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军[1]2004年在《利用Radarsat立体影像提取DEM摄影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工作在微波波段的主动式传感器,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地对地观测,并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具有传统光学摄影机和光电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对于那些常年多云雾、多阴雨、植被覆盖茂密致使光学和光电成像困难地区的测绘工作,SAR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Radarsat是加拿大于1995年11月4日发射入轨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能够异轨获取立体影像,如何利用这一丰富的SAR影像资源来完成传统光学摄影测量无法完成的测绘任务,是摄影测量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 本文主要侧重点是利用立体雷达影像提取DEM的方法研究。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SAR成像原理,SAR影像特征和由SAR影像构建立体模型的特点,并对SAR影像构像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根据现有资料情况,确定了采用等效线中心投影的构像模型作为几何处理的数学基础。根据该模型,本文采用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和双像空间前方交会相结合的方法来解求地面点空间坐标。即首先利用地面控制点通过单像空间后方交会解算影像的外方位元素,在匹配得到同名像点的影像坐标后,通过双像前方交会逐点解算地面点空间叁维坐标,最后对解算结果进行内插获得规则的DEM,完成了从立体影像到DEM的整个流程。 外方位元素的解算,是解析处理的一个难点,本文采用线元素和角元素分开迭代计算的方法来控制线角元素的相关性,计算得到方位元素。由SAR影像构建的立体模型与由中心投影影像构建的立体模型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采用空间交会和迭代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双像解析计算,求得地面点的空间坐标。 本文以Radarsat立体影像为实验数据,应用上述方法进行处理,获取了实验区的DEM,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的正确性,也说明利用Radarsat立体影像提取DEM和测制地形图技术上是可行的,这给我国西部光学成像困难地区的测绘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刘明军, 张继贤, 林宗坚, 高武俊[2]2004年在《利用RADARSAT立体影像提取DEM摄影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根据SAR影像特点,采用等效中心投影方程建立SAR影像构像模型,通过空间后方交会解求模型参数。分析由SAR影像构建立体模型的特点,提出利用空间交会和迭代的方法,由双像解析求得物方坐标,内插得到DEM。利用RADARSAT立体影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提取DEM的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邓磊,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3]2006年在《利用Radarsat影像提取DEM研究》文中提出利用热带雨林地区不同模式、不同入射角的2对Radarsat影像,对使用雷达摄影测量方法提取DEM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立体雷达摄影测量方法提取DEM时,必须同时考虑两景影像的立体几何模型和辐射差异;由于RadarsatC波段的雷达传感器无法穿透茂密的冠层,生成的DEM中不可避免的包含由植被造成的系统误差。
王亚超[4]2017年在《SAR立体影像匹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雷达立体测量是SAR进行大面积地形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雷达立体测量利用不同入射角获取的SAR立体影像间同名点进行地表叁维信息提取。然而,由于SAR影像上存在固有的斑点噪声和SAR立体影像间存在较大的几何差异与辐射差异,导致SAR立体影像间的同名点自动提取困难。因此,研究SAR立体影像匹配方法,完成不同角度的SAR影像间同名点自动提取,无论对于提高雷达立体测量的地形测量精度,还是推动雷达立体测量大面积地形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SAR立体影像近似核线约束、多特征匹配和顾及匹配窗口信息量的相关匹配叁方面开展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如下:(1)研究遥感影像的核线定义,探讨SAR立体影像间的近似核线。