通报:量子新兴增长基金的资产已亏损30%,他准备将其关闭;另两个对冲基金——类星体国际基金和量子工业控股基金也出现巨额亏损,他想将二者合并。其他美国对冲基金也出现严重亏损。
此外,历史的经验证明,尽管金融风险增加,两大危机之间总有一个间歇期,未来二、三年内,可能正值这样的间歇期。
(三)国际贸易将渡过最困难的时期,由收缩走向扩张。
日本和东亚经济衰退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速收缩,使1998年的国际贸易增长率降至约4%,几乎与1991年的3.9%持平。1999年,全球贸易前景仍不容乐观,增幅可能略低于上年,特点是市场疲软、价格低迷、争夺激烈。影响国际贸易走势的主要因素:一是支撑国际贸易增长的美欧地区(占世界贸易进口总额的61%)1999年的进口增幅下降。美国因贸易逆差扩大,设障压进口。欧盟因欧元的启动扩大区内贸易,对外需求相应减少。二是占全球商品进口总额24%的亚洲地区进口尚难恢复正常。三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但影响到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而且使以反倾销、环保等方式出现的新保护主义日益抬头,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但危机破坏了部分生产力,经济复苏又增加了国内外的需求,全球的商品活动将由低迷不振转向活跃。据预测,2000年的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由1999年的3.5%升至5%以上。世界贸易量的增加,将有助于世界经济总体的发展。(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