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基桩低应变检测及加固措施论文_黄泽鹏

黄泽鹏

江门市江海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 广东 江门 529000

【摘 要】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基桩低应变检测报告,判断桩身完整性类别的方法,以提高检测准确率,同时对低应变法在桩基浅部缺陷加固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可为相关的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基桩;质量安全;抗压承载力;反射波;裂缝;加固措施

1 概述

现阶段,桩基础成为土木工程中主要的基础形式之一,但桩基是埋入地下的隐蔽工程,其质量较难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受成桩工艺、施工水平、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桩身容易存在一些缺陷或质量隐患,对桩身质量和结构安全造成破坏,影响桩基安全使用和工程安全。因此,桩基检测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低应变反射波法作为低应变动力检测的主要方法,具有检测速率快、效率高的特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工程界的广泛认可,对于保障桩基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其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缺陷,表现为只能对桩身缺陷程度作出基本的定性判断,不能判断桩身缺陷的具体类型,也不能对桩身缺陷程度作出准确的定量判断,对桩身缺陷的检测往往不够完整准确。故如何正确地阅读基桩低应变检测报告,准确地判断桩身完整性类别,逐渐成为工程工作人员保证工程得以顺利、可靠实施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文章就这一检测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同时,为了保障桩身质量,提高工程桩的耐久性、安全性,本文还对封闭桩身可能存在的裂缝提出了一些加固措施,可供参考。

2 工程概况

本案例涉及工程为农房改造集聚小区独立地下汽车库,建筑面积21706m2,层高4.0m,主要用作汽车库及设备用房,为单层地下建筑。地下汽车库底板板面标高为-5.500m,顶板板面标高为-1.500m,上覆1.2m厚种植土。

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下独立承台,桩型选用Φ700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编号为ZKZ-D700-70.0-35.0(A2)-35.0(S154)-C25,桩身上部35m配10Φ16,下部35m配6Φ16,Φ8@250,设计有效桩长70m。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1600kN,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R'a=400kN。桩端进入持力层(④3号圆砾层)深度≥1.5m,施工时以桩长控制为主,总桩数为609根。地基自上而下分布见表1。

表1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

本场地地形较平坦,勘察期间测得钻孔内地下水初见水位在地表以下0.90~1.30m,稳定水位在地表以下0.30~0.80m,本地区地下水水位常年变幅较小,一般小于2.0m,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取为设计室外地坪标高。

2012年9月29日开始打工程桩试桩,试桩时采用正循环钻进成孔,反循环清孔。选用膨润土制备泥浆,泥浆相对密度为1.15。孔口设置6mm厚、1.50m高钢板护筒,护筒内径为800mm。当根据地质报告勘探剖面明确钻头进入④3号圆砾层后,继续下钻,直到确保钻头进入持力层深度≥1.5m;并记录最后300mm的钻进深度中,每钻进100mm所需时间,以此作为施工时贯入度控制参考标准。钢筋笼吊装完毕后,安置导管二次清孔。待各项指标检查合格后,立即浇灌桩身商品混凝土。桩身商品混凝土坍落度约为240mm,充盈系数为1.20。上述参数均作为施工时控制标准,试桩情况良好。

2013年11月采用堆载法进行基桩静载荷试验,桩身承载力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2013年12月4日进行局部基坑验槽。2014年3月分批进行桩位偏差验收,施工单位提供了桩位偏差记录数据和基桩低应变检测简报。低应变检测采用反射波法,设备为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制造的FDP204PDA掌上动测仪,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从各批次低应变检测简报的结论来看,所有工程桩均为Ⅰ类或Ⅱ类桩,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结论显示桩基工程施工质量非常完美。

3 理论简述

根据一维弹性杆的波动理论,杆件的阻抗变化与杆件的截面尺寸、质量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或某一因素变化有关。阻抗变化处的力(F)、速度(V)幅值与阻抗差值成正比,即杆件阻抗变化越大,反射波的信号就越强。示意简图见图1(角标I、R、T分别示意入射、反射和透射)。

图1 波在自由桩中的传播

根据文献介绍,采用特征线波动方程分析计算软件,同时考虑土的阻尼和弹性阶段土的阻力共同作用,计算一些比较典型的实例,得出的波形见图2。

图2 不同桩身阻抗变化时桩顶波速响应波形

通常讲,桩身完整性缺陷有位置、类型和程度三个指标,而缺陷程度对桩身完整性分类是最重要的。低应变动测法不能判断桩身缺陷的具体类型,也不能对桩身缺陷程度作出准确的定量判断;但是,该方法能对桩身缺陷程度作出基本的定性判断(如判断缺陷程度为轻微、中等或严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4 工程实例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仔细查阅了基桩低应变检测简报,发现有一部分被判定为Ⅱ类桩的桩身低应变实测信号曲线与《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提供的完整桩典型时域信号特征曲线有较大区别。考虑到桩顶以下3.0m范围内的桩侧土体便于人工开挖验证,笔者挑选出低应变实测信号曲线上(2L/c时刻之前)反射波信号比较强的dxs-25#工程桩,初步判定该桩的桩身距离桩顶以下3.0m范围内可能有较大缺陷。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dxs-25#桩初始低应变实测信号曲线见图4。笔者就该条信号曲线提出两点疑问:(1)dxs-25#桩的实测信号曲线没有反映桩底反射波,但检测报告中只字未提;(2)dxs-25#桩在距离桩顶约2.1、6.7、16.0m(图4中较长虚线所示)部位,存在三处较强的与入射波同相位的反射波。说明在上述部位,桩身混凝土离析情况可能比较严重,甚至已经产生了较大的水平裂缝。这些缺陷会较大程度地削弱桩身抗压,特别是抗拔承载力,建议加固处理。而检测报告中仅描述为“dxs-25#桩在距离桩顶约2.1m处有轻微缺陷”,将这根桩判定为Ⅱ类桩,很可能漏判该桩为Ⅲ类桩。