研究了星载SAR影像范围内的近似核线形式,同时引入星载SAR斜地距几何关系,提出星载SAR的近似核线影像生成方法。研究了机载SAR影像范围内的近似核线形式,同时引入机载斜地距几何关系,提出机载SAR的近似核线影像生成方法。实验表明上述方法均能有效消除影像间的上下视差。研究物方空间的投影基准面核线模型,发展一种改进的星载SAR近似核线影像生成方法。该方法利用物方空间不同基准面的核线近似平行特性,在核线生成过程中引入外部DEM。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既能保证星载SAR近似核线影像的上下视差精度,又能减弱星载SAR近似核线影像间的几何差异,进一步缩短匹配搜索范围。(2)SAR影像乘性斑点噪声影响特征主方向提取的准确性和特征描述子的分辨能力;特征匹配易受相似性纹理影响,且单一特征获取的匹配点数量较少,匹配成功率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叁角形多条件约束的多特征匹配方法。该方法利用比值梯度替代差值梯度,融合最大稳定极值区域(Maximally Stable Extremal Regions,MSER)算法和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获取较多的稳定特征匹配点,然后在稳定特征匹配点构建的叁角形特征空间、特征尺度和特征方向多条件约束下,进行剩余特征匹配。以机载SAR立体影像进行实验,实验证明该算法能有效增加匹配点数量,提高匹配成功率。针对SAR影像信噪比低引起的特征提取阶段噪声点多和特征匹配点集中在纹理信息丰富区域的问题,提出一种几何约束的SAR立体影像匹配方法。方法通过在多视处理后的影像上进行SIFT特征匹配,然后在构建的投影变换几何约束和格网控制下进行匹配传播。实验验证了方法在匹配效率、匹配精度以及匹配点的空间分布方面的优越性。(3)针对SAR立体影像间的几何差异的影响,提出一种核线约束的自适应窗口匹配方法。方法利用外部高程信息和影像参数进一步缩短核线约束的搜索范围,采用归一化相关和(Summed 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SNCC)进行匹配,匹配过程中进行匹配窗口自适应扩展,以减弱SAR立体影像的几何差异影响。采用TerraSAR-X聚束立体影像进行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在山地区域、高对比度区域均能增加正确匹配点,提高匹配正确率。提出一种SAR立体影像匹配的视差图融合方法。受影像纹理信息的影响,不同尺寸的匹配窗口进行归一化相关系数(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NCC)匹配,获取的视差不同,为了对视差进行优选,充分利用左右一致性约束和信噪比两种置信测度的优势,提出一种新的置信测度,评价视差的置信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视差图融合策略,对不同尺寸匹配窗口获取的视差图进行融合,融合时既考虑视差本身的置信水平,也兼顾其邻域视差的影响。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SAR立体影像叁维信息提取精度。(4)利用覆盖同一地区的升轨立体影像和降轨立体影像进行DEM提取实验。在多特征匹配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区域网多航带影像连接点自动选取方法,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可为区域网平差提供分布均匀的有效连结点。然后结合SAR近似核线影像和SAR相关匹配的研究,设计一种影像自动匹配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提取的DEM中误差约为7米。
赵争[5]2014年在《地形复杂区域InSAR高精度DEM提取方法》文中提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发展过程中极具里程碑式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发展和应用潜力,也是地球科学与遥感领域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SAR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为InSAR技术提供了海量、快速、高分辨率的可用数据源,使得InSAR在地形测绘、地表形变监测、灾害监测、冰川运动、森林资源调查、农业监测和湿地变化制图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如何有效利用InSAR技术大面积高精度地获取地形复杂区域DEM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在地形复杂区域,InSAR提取DEM存在诸多问题:首先,SAR特有的侧视成像方式易在地形陡峭区域形成较大范围的阴影和严重的迭掩现象,导致影像信息缺失,从而引起提取的DEM出现漏洞;其次,在地形破碎区域SAR干涉影像对相干性差、DEM提取精度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再者实际生产中,影像覆盖范围大、地面控制点布设困难使得地形复杂区域InSAR提取DEM难度进一步增加。