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释陈第《毛詩古音考自序》论文_张玉莹

训释陈第《毛詩古音考自序》论文_张玉莹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毛诗古音考自序》这篇文章主要是阐发了陈第的音韵学思想,他说过“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每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是发展变化的,因而不同时代的语音都有所区别,每个时代的作品对应着每个时代的读音,看上去千差万别,但诗歌的用韵都是有相应韵律体系的。因此他反对叶音说,破除了自六朝以来以语音不变为基点,以“叶韵”原理来解释古今字音有歧异现象的旧观点,主张用历史的发展的语言观来看待语音发展和语言的进步。

关键字:毛诗古音考;训释;解读

在自序的第一段,陈第首先说明了《诗经》对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诗经,以声教也。”诗经,是用来传递声音和教育人的。作者认为,如此重要的一部书籍,是不可能不按照韵书韵律排列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韵律使得这诗歌的源头如此和谐呢,陈第作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对“叶韵”之外的音韵学规律做出探讨和大胆的猜测的前提下,创立了本证和旁证的方法,为《诗经》里面的韵律做出开创性的解释。引用原文,便是“本证者,诗自相证也。旁证者,采之它书也。”

我们通过文章的分段训释以及译文来具体解析:

1.夫《诗》……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

译:《诗经》是使用声音来传递教化的,采取它可用来唱歌咏颂以至于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之功效,来感受其强大的感染力、观察力、合群德性和讽刺作用以及侍奉父母君主的心愿,并且其中整理出大量的命名鸟兽虫鱼的名称,这些作用都是诗经存在的重大价值所在。若是文章只有意味深长却韵律不和谐,那么文章的分量也就仅此而已了。因此士人的文章都是有节奏和韵律的,平民百姓的文章,也是各自有各自的谐声押韵。难道单单古代的诗歌没有韵律吗?

这一段讲述了诗经的重要性。押韵在当时社会中不仅是存在的,而且非常严密;

2.盖时有古今 ……亦势所必至。

译:因此时代有古今之别,地方有南北之别,汉字会时有变化,汉字的读音也是有所转移,都是时势变动所导致的事情。[ 陈第此时的思想是非常先进的,破除了当时音韵学家的“叶音说”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这一段引出文章中心论点,指出古今的变迁,不仅包括历史现实,客观状况的变迁,而且还有伴随着文化上的变迁,包括语音文字的变迁,都应该值得重视。

3.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实古音之证也。

译:因此用今天的声音去阅读古书,难免会乖张不合适,因此把古代读音的押韵与否的原因都寄托在谐音这个概念上了,如果真的是出于“叶韵”的影响,那么诗经的书写过程不是一个人,使用者也不仅仅限于一个国家,怎么会有“母”读作“米”的现象呢?不是跟“杞、止”母押韵,而是跟“祉、喜”母押韵呢?“马”一定读作“姥”,不是跟“组”母押韵而是跟“旅、土”母押韵了吗?“京”一定读“疆”,不是跟“堂、将”母押韵而是跟“常、王”母押韵吗?“福”读作“偪”,不是跟“食、翼”押韵,而是跟“德、亿”押韵了吗?这种类别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中押韵规则之严密,即使是《唐韵》也不相上下。这其中是什么道理呢?另外在《易·象》《左传》《国语》《离骚》《楚辞》、秦碑、汉赋以至于上古歌谣、箴铭赞诵等等里面,往往韵律和《诗经》里面的韵律相符合,实在是古音有力的证据了。

第三段举出众多例子证明不仅明代以来文章押韵,而且自古以来诗歌都是遵循严密章法的;

4.或谓《三百篇》诗辞之祖……若后世吟诗者之限韵邪?

