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医疗健康类报道的转型
余运西 健康报社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中国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这五年,健康中国建设、人口均衡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将成为我国卫生计生工作的核心。这五年,也是传统医疗健康类媒体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机。面对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创新求变的时代大环境,我们理应重新审视自己,大到报社的发展前景和办报方针,小到一个栏目的设置、一篇文章的策划,都应该有坚守,有扬弃。
(2)增加了企业成本。由于企业应收账款不是当期收回,企业需要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这就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当企业涉及的应收账款的数量较多金额较大时,企业不仅需要聘请财务人员管理应收账款,还需要聘请人员去催收应收账款。这些人员的工资、差旅费及各种补贴加大了企业的经营费用。
echo “OK\nBinding the socket on $address:$port...”;
近几年来,传统媒体陷入生存危机,专业人士提出融合转型才是真正的出路,而媒体融合和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起现代传播能力。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转型过程可能遭遇的难点,需要从思想上和策略上有所准备。借鉴社会媒体的经验,面对短期内主业下滑甚至亏损,而长期的互联网转型一时间又难以获得足够的收入这一窘境,可行的路径是通过建立新业务支柱来获得足够的支持,从而反哺主业和支持互联网转型,最终达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目的。
在保证传统媒体质量的前提下,创新融合发展之路,探索多种业态,实现全媒体格局下的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并非我们创造了更多的信息,而是因为改变了信息和人的二元关系,由此引起了整个社会商业模式的变迁。由于传统媒体在观念、资源、人才等方面的掣肘,对于新商业模式的认识较为滞后,只有认清行业发展趋势,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转型发展阶段,医疗健康类报道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词”
二是要百花齐放,切不可落入窠臼。大众口味多种多样,酸甜苦辣咸各有所爱,保持作者的风格,让评论作者有自己的拥趸,是评论新的发展趋势。如果一个栏目没有形成一定的风格,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专门的评论版,也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栏,以改善那种比较单调的局面。
观点取胜。如果说真实客观的新闻事实是媒体的生命,那么,观点就像是其活的灵魂,是身段和品位的表现。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声音不断被削弱,其关注度与信任度也日渐低落。夺回话语权,不仅在于能辨真假(信息),更在于能断是非(观点)。好的观点包涵了应有的是非观、历史观、人文观等,从评什么、怎么评、评多长这些要素上,可以看出媒体报道的重点、媒体看待事件的角度以及编辑部的态度。特别是在“新闻就这么多”的时代,“怎么说”就决定了你在受众心目中的份量,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
一是评论的选题应该尽量社会化。专业的、严肃的、来自文件的评论内容,也需要迎合社会受众需求,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进行改造,以小切口、贴近性吸引更多关注。特别是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卫生与健康不仅涉及众多领域,还将融入所有政策。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扩展评论选题范围,丰富我们的版面。
对于医疗健康类媒体表达观点,喊出自己的声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细分受众。一直以来,我们的受众是谁、报纸都是哪些人在看,这个问题总是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特别是一些指向性不很明确的版面和栏目,发展过程中不免时时陷入迷茫。而那些明确给护士或基层看的版面,又在整体的报纸中感觉被边缘化。事实上,自媒体时代不再崇尚大而全,小而美才更有前途。在媒体融合发展阶段,从选材到体裁,从文字风格到排版风格,都需要重新挖掘受众真正的特征,从而量体裁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细分受众的下一步,就是让媒体直接接触到读者,读者也可以直接给予反馈,在谋求更好地“对味”的同时,也可以创新赢利渠道。
内容为王。犹记得这个词在新闻传播学的课堂上有多么高的出镜率,俨然就是老师的口头禅。当时的理解,媒体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好的新闻内容,以及生产这种内容的能力。如今,时代变了,内容似乎唾手可得,网络上信息杂多,多得让人无所适从。这种情况下,“内容为王”就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以为提供了好的内容就能赢得受众和影响力,还需通过“再加工”,提高内容的可分享性,并结合受众心理进行分拆和解读。
确实,在宋代理学家群体中,只有朱熹对石刻表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态度。但是,鲍鼎对朱子金石之学的阐释犹未达一间。朱熹不仅喜爱金石收藏,精于金石之学,“证经考史”“极其能事”,而且开拓了石刻的文化用途,提升了石刻的文化意义,成功实现了石刻文化角色的转化。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他的这种学术取向和文化自觉来自何处,又有怎样的文化史意义呢?
三是要让评论更解渴。蜻蜓点水式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哗众取宠式又有失分寸,如何权衡和把握,让评论的观点能够正中读者下怀,或者让读者非跟你辩几句不可,考验的就是评者的水平。评论写作当然需要客观理性,但在现实的舆论环境下,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却是受众最忌讳的。评论要表达鲜明的观点和取向,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却是让评论栏目走上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四是要加强培训,引导问题意识,将作者的表达欲望、评论潜能激发出来。我们的评论栏目正在发展之中,作者群体还不稳定,有必要建立起圈子,大家沟通和交流。对于一部分喜欢写评论的记者、编辑,除了定期进行业务讨论,还需接受引导,自觉学习,让大家看到一个新闻事件后能产生表达欲,然后还能将这种表达以符合报纸规范及受众口味的形式展现出来。
拥抱新时代,敢于思考,勇于改变,我们才会有更好的未来。