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叁个方面:InSAR多侧视方向DEM的融合方法,针对单侧视方向InSAR技术提取DEM中阴影迭掩所产生的高程信息缺失问题,研究阴影迭掩区域的检测与提取方法、地形复杂区域机载InSAR影像阴影影响去除方法及多侧视方向DEM融合方法,最终融合多侧视方向InSAR结果实现DEM的高质量提取;立体辅助InSAR方法,面向地形复杂区域,充分发挥InSAR和立体SAR (StereoSAR)各自优势,研究在立体环境下提取或编辑种子点和结构线,协同相位解缠,指导解缠区域增长,提高解缠可靠性的方法,研究立体摄影测量协同改善干涉质量方法,研究多侧视方向SAR影像数据的立体、干涉联合自动提取DEM的方法,构建StereoSAR和InSAR联合平差模型,实现立体DEM和InSAR DEM的融合;地形复杂区域InSAR提取DEM技术方案,面向我国一些测绘地形复杂区域,基于国内外星载/机载SAR数据,研究形成整套InSARDEM提取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在不同的试验区进行验证。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InSAR多侧视方向DEM融合及升降轨StereoSAR和InSAR多源DEM融合方法。有效弥补由阴影和迭掩带来的DEM漏洞,提高了低相干区域获取DEM的可靠性。2.提出了立体辅助InSAR技术的叁种半自动改善干涉质量的方法:(1)立体提取种子点、结构线的协同区域增长的相位解缠方法;(2)立体摄影测量协同解缠相位改正方法;(3)立体摄影测量对干涉失相干区域修正方法。基于以上叁种方法,有效解决了InSAR在地形复杂区域信息缺失和精度达不到实际应用需求的问题,改善了InSAR DEM提取精度。3.构建了StereoSAR和InSAR联合平差模型,联合StereoSAR和InSAR成像模型,将立体获取的DEM和InSAR获取的DEM纳入到统一坐标系中,统一平差,提高了InSAR获取DEM的平面和高程精度。4.提出了地形复杂区域InSAR提取DEM技术方案。集成本文的研究成果,设计并开发了一套InSAR提取DEM的软件系统,并用于InSAR DEM提取试验与生产。通过在不同试验区的大量应用,验证了该技术方案的有效性、精确性与稳健性,该成果已被成功地应用于陕西秦岭试验区1200km2DEM生产、西部测图横断山脉测区4,400km2DEM生产和若尔盖湿地测区2000km2DEM生产。
邓磊, 陈悦竹, 陈云浩, 胡德勇, 李京[6]2006年在《利用雷达摄影测量方法提取DEM及其精度评价》文中提出为了解雷达立体摄影测量中各项因素对最终DEM精度的影响,采用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地区具有不同波束模式和入射角的6对Radarsat-1影像,应用两种不同的SAR成像模型,即距离/多普勒模型和等效共线方程模型,对使用雷达摄影测量方法提取DEM进行了试验。首先分析了两种成像模型不同的物理基础,然后通过比较由它们得到的DEM的精度,发现利用距离/多普勒模型提取DEM的精度优于等效共线方程模型;然后,利用研究区的数字地形图等参考资料,分析了不同轨道、不同模式、不同分辨率、不同交角的立体像对组合以及地形因素对DEM精度的影响,要得到高精度的DEM,必须综合考虑立体像对的选取和研究区的地形、地貌等特征。
程春泉[7]2010年在《多源异构遥感影像联合定位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分析不同载体和不同传感器影像定位模型的基础上,对现有航空航天光学与雷达遥感影像的构像方程和定位模型进行了改造或重建,并从构像方程、轨道姿态精化模型和测量数据处理叁个关键点着手,在内定向和轨道姿态测量精度较高的情况下,通过对传感器参数和平差参数的配置,实现多源异构遥感影像一体化“空中叁角测量”处理技术,实现稀少(无)地面控制点多源异构遥感影像的联合定位。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贡献有:(1)构建了地心直角坐标系中航空光学影像的构像方程和定位模型地心直角坐标系中构建了航空遥感影像的定位模型,相对于地球椭球切面直角坐标系和地图投影坐标,不用考虑地球曲率影响,减少了POS数据的转换,有利于多源影像和多源数据的联合处理;将飞行向切面直角坐标系作为姿态参考基准的方法,克服了姿态角解算奇异与多解问题。(2)在地固地心直角坐标系中构建了航天光学影像的构像方程和定位模型通过对偏流角的适应性处理,直接在地固地心直角坐标系中建立了航天影像的构像方程,不用考虑地球自转等参数,使得地心坐标系中的构像方程更简洁、实用性更强;将轨道修正模型建立在飞行坐标系中,与轨道系统误差规律相适应,方便水平方向和航高方向的定权,更适合大跨度航天遥感影像的定位;建立了基于共线方程与基于像元视线向量的定位模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航天遥感影像的轨道姿态精化、像点坐标与地面点坐标正反算更易于实现。(3)构建了基于外方位元素的雷达影像构像方程和定位模型构像方程是摄影测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式,本文以外方位元素作为定向参数,基于距离和共面条件构建了一种侧视雷达遥感影像简洁严密的构像方程。