译:有的人声称《诗经三百篇》是诗歌的源头,后来有些为“叶韵说”做辩护的人会说,上述那些“古音之证”仅仅是后代的作者以诗辞之祖《诗经三百篇》为押韵的规范罢了。魏晋时期古音还是大部分存在,但是到隋唐时期时期就差不多没有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唐宋时期著名的儒士很博学,喜欢研究古代的学问,因此确实有那种偶尔运用古韵古音写作诗歌以炫耀自身的学问称奇的情况。就像是读“桎(土字旁)”为“侄”,使其押“日”韵,《尧诫》里面就有这个例子;读“明”为“芒”使其与“良”押韵,《皋陶歌》里面就有这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是早于《诗经》的,那么又有什么模仿不模仿“叶韵”之说呢?况且“皮”读作“婆”是宋国的仆役说的话,读“邱”为“欺”,是齐国小孩子的话。读“户”为“甫”,是楚国民间的歌谣。读“裘”为“其”,是鲁国的侏儒开玩笑时候说的。读“作”为“诅”,是蜀国老百姓们使用的语言。读“口”为“苦”,是《汉书·沟洫志》说到的人民所诵唱的,还有“家”“姑”的读法不清楚,是发生在秦国人身上的例子。“怀”读作“回”,是鲁国的人区分不好。“旗”“斤”不区分,是晋国人区分不开。“瓜”“孤”区分不开,是卫国人区分不开。(像以上)那些发音于寻常巷陌或者祭祀占卜的声音,是没有那么讲究什么字到底是什么音的,有什么时间用来相互模拟,像是后世文人们一样写诗还要限韵呢?

第四段又是举例子,指出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多仿效古人的韵律的“限韵”作风;

5.愚少受《诗》家庭……可长言嗟叹而已矣。

译:我从小在家族教育中学习了《诗经》,私下里曾经在这一方面有留心过。晚年时候自己住在海上,婚丧嫁娶之事都离我很远了。律诗格律诗等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我已经不熟悉了;六朝古风等等名士的气息,我已经很难企及了,只有每天每夜地取来阅读。虽然不能够手舞足蹈地去演示它来契合古人的观念,但是我都会通过诗经来表达发泄自己那些欣喜,高兴,伤心或者悲伤的心情。并且害怕子子孙孙学习诗经的时候不能够了解古代的音韵学,因此稍微做出考据,列出本证和旁证这两种方式。本证就是引用《诗经》里面相类似的读音来解释,旁证就是采用诗经之外的例子做出引证。若是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办法解释这些字音,那么就通过异文、同音字或者押韵字来间接证明某字的读音。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是为了唱歌或者吟诵的方便而已。

6.盖为今之诗……姑藉之以正明达君子。

译:大概写当下的诗歌,是用不着古代的音韵的。(但是)阅读古代的《诗经》,怎么可以不通晓古韵呢?啊!古往今来“诗必有韵”这个观念是都一致的,古往今来某个字的读音的音值仍然是后代读音里面该类音的音值。如果都以我的这个观念去揣度古人的观念,以我这种音韵的观点去推断古人的对声音的认识,那么所得到的韵类也是很相近的。就是担心古今读音混淆,拘泥于今天的读音而不去理解古代的音韵之学,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古音和今音的关系就越来越大了。孔子所删减之后而得到的《诗经》就差不多读不通顺了吧!在下见识浅薄,没有进行完全详尽的考查。姑且写了这本书来请明白道理的君子指正。

后两段说明《毛诗古音考》,特别是本证和旁证的观点值得借鉴;但是他认为“古今一意,古今一声”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观点。

闽三山陈第季立题

综上便是对文章全文的分段训释,本文主要通过毛诗古音考的自序让人们认识到古今字音变迁的规律,不应该拘泥于诗经的押韵而忽视现实的道理。可以看出,陈第的思想理念在当时非常先进,大家在当时只崇尚“谐音”而忽略本音,陈第便是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时代的局限。在学术史上,陈第的思想开了音韵学方面在明代的新风气,是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对于清末的顾炎武等人,他的思想体系多少有些欠缺,系统性不够强大。因此学者们前仆后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慢慢地从意识到汉语系统性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到对后人认识到语音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研究。只有慢慢地深入,才有利于在共时层面研究方言区构成和分布状况,在历时层面研究语言的更替脉络。

参考文献:

[1]陈第.毛诗古音考.中华书局.1988.

[2]陈鸿儒.陈第古音思想及考音方法再检讨--述评《毛诗古音考》所考字音的本证旁证.[M].《东南学术》.2009.

[3]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华书局.1982.

[4]吴文祺,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张玉莹,女,汉族,1993年5月,青岛大学,2016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汉语史音韵学。

论文作者:张玉莹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训释陈第《毛詩古音考自序》论文_张玉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