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劳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杨建华
笔者当年的小学语文教材、长辈给孩子们讲的故事、生活中的儿童歌曲等,往往离不了热爱劳动的主题,如 《劳动最光荣》 《采蘑菇的小姑娘》等。其时,崇尚劳动、鄙夷不劳而获的观念是这样的深入人心。可是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提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 “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可是当时把兼学变成了主学,忽视甚至取消文化课的学习,导致一代人文化的缺失,让人痛心疾首。
改革开放以来,放手抓教育质量,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教学为中心,这是应该的。但是过分强调“智育”的结果,使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 “弱化”、在家庭中被 “软化”、在社会中被 “淡化”,导致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生活能力欠缺、劳动意识淡薄、社会适应能力弱;劳动时间、劳动能力 “双赤字”情况比较普遍,随着学生学业日渐紧张、竞争持续激烈,劳动实践教育面临着窄化、弱化和虚化的趋向。
为改变这一现状,2015年7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用三至五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而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则提出 “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成为 “五育”之一,被纳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
当然,劳动教育的成效如何还要看学校教育层面的落实程度。几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在加强劳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成果也不少,但总体来看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中小学校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抓紧落实劳动教育,做出成效呢?
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分布:28~80岁,平均年龄(55±12)岁,诊断前患者均神志清醒,能够配合完成呼吸指令和CT增强扫描,且均无碘过敏反应史。
(2)加强流域水功能区监测统筹和监督监测,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纳污能力核定、入河污染物总量统计等工作,按行政区提出更明确的限排总量意见。
1.重新认识,准确领会劳动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拥有敬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情感和技能。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其次是劳动教育在 “五育”中的重要性:劳动可以立德、增智、强体、育美,对于其他 “四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2.因地制宜,根据校情、学情,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记得25年前,我到上海建平中学考察,冯恩洪校长向我介绍具有建平中学特色的劳动教育:男生要学会修自行车,女生要会使用缝纫机。这样,孩子们长大了,组成家庭后,这两大技能可以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奠基。25年前,私家车尚未普及,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节俭持家也离不开缝纫机。这两门劳动课程在当时是非常适合的。同样是在25年前,深圳翠园中学高中部有一门劳动课程——烹饪。上课时,全班同学在老师的示范下,手持炒锅一抬一抬地抛沙,沙用来模拟肉丝,安全无污染,场面甚是壮观。可惜随着任课老师退休,这门课也就中断了。今天人们很少骑自行车出行了,衣服基本上不用缝缝补补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多中老年人一夜间变成 “功能性文盲”,可否设计一系列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劳动技术课?其他诸如面点制作、茶道、养花弄草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劳动技能,也可以成为劳动课的主要内容。总之,劳动技术课的内容是动态的,要与时俱进,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体现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形成 “课程超市”,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以供学生自主选择。
《思》是一件表现勤奋求学的人物的作品。纤细的造型,凸显学习的氛围;温润、清新的气氛,将专注思考的状态融合在人物的思维线索间。人物在如花的书籍之中,释放自己的情怀,播撒飞扬的思绪。该作品将传统木雕技艺进行了解构,作品整体凸显出明晰的当代性,是读者对于木雕塑造潜能的一种深度思考与挖掘。目的是通过该作品来传递直抵身心的体悟,既有雕塑材质这个方面,也有作品主旨这个内容。笔者试图将此作品的属性,融入自己对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解,并在客观物质与主观理念之间,进行一种意义层面的嫁接。
3.增加劳动课程本身的魅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劳动课程如果有吸引力,学生一定会踊跃参加,如果缺少吸引力,学生即使参加了也只是勉强应付。劳动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关键在于学生们获得了什么样的劳动体验,教育者对劳动给予了什么样的价值引导。如果学生们的劳动体验全部是辛劳的、痛苦的,那么他们将来很可能会逃避劳动;如果劳动体验是幸福的、快乐的,他们必然会热爱劳动。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间接兴趣往往能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专注学习。劳动本身是辛苦的,如果劳动课程的魅力不外现,我们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对劳动课的间接兴趣,让学生在劳动课的学习中体验幸福,感受快乐,感受劳动美,创造劳动美,品味劳动美,把劳动当成完善自我、奉献社会、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4.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互动模式,在学校,应给予劳动实践教育应有的地位与课时,因地制宜加强劳动实践教育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实践基地建设。在家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和创造劳动机会,明确其参加家务劳动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在社会,可考虑建立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等接收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制度,建立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此外,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媒体,打造系列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很强的劳动教育节目。比如近年来由上海市总工会与东方卫视联合策划制作的 《劳动最光荣》系列电视节目,就是一档走近一线劳动者,走进一线劳动现场,展示劳动者精湛技能、创造才华、时代风采的专题节目,旨在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社会风尚,演绎 “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城市价值取向,唱响“劳动最光荣、创造最伟大”的时代主旋律。组织中小学生观看这类节目,必然能收获很好的教育效果。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脑力和体力的有机结合,不断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认真琢磨、精心设计好新时期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全新的切实有效的劳动教育,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自觉将日常生活与理想追求紧密结合,树立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劳动获取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思想观念;在未来的生活中张扬个性、发挥优势、热爱生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
责任编辑 黄佳锐
标签:劳动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劳动最光荣》论文; 幸福论文; 终身论文;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 六七十年代论文; 儿童歌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