该方程反应了雷达影像距离向和方位向的成像机理,平差时像点坐标作为摄影测量独立观测值的属性得到体现,使雷达影像定位更易融入摄影测量数据处理的成熟算法。论文以距离共面方程为基础,给出了一套包括纠正、立体定位、区域网平差、匹配几何预处理等内容在内较为完整的航空航天侧视雷达影像定位理论和方法。(4)实现了多源异构遥感影像空中叁角测量的一体化处理对本文所建立的不同影像定位模型进行概括,以外方位元素作为统一的定向参数,以地固地心直角坐标系作为统一的物方坐标系,以联合平差作为统一的数据处理方法,以轨道姿态多项式精化模型和像点坐标显函式的构像方程为基础,实现了多源异构遥感影像空叁的一体化处理,通过对传感器参数和平差参数的配置,实现多源影像的单独或联合定位。对于无传感器几何参数的影像,提出了基于等效传感器的遥感影像严密定位,给出了几种等效传感器参数的获取方法,扩展了严密定位模型的应用范围,简化了一些影像的定位处理。模型的解算对控制点的个数没有要求,模型本身不受地球曲率的影响,不受影像地面覆盖范围的限制。(5)对大规模遥感影像区域网平差的解算与影像定位方位元素相关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不包含地面点坐标未知数的改化后法方程系数矩阵的直接填写方法,省去了误差方程系数的和法方程地面点坐标未知数系数的存储空间;对影像定位定向参数去相关性方法进行了总结比较试验,得出一些对遥感影像定位联合平差有指导性的结论;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遥感影像定位的误差影响因素、定向参数相关性影响分析领域,为复杂的遥感影像严密定位误差研究提供了一个定量化、可视化的分析工具。(6)对所提出的理论方法进行试验验证以论文所提出的理论方法为基础,编写了适合多传感器影像联合空叁处理的软件原型,通过对传感器参数的配置,实现了不同传感器影像的单独或联合定位。论文选择了有代表性的9种不同类型传感器影像进行了单独和联合定位试验(涉及影像的纠正和立体定位,其中ALOS/PRISM、红外点扫描、SPOT/HRS传感器影像通过提取等效传感器参数进行严密定位),并对试验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构像方程和一体化空叁模型的正确可行性。
佚名[8]2006年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学》文中研究说明CH20060196基于特征空间的航空影像自动配准算法=Automatic Registration of Aerophotos Based on FeatureSpace/杨常清,王孝通,徐晓刚(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张晓娟(海军出版社)∥测绘学报.-2
王博[9]2015年在《星载SAR与光学数据融合处理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数据获取手段的不断丰富,国内外在轨遥感卫星数量的迅猛递增,卫星遥感平台的井喷式发展已拉开帷幕。早在美国成立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OV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等机构时,卫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单一卫星由于成像环境、重访周期、载重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获得大范围内多类别、多层次、多维度的对地观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完全满足资源、环境、社会、灾害等广泛应用的迫切需求。因此,星载对地观测体系进入一个多传感器、多光谱、多分辨率和多时相的新阶段。雷达数据与光学影像是卫星遥感平台的两类主要数据。由于目前受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及传统思维的束缚,针对多源、多时相的两类数据的融合处理与应用技术均不成熟,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深入研究针对多源、多时相星载SAR与光学数据的处理技术与应用实例,结合国内外卫星数据的特点,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探索新的联合处理方法与融合应用思路,对新时代的星载对地观测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不同传感器、不同时相的SAR与光学数据作为研究目标,创新性地探讨了两类数据的配准问题,并利用光学立体像对密集匹配生成的DEM改善InSAR提取的DEM数据精度,在多源遥感数据的支撑下完成了两个典型的应用实例,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异源数据配准、InSAR提取DEM的质量改善、光学影像云区判读与农作物覆被判读。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异源数据配准。由于卫星数据的姿态轨道参数直接定位差异较大,主流的配准方法在异源数据配准问题上适用性不强。