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优化的形成机制——优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优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出版的《特色论》(苏昌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7月版)对“特色”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作了理论概括,提出了“特色论”的观点和一个唯物辩证法的新范畴--质优化,并揭示出事物在发展中除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质转化阶段外,还存在一个质优化阶段,即“事物在质变后有一个新质在自我规定基础上的质优化阶段”,它是系统中组织力量和优化力量增长的阶段,“事物的发展是质转化和质优化协同作用的过程”(第39页)。这不仅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质量互变规律提供了新的视野,而且对于从哲学上研究质优化是事物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状态,是事物完成质转化后向优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贯穿于质量互变过程的始终的,即在整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量变到质变阶段,还是质变到新的量变阶段,始终存在着优化。在质转化前,质优化是事物向优质事物转化的前提条件;质转化后,新的优质事物形成了,质优化的作用使新质力量不断增长,新质事物不断优化,并为新质事物向更高一级的优质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事物的发展是质转化和质优化协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事物发展过程的质优化和向优质转化是通过事物自身所进行的优化选择来实现的,是以下四种优化选择及其协同作用的结果。
一、量优化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质量互变规律”作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量变引起质变”方面,揭示出了较过去哲学所描述的更为丰富得多的内容。如提出了事物组成要素的量变引起质变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序变和组合方式的变化)而引起质变②;事物的量变引起事物具体质的变化,通过具体质的变化,产生部分质变的积累,最终导致根本的质变③;等等。无论在哪种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中,都有二种变化倾向,即促使事物发展进化(优变)和导致事物退化(劣变)。因此,需在事物的演变过程中促使其向质优化方向发展,首先必须在可能导致其质变的各种参量中进行优化选择,即量优化选择。
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一定量和质的统一构成事物的度。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度,也都有它的最优度,即一个确定的事物在某一特定的数量界线内其状态是最优的,此时若保持它的稳定性,就能使它得到最优化的发展。而把握最优度的关键是最优量的选择。通过优量的选择,使优量的积累与增长达到优质的形成与发展,这是事物质优化的一个基本途径。如临床上治病的药物并不是剂量越大越好,而是在一定剂量的范围内疗效最佳。因此,为了得到最佳疗效应必须掌握在最佳剂量范围内给药,使药物发挥最高疗效作用。某些药物超过或少于最佳剂量就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损害身体。在经济建设发展中,也不是增长速度越快越好,而是必须寻找与国家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最佳速度。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从整体看,保持经济正常发展的经济增长速度(“度”)是增长率在6%--13%之间,而保持经济的优化发展的最佳增长速度(“最佳度”)是8%--10%。6%--7%或11%--13%属于偏冷或偏热,但仍然能够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但不能产生出最佳效益。6%以下或13%以上则属于过冷或过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注意使经济增长速度不要突破6%--13%的限度,而且必须选择和把握经济增长的最佳量度8%--10%,使经济稳定,持续并优化发展,达到速度快,效益好。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但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如何实现这一原则,就可以通过定一条“最佳分配线”(即劳动量曲线)④作参照系,国家通过运用全国的统计资料描述出全社会的实际分配线,再将实际分配线与最佳分配线作对比,找出差距,从而从总体上作出改革和调整全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的正确决策,尽可能使各级各类劳动者个人收入合理化,符合按劳分配原则。这些都是从优量选择走向优质的过程。
事物能够向质优化方向发展,或优质事物之所以“优”,就在于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能够选择那些有利于自身优化发展的那部分“量”,并使之发展变化保持在有利于质优化的最优量范围内进行。如社会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进步因素与落后因素的增长和消亡的矛盾斗争。而先进的社会制度则能够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控制两种不同因素量的变化,加速落后因素的消亡,为进步因素的增长创造条件。并且把进步因素的量变控制在最优适度。
事物最优量的把握是一个具体的、动态的过程,事物发展和条件变了,是优量的范围、最优量的选择都应随之变化。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也是人们不断地进行着最优量选择的结果。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精确的最佳量的分析和选择,往往是成功的前提。如中子反应堆、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尖端科学,若没有最佳量的计算和分析工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量的分析和计算不准确超过一定限量,反应堆将会爆炸、导弹命不中目标,卫星偏离轨道,飞船失控;优化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协调也离不开最优量的选择;我国制定的“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也是在探寻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各方面关系的最优量度,以及最佳方案、最佳决策、最佳措施等等,以达到经济振兴、国家富强,社会文明之最佳效果。这都是事物在发展中通过量优化选择机制的作用,从优量走向优质的过程。
二、结构优化的选择
