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 护理 心理干预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7.6.45
作者单位:215004,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关节科
作者简介:张敏(1982—),女,大专,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关节科护师。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损伤,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是治疗该种伤病的有效方法,其对于患者身体的创伤小,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1]。在患者的治疗与恢复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于手术技术,而是需要进一步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从生理、心理家庭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分阶段进行康复锻炼,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进而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本研究以2012年11月~2015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治疗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2015年7月期间,112例患者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治疗,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39.1±6.5)岁,受伤至手术间隔3~19h,平均(11.6±4.2)h。对照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8.7±6.9)岁,受伤至手术间隔5~23h,平均(12.2±3.9)h。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均衡(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而观察组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分阶段进行康复锻炼,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1.2.1术前准备
患者的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手术治疗效果,因此在术前准备当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向患者介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的具体操作流程,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并向患者介绍该手术创伤性小、功能恢复快的优势,使其了解手术的安全性,消除其心中的疑虑,进而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2]。
另一方面,在开展健康宣教的过程,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使患者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简单化,方便其掌握。在此基础上,需要由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帮助其进行膝关节的活动和锻炼,每日进行10~20min左右的肱四头肌收缩锻炼,3次/d,但需要注意适当训练。患者接受手术后,其肢体功能受限,在一段时间内无法下床活动,存在排便困难的问题。在术前需要对床上大小便进行适应性训练, 指导患者正确进行排便。
1.2.2术后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后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成功,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其对于康复的信心。密切观察患者的手术部位,并予以冰敷,有效缓解其手术部位的肿胀和疼痛。注意患者患肢的血运,观察其皮肤颜色和温度是否存在异常。为了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需要将患肢抬高。待麻醉药物完全解除后,可适当进行踝泵运动[8]。
1.2.3阶段性康复锻炼
患者的术后临床护理和康复锻炼需要阶段性进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术后1d~14d为第一阶段,患者接受系统的功能训练,主要以舒缩肌肉为主。分别沿着上下左右等方向推动髌骨,然后进行冰敷。提拉髌骨,进行肱四头肌收缩训练,10s/次,10次/组,10组/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腘绳肌等长收缩训练,下压足尖并下蹬足跟,抬起大腿并绷紧,10s/次,10次/组,10组/d。进行直腿抬高、助动屈膝等练习,抬高高度及屈膝起始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及其主诉,而适当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术后2~4周为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康复锻炼,其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因此在第二阶段的训练中,开始增加肌力训练和负重训练,患者可借助拐杖等工具下床进行运动。从最初的脚尖着地直到全脚掌着地,将双拐置于脚尖同一直线处,健腿跟上,进而完成行走训练,直到完全摆脱拐杖[4]。
术后4~6周为第三阶段,该阶段的康复锻炼主要以提升膝关节运动控制能力为主,进一步强化功能训练,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度均明显提升,能够脱离拐杖自行。但是该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陪护,以避免出现跌倒。注意运动量的适当。强化步态练习,足尖抬起靠墙站立,保持正确的姿势,10s/次,10次/组,5组/d。根据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增肌训练难度,如靠墙下蹲、上下楼梯练习以及弓步转移,逐渐恢复功能性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过程中,避免剧烈运动。在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不得进行急停、急转等运动,避免造成前交叉韧带的再度损伤[5]。
1.3评价指标
①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评价为痊愈、好转和未愈等3个指标。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膝关节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各阶段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③参考自评焦虑量表(SAS),比较两组患者的SAS评分。④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分(0~10分),0为无痛,10为剧痛,分数越高则疼痛越为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并由t值和χ2进行资料的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治疗痊愈41例(73.2%),显效15例(26.8%),对照组患者治疗痊愈24例(42.8%),显效32例(57.2%),两组的痊愈率对比为73.2%vs.42.8%,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均得以完全康复。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
观察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手术前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见于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s)
注:护理前后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前交叉韧带是人体膝关节的重要结构,其具有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损伤,该伤病直接影响着患者膝关节功能,严重则会累及关节软骨、半月板等结构,造成膝关节老化和损伤,对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形成限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避免损伤的加剧,防止膝关节老化及骨关节病的发生,需要及时、有效的予以治疗[6]。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的有效实施,其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操作简便,创伤性小,有效修复了患者的膝关节损伤。但是手术的作用效果毕竟有限,加上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着重加强心理护理,给予康复指导。开展阶段性的康复锻炼,循序渐进的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的治疗与恢复,达到受伤前的状态[7]。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分别为73.2%%和42.8%,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各阶段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柯等人在研究当中[8],将81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术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相仿,而观察组术后各阶段膝关节伸屈活动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充分验证了本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的临床护理及心理干预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缓解其疼痛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获得舒适度护理体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海霞,陈捷,程小芸等.康复训练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2):149-150.
[2]高腊梅.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术期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6):98-100.
[3]刘田虹,史福东,闫少茹等.临床护理及心理干预在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围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3):174-177.
[4]程小芸,方梅,郑粤湘等.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06):908-909.
[5]谢伟红.康复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04):158-159.
[6]张红梅,梁程亮,凌映月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5,5(07):107-109+115.
[7]赵秋艳,赵小芹,郭晓昀,刘娟. 临床路径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2):173-175.
[8]陈柯,张杰敏,张馨梅等.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J].西部医学,2016,28(04):560-563.
(收稿日期:2016-12-24)
(本文编辑:高丛菊)
论文作者:张敏, 金佳, 姜习凤,,张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6
标签:患者论文; 膝关节论文; 韧带论文; 损伤论文; 关节论文; 功能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年2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