通过对于现有配准方法所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多源、多时相卫星影像的特点,分别从卫星影像匹配的初值预测模型、局部样条函数精确配准模型、统计粗差处理等方面,设计了一种“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精”的配准算法——基于局部样条函数与矢量面元的配准方法(简称RoLSV, Registration Based on Local Spline Function and Vector Field)。该算法共有两大特色,一是在配准过程中采用基于整体模型的匹配与基于局部样条函数模型的统计相结合的配准策略;二是在配准模型的解算过程中避开耦合性强的平差粗差剔除,加入矢量面元自组织的点位统计筛选策略,完成粗差探测与剔除的过程。配准实验证明,本文方法能够得到高精度的SAR与光学数据配准结果。2、DEM的融合改善。长期的星载InSAR技术实践证明,InSAR提取的DEM在大范围的对地观测中,连续性较好,但细节特征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地形起伏比较大——即相对高程差大的山区,受到迭掩、阴影、透视收缩等成像因素的影响,DEM的精度很难保障。本文在资源叁号(简称ZY-3)立体观测数据的支撑下,融合InSAR数据提取的DEM与光学立体像对提取的DEM,从而提高DEM的精度和可靠性。一般来说,以SRTM作为解缠的多余观测信息,能够有效估计空间基线,快速完成缠绕相位的解算,从而提取出DEM信息。然而,经典算法受到相位相位解缠质量不理想区域的影响,DEM解算的效果不令人满意。本文借鉴光学影像的单像迭代测图思路,将InSAR数据生成的干涉图当做一次“等效的中心投影成像”,在参考SRTM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的基础上进行干涉相位点的几何平面位置迭代,以检测干涉图上的相位解缠质量不理想的区域,为后续InSAR的DEM高程信息提取提供质量评价,指导InSAR数据提取的DEM与光学立体像对提取的DEM这两类异源DEM的融合,以提高DEM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多源遥感数据的应用实例。本文从星载SAR与光学数据的融合应用出发,探讨了两类典型的多源遥感数据应用:(1)光学影像云区判读。星载对地观测计划中,光学数据处理受到云的影响较大,例如影像匹配技术、影像融合技术、影像镶嵌技术等。云区判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云与其他高亮地物,如雪、城市等,是比较难分开的;二是判读量十分巨大,判读工作在人工不干预的情况下效果不好。本文利用雷达波束能穿透云的特性,利用同一地理范围的SAR影像辅助光学影像的云区判读。(2)农作物覆被判读。遥感影像的几何信息与辐射信息对于单一传感器来说,总是不能兼顾的,因此,要想获得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波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信息,多源传感器的联合观测是必然选择。本文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光学数据、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数据和精确的DEM数据,设计多源遥感数据联合的农作物覆被判读算法,实现重点农作物的估产与监测。本文通过星载SAR与光学数据融合处理的思路,在参考众源地理信息数据,即大众可以获取到的公开地理信息数据——SRTM的基础上,设计了SAR与光学影像的配准算法,利用光学立体像对获取的DEM数据改善了InSAR提取的DEM信息,并深入探讨了两个星载SAR与光学数据的融合应用实例,实现了相关算法的技术流程。为了证明本文所涉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价值,本文利用真实数据分别进行了应用试验,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为未来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的联合对地观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资源系列卫星、高分一号卫星等多个型号与工程项目中,在实际应用中匹配结果稳定可靠。
费文波[10]2012年在《RPC模型在星载SAR与星载InSAR几何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合成孔径雷达(SAR)是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一种微波传感器,也是微波传感器中发展最为迅速和最有成效的传感器之一,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对地观测新工具。星载SAR最初开始于1978年的SEASAT计划,随后是美国SIR计划的实施,而后又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如:欧空局的ERS-1/2SAR,日本的JERS SAR,加拿大的RADARSAT-1SAR和欧空局的另一颗卫星ENVISAT ASAR。近年来,国际上又陆续发射了新一代的高分辨率SAR卫星,具体包括:意大利的COSMO-SkyMed系列卫星,德国的TerraSAR-X与Tandem-X,加拿大的RADARSAT-2。