图4 dxs-25#桩时域信号曲线

针对笔者提出的疑问,五方责任主体单位于2014年3月底在现场召开了协调论证会。

针对笔者提出的第一点疑问,大家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因为对于处在软土地区的长桩,由于桩周土和桩身阻抗的变化以及检测设备激振能量损耗等原因,低应变实测信号曲线基本上不能反映桩底反射波。但是对于第二点疑问及建议,施工单位有较大的抵触情绪。他们认为不同检测设备之间的差别以及检测设备本身的系统误差,可能造成上述假象;但是,桩身质量是较好的,故不愿意对Ⅱ类桩进行加固处理。为了做到对症下药,以理服人,笔者提出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的便利程度,由施工单位分别采用二次低应变复测、上部桩侧土体开挖、上部桩身钻芯取样三种方式,对dxs-25#桩进行验证。

dxs-25#桩二次低应变复测桩身信号曲线见图5。

图7 dxs-25#桩侧开挖全貌

现场开挖后显示,dxs-25#桩顶附近混凝土明显离析,采用ZC3-A数显回弹仪测得桩侧混凝土强度仅为C13~C19(仅作为现场参考,未出具正式报告)。混凝土表面多处疏松、蜂窝、麻面。桩身水平箍筋断裂,纵向钢筋笼严重偏位。部分纵向钢筋保护层厚度已接近于零,而部分纵向钢筋保护层厚度已大于250mm。开挖情况与笔者根据实测信号曲线作出的判断基本一致,桩身完整性不符合Ⅱ类桩的判定标准,建议对桩身进行加固处理。

最后对dxs-25#桩进行桩身上部浅层(≤3.0m)钻芯取样,照片见图8。

图8 dxs-25#桩上部浅层芯样

dxs-25#桩的钻芯结果(仅作为现场参考,未出具正式报告)显示,在距离桩顶约1.2~1.8m范围内桩身混凝土严重离析,局部混凝土芯样破碎,芯样破碎段长度明显小于100mm,混凝土质量疏松、胶结不良。虽然低应变检测报告描述的桩身缺陷部位桩顶以下2.1~2.4m)与现场钻芯取样结果有差别,但是在桩身缺陷程度的定性判别上,数据和实物对桩身缺陷程度的反映是基本一致的。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的规定,该桩应至少判Ⅲ类桩。

5 加固措施

当桩身在距离桩顶3.0m范围以外存在质量缺陷时,考虑到其桩顶附近的桩身抗压承载力基本满足,而缺陷部位的桩身抗拔承载力要求已随深度增加而明显降低,为封闭桩身可能存在的裂缝,提高工程桩的耐久性,笔者建议对此类桩采取桩侧土体注浆加固的处理措施。

至此,五方责任主体单位均同意笔者提出的建议,对桩身质量有明显缺陷的工程桩进行加固处理。具体的加固措施如下:

(1)对距离桩顶3.0m范围以内,桩身实测信号曲线存在明显缺陷的桩(共14根,具体桩号略),桩侧土体进行人工开挖,凿除有缺陷部位的桩身混凝土,对桩身凿除区域采用C30细石混凝土补强处理;对桩侧人工开挖土体采用C25细石混凝土灌实。

(2)对距离桩顶3.0m范围以外,桩身实测信号曲线存在明显缺陷的桩(共22根,具体桩号略),首先对距离桩顶3.0m范围以内桩侧土体(桩侧外约1倍桩身直径范围)进行人工开挖,同时预埋注浆管;然后采用C25细石混凝土对桩侧人工开挖土体进行回填灌实。最后对缺陷区域桩周土(桩侧外1倍桩身直径范围,深度为实测信号曲线显示的缺陷部位上、下各2.0m)采用水泥浆注浆加固处理,每根注浆管水泥注入量约400kg。

具体的开挖灌实和注浆加固工作从2014年4月开始,到2014年7月全部结束。2014年9月18日进行第一次中间结构验收。此时地下汽车库顶板已基本完成覆土并作为施工材料堆场使用,验收情况良好。2015年5月该工程进行施工后浇带封闭施工,当时建筑物最大沉降量为6mm,最小沉降量为3mm。迄今为止,该建筑物整体沉降均匀,沉降速率基本平稳。地下汽车库使用情况良好,顶板、侧壁及底板均未出现结构性裂缝。说明桩基加固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6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检测理论和仪器等方面的制约,根据单一波形进行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而且浅部缺陷波形易与首波叠加在一起,造成测桩盲区,而且桩身浅部也易产生扩径现象,加上各种缺陷在波形上有相似之处,难以准确分辨和判别,容易造成错判和漏判。因此,这就需要检测者有丰富的检测经验,并根据施工记录、地质资料和开挖情况进行综合判别,从而确保桩身质量和结构安全,保障桩基安全使用和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鹏;邵万强.低应变法检测在发现桩身浅部缺陷中的问题探讨[J].城市勘测.2010(B06)

[2]王树栋;郑亚宏;舒森;高树全.低应变法在桩基浅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11(01)

论文作者:黄泽鹏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0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基桩低应变检测及加固措施论文_黄泽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