量变引起质变除了因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的形式外,还有一种形式是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位置上结构组合的改变而引起质变。在一定的组成要素中,组成方式或构成方式(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质变。但并不是所有的结构变化都会导致质变。结构变化也存在质变的关节区,结构变化只有进入关节区才会引起质变,结构变化引起质变同样也有优变和劣变两种方向[⑤]。如“1,2,3,4,5,6,7”七个音符在空间上的不同结构组合,可以产生完全不同质的音乐作品:有的雄伟,有的细腻;有的严肃,有的诙谐;有的催人奋进,有的使人意志消沉。在语法中词序结构组合不同,也会产生出意思完全相反的语词。如“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前者揭示失败者的下场;后者表现出勇敢者的顽强。因此,要使结构优变;促进事物向优质方向发展,就必须选择结构变化的优化关节区,优化结构。通过优化结构,导致结构优变,为质优化和向优质转化创造条件。“田忌赛马,反败为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孙膑的方法就是运用了优化结构的方法,导致了事物完成了向优质转化。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实践,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内的自我优化。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病,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说明结构的不合理会妨碍社会的发展,改善、优化结构则必然能使事物优化发展。今天,我们在改革中革除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结构中的种种弊端,建立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合理结构和相应制度,从而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最佳功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的自我完善、自我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进行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克服了过去盲目地追求“一大二公”、忽视商品经济、忽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不平衡状况,实行由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组成的所有制结构。这一调整和改进、优化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使其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相适应,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改革中,通过对工业结构的调整,打破按部门、按地区行政隶属关系管理企业,按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原则改组企业。改变了多头领导,纵横分割、管理分散的不合理结构,克服了互相牵制、各搞一套,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缺陷。推动联合、努力实现工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使实践了这种优化结构组合的地区,在不需要更多的投入的条件下,也能迅速地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可见,结构的优化也是通向质优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过程的质优化,是量优化和结构优化协同作用的结果。量优化是质优化的基础,结构优化是在量优化的基础和水平上,对事物发展中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阶段的进一步优化,促使事物质优化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由于细胞数量的优化增加,使生命从单细胞、多细胞生物、植物、动物直至向有思维器官和功能的人类优化发展;同时,由于有了细胞内部分子结构组合的优化,尤其是细胞中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组合的优化,产生了具有优良的生理功能和特性的优质生物。量优化和结构优化的协同作用,在生物进化和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量优化和结构优化,都不可能有生命的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优化发展。
三、质要素组合优化的选择
结构优化选择是对一定数量和相同质的要素空间排列的最佳组合方式的选择,质要素组合优化选择则是在要素质差异的条件下进行的,即从众多的不同质(优质、劣质)的要素中或在质优程度不同的要素中,选择出那些最有利于事物质优化或最优化的要素,通过优化组合达到质整体优化(或整体最优),以及向优质事物转化。如要在众多不同素质的人中挑选10人组成一个科研课题组,可以挑选出10个研究员或5个研究员、5个副研究员组合而成。但这不是要素组合的优化选择。优化选择应是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勤杂工按适当比例组合而成,这样才有利于各负其责、服从指挥,统一步调、协同合作,产生整体最佳效益。
质要素组合的优化选择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事物质各组成要素的各自优化,进行优质积累,通过部分质优变达到质的整体优化。由于在部分质变向整体性根本质变的转化过程中,也存在优变和劣变二种可能倾向,事物的质优化就不仅必须通过量优化和结构优化的选择,而且必须通过对质的组成要素的优化选择来实现。优质事物之所以能够不断向质优化和优质转化方向发展,也在于它能够在部分质变中进行优化选择,抑劣变,扬优变通过部分质优化进行优质力量的增长和优质的积累,从而实现质优化和向优质转化。如一个企业,通过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从而达到企业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通过对事物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协同关系的优化,实现质的整体优化,创造出新的优质事物。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整体并不等于其组成部分的线性相加,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但这不是指数量上整体与部分之和的大小问题,而是指系统(整体)具有其要素(部分)所没有的“新”质。如两种肥料的搭配使用产生正交互作用,使粮食增产其效果是“1+1=3”。优化事物质要素的组合,是达到整体优化目标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它使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处于协调的、合作的最佳状态,并产生种种新的协同关系,为相互结合的各种因素提供新的活动条件,弥补原来各种因素自身的缺陷,形成一种新的力量促进事物达到整体优化。即使在事物质的各组成要素本身未改变的前提下,经过优化协同关系,亦能使整体产生优质、新质。美国兰德公司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而在于各种专业人才的素质及其优化组合;一个企业也可以在原有的资金、设备、材料、人员的条件下,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对以上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而产生全新的良好的经济效益。质要素组合的优化选择是达到质优化和向优质转化的捷径。
四、环境优化的选择