这些卫星的发射成功,使得SAR数据产品的应用深入到很多的领域,如林业、农业、生态、地质、海洋、水文、制图等,其在环境监测、陆地测图、自然资源探测、灾害管理以及海洋测绘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SAR卫星的增多,SAR卫星数据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也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不同SAR卫星的辅助参数不一致、辅助参数的形式也不相同(数据格式不一致、物理参数形式也不一致),不利于多源遥感数据几何处理软件的研发。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寻求一种通用的几何模型,实现不同SAR卫星数据的通用几何处理。RPC模型是一种数学意义上的成像几何模型,它独立于传感器和平台,能够建立地面任意坐标与影像空间的关系。在光学卫星遥感领域,许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在对比推扫式卫星影像与SAR影像成像几何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证明RPC模型能够替代星载SAR的严密几何模型(距离多普勒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将RPC模型应用于星载InSAR领域,证明了RPC模型能够替代星载InSAR严密几何模型(干涉相位方程);随后,通过分析星载SAR影像与星载InSAR影像在定向过程中的误差来源,本文建立像面仿射变换模型与二次多项式模型来吸收定向误差,确保后续SAR单片定向、SAR立体定向与InSAR几何应用的正确性;最终,本文阐述了RPC模型在星载InSAR制作DEM中的应用。综观全文,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比推扫式卫星影像与SAR影像成像的几何特征,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证明RPC模型能够替代星载SAR的严密几何模型(距离多普勒模型);2)将RPC模型用于星载InSAR影像的几何处理中,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验证了其替代星载InSAR的严密几何模型(干涉相位方程)的可行性;3)采用像面仿射变换模型作为星载SAR影像的定向模型,在理论分析星载SAR影像定向误差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像面仿射变换能够吸收SAR影像定向过程中的各项误差,最终,通过单片定向的实验验证仿射变换模型的适用性;4)采用二次多项式模型作为星载InSAR影像去除基线误差的模型。在理论分析并推导基线误差所引起的干涉相位误差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基线误差所引起的干涉相位误差应该用二次多项式来估计,最终,通过具体的SAR实验数据进行实验,验证二次多项式模型用于基线误差改正的可行性;5)将RPC模型用于星载InSAR数据制作DEM的过程中,替代了传统流程中的轨道粗配准、去除平地相位、去除参考面相位和相位高程转换等步骤。
参考文献:
[1]. 利用Radarsat立体影像提取DEM摄影测量方法研究[D]. 刘明军. 武汉大学. 2004
[2]. 利用RADARSAT立体影像提取DEM摄影测量方法研究[J]. 刘明军, 张继贤, 林宗坚, 高武俊. 测绘科学. 2004
[3]. 利用Radarsat影像提取DEM研究[C]. 邓磊,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 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 2006
[4]. SAR立体影像匹配关键技术研究[D]. 王亚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17
[5]. 地形复杂区域InSAR高精度DEM提取方法[D]. 赵争. 武汉大学. 2014
[6]. 利用雷达摄影测量方法提取DEM及其精度评价[J]. 邓磊, 陈悦竹, 陈云浩, 胡德勇, 李京. 遥感信息. 2006
[7]. 多源异构遥感影像联合定位模型研究[D]. 程春泉. 中国矿业大学. 2010
[8].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J]. 佚名. 测绘文摘. 2006
[9]. 星载SAR与光学数据融合处理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王博. 武汉大学. 2015
[10]. RPC模型在星载SAR与星载InSAR几何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D]. 费文波. 武汉大学. 2012
标签:武器工业与军事技术论文; 电信技术论文; 遥感影像论文; 摄影论文; 特征提取论文; 定位精度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 数据融合论文; insar论文; sar雷达论文; sar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