任何事物的转化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事物质优化过程中的量优化、结构优化和质要素组合优化都是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优化选择和适应来完成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事物质所提供的实现质优化的可能性必须具备有相应的外部条件后才能变为现实。外界环境是事物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事物质优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外部条件的存在,一方面使事物可能与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保持系统的有序状态;另一方面它可能促进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一般说来,外界环境越优越、越有利于事物质的潜力充分发挥,越有利于事物质优化的实现。事物的质优化离不开外界环境,但并不等于说事物的质在即使是最优的外部条件下就一定能优化发展;同样,也不能认为外部条件不好,尤其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事物的质就不能进一步优化。事物在优化的环境中容易发展,在恶化的环境中难以发展,这只是一般事物发展的常态。然而,优质事物之优,恰恰突出表现在它最能对环境进行优化选择。这种优化选择不仅仅是选择优化的环境,更重要在于主动地适应环境,在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能够不断地寻找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最佳状态,并发挥自身内在的优化力量克服不利环境的制约,使自己优化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优化发展的道路,在逆境中发挥自身优化选择的力量向优化方向发展,显示出超常强大的生命力。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势力的合力围攻下,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革命力量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直至夺取了全国胜利。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它又能够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围攻、挑衅、封锁、制裁的恶劣环境中,选择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发展道路,在夹缝中顽强地生长起来,表现出这一新生的优质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第二,它能在与其它事物的相互竞争中保持高强度的非排他性,善于兼收并蓄。充分吸收外部环境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一切因素,优化其自组织结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样,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不仅注重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注重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改善自身、优化自身和发展自己。第三、优质事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善于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不断地积极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极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使自己始终能与环境保持相互协调统一的关系,朝自身优化方向发展,例如,人体在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中,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当人体与外界环境形成协调统一时,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就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一个身体素质优的人,有很强的抗病能力,他在外部环境发生骤变时(如气温骤冷骤热),能很快地适应,使自己与环境保持协调,从而抵御病菌的入侵、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也是一样,在漫长的进化演变中,只有那些能够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特性乃至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才能繁衍和进化。在经济建设中,经济发展的最优状况是在不断挖潜、改革、创新中实现的。一个企业要想在同行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翻新产品,提高质量,以保持自己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优质事物正是在对环境的优化选择中实现质的不断优化。
任何事物的质优化过程都是一个动态的优化选择过程,都体现了对影响其发展的各因素的动态的优化选择。事物的演变有进化和退化二种倾向,事物的发展道路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优的道路只能有一条。因此,事物的质优化和最优化的实现,都必须通过优化选择来实现。例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决不只一条,社会主义的模式也不只一种,但在特定的国情和客观环境的条件下,最优道路只有一条,最佳模式也只有一个。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从我国国情与所处的国际环境出发作出的最优选择。只要方向对了,道路选准了,决策和措施选优了,我们的目标不仅能够实现,而且能够更快,更顺利地实现。所以,优化选择对事物质优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虽然质优化和优化选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同样存在,但在自然界主要是自发进行的,能动性小得多。在人类社会,一切活动都是人自觉能动的参与过程,故优化选择对人类社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和把握质优化的实现途径,学会优化选择,促进事物的优化发展,我们的行为则符合了“费力最小原则”,我们的事业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稿时间:1994年4月18日)
注释:
①朴昌根,《论系统质的规定方式和量变质变规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求索》,1986年第2期。
②叶永在,《序变与质量互变规律》,《哲学研究》,1982年第10期;叶永在《再论序变》,《福建论坛》,1987年第6期;王之璋:《结构与质量互变》,《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③黎永泰,《论部分质变》,《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杨亲华,《部分质变范畴研究概述》,《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2年第4期。
④张君健,《从洛伦茨曲线看社会主义最佳分配曲线》,《求索》,1986年第2期。
⑤叶永在,《序变与质量互变规律》,《哲学研究》,1982年第10期;石国强,《多视角地研究结构组合